精心挑选配图、构思宣传文案、琢磨文章标题……这个暑假,在首创郎园Station内容运营岗位实习的经历,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二年级学生徐琳“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和徐琳一样,化身“园区体验官”,沉浸式感受北京文化产业园区的独特魅力,并在“园区实践行”中获得能力提升和成长的,还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7所首都高校的近三百名学生。
7月初,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委网信办主办,市文资中心、新京报社承办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2023园区行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为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为了让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园区的文化体验和传播活动,园区行特别设置了“园区体验官”,邀请首都高校学生成为园区体验官,到园区沉浸式感受文化产业园区的独特魅力,用实际行动助力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园区体验官除了可自行前往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798艺术区、中关村软件园等七个园区进行体验并参与三项活动外,还可以通过“实践行”,在岗位实践中深入了解园区。作为实践基地,七大园区也为“园区体验官”提供了战略研究岗位、品牌宣传岗位等不同类型的实践岗位。
除变身“园区体验官”之外,还有50位首都高校大学生担任了“园区小助教”,在导师带领下,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到园区进行专题调研或在园区提供的相关岗位实践,围绕园区转型升级、产业链建设、文化空间建设、公共服务优化、品牌传播等领域,展开调研,在今年10月底,“园区小助教”将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研究报告。
“园区实习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第一次来郎园参观,我就被它多样的活动和文化氛围吸引。寻找实习地点时,我第一个想到郎园。”今年暑假,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徐琳在首创郎园Station的内容运营岗位实习,8月18日,该园区将举办一场大型艺术活动,这也是她在此次实习期间第一次参与运营项目,忙碌之余,她也有些兴奋和激动。
此次参与“园区行”的首批体验官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7所高校的220名学生组成。徐琳告诉记者,听说可以参加此次“园区行”活动,获得进入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实习的机会,自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根据公开资料,首创郎园Station前身为北京纺织仓库,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重要的军需物资储存仓库。项目整体占地13.56平方米,为了纪念其战略价值,记录产业的迭代和城市的发展,园区完整保留了30座仓库的红砖建筑基本格局,以及2.23公里别具特色的专用铁路。改造后,郎园已引入新消费品牌30余家,被誉为北京新晋深具文化底蕴的新消费打卡目的地。该园区也于2022年被认定为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
北京文化创意园区众多,此次参与园区行活动的园区共7家,除首创郎园Station之外,还有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798艺术区、中关村软件园、E9区创新工场、隆福寺文创园、北京印刷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园。七大文化园区各具特色,在文化园区的实践也让学生们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在园区实习工作的每一天,徐琳都被园区新潮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她介绍,郎园Station每月都有图书市集和艺术市集,售卖原创类产品、各种类型的图书,自己的工作便是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推广郎园的活动。
徐琳说,比起KPI,部门同事们更关注如何让发布内容变得更好:标题是够不够吸引人?配图有没有视觉冲击感?文案表达能否改进?徐琳正是在讨论中意识到,在社交媒体做活动推广不仅要靠内容,也要具有美感的图片、文字排版。“此次园区实习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给我今后的职业规划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徐琳说道。
当徐琳在琢磨内容运营时,在798艺术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三学生杨铭谕也在应对全新的挑战。杨铭谕的实习岗位是品牌宣传,这也是他的第一份实习工作。“软件处理”“脚本纂写”“网站维护”“推送制作”……这些是他在实习中日常需要处理的事情,虽然工作并没有想象得重,但对他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在学校有问题可以找老师,但在工作中更多要靠自己。”杨铭谕鼓足勇气,勇敢向前辈求教,“很开心,798园区给了我做事的机会,我也可以把握住机会,把事情做好,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高校学子利用自身所学,为园区发展贡献力量
“园区的氛围很好,每次遇到问题,带领我的前辈会像哥哥姐姐一样帮助我,还会询问我们大学生对什么样的文创产品感兴趣。”北京印刷学院传播学本科三年级学生成菲在北京印刷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园实习。在实习中,成菲收获了前辈的关注,也在和大家交流中逐渐提升了胆量。
同在北京印刷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园实习的还有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二年级学生马冰洁。这个暑假,每天早晨八点半,马冰洁便来园区内开始一天的工作,作为品牌传播岗位的实习生,她负责对园区的Logo进行设计与优化。在了解了园区发展历程、品牌理念特点、公司销售策略后,她不断尝试总结它们的关键词,“我会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形组合成Logo,但有时会显得繁复,有时无法体现园区特点。目前已经做了三个版本,希望下一个会更好”。
七大文化产业园区给首都高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学生们也利用自身所学,为园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研一学生潘懿锟目前正在隆福寺文创园战略研究岗位实习,她参与了隆福寺文创园的“战略研究”,负责调研园区数字化现状,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并借鉴其他园区优秀案例,结合当下年轻人的视角,提出建议和意见。“在做具体规划时,我们认为隆福寺文创园项目的规划,不仅仅是要建立一个新的潮流点,更要把它放到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发展中去建构。”潘懿锟解释道。
隆福寺文创园地处东城区北部繁华地段,潘懿锟认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园区项目的多功能属性。从位置看,它一头连接着潮流街区,一头紧系着传统四合院。从规划理念看,园区项目不仅要关注到文化打造,还要助力产业聚集和区域发展。“园区引进了各类商户打造优质潮流街,以此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同时兼顾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原住民’,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为保证战略研究项目的完成质量,潘懿锟展开了深度调研,掌握了园区数字化情况,以及与消费者兴趣点的差距。
“我在实习中最大的感受是,项目组的老师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事。”潘懿锟原以为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仅涉及商业规划,但来到隆福寺文创园后却发现,现实中遇到的困难不是一份规划书就可以解决的。如何统筹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会不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如何做到满足更多人的胃口……“在深入了解公司真实状态后,宏大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模型在我头脑中渐渐浮出。我会通过分解、整合,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潘懿锟说道。
下一步,她想跟着部门的前辈们去调研一些优秀企业,多学习借鉴,“希望能够交出一份比较完整翔实的实习报告”。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