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快评:高校线上自选床位,独立生活第一课

正观快评:高校线上自选床位,独立生活第一课

00:00
03:00

据《中国青年报》8月20日报道,如今,已有多所高校为学生提供网上自选宿舍床位功能。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作息习惯、生活要求,和其他同学自由匹配。有的大学新生在选宿舍前,在新生微信群,制作“简历”找室友。进入哪个宿舍,和谁成为室友,再也不是“开盲盒”。

相信经历过大学集体生活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习惯早睡者晚上被“夜猫子”室友吵得睡不着,早上起床也要蹑手蹑脚;习惯晚睡者晚上不敢娱乐、学习,大清早还要被室友吵醒。数个人的生活作息在宿舍的小空间里相互碰撞,最后“几点钟熄灯”“几点钟起床”的小问题,往往会引发大争吵。

高校上线的自选床位功能,打破了新生之间的信息壁垒,将选定未来四年朝夕相处室友的权利,交回到学生自己手上:系统列出的信息,为学生按照生活习惯选择室友的“硬标准”提供了依据。在部分学校的选房过程中,学生可查看已选床位室友的信息,包括起床情况、午睡情况、晚睡情况、睡眠质量等。

此外,学生制作“简历”自发寻找舍友的行为,则契合了找室友的“软标准”:通过制作“简历”,学生表达了除生活习惯之外的个人性格和兴趣爱好。对不少人来说,这无疑是选择合适室友的最高要求:性格相投。

大学新生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刚刚步入成年人的队列。他们刚离开熟悉的环境进入高校,正处于掌控生活的起点。这时,让学生自主作选择就十分有意义。学校提供的人性化选择,将增加新生对即将展开的集体生活的期待感和掌控感。

网友的一片羡慕之声,反映了大学管理的与时俱进,超出了不少人的想象。实际上,除了自选床位以外,有学校为身高超过1.9m的学生提供“加长床”、有学校为在籍已婚学生提供“夫妻宿舍”、还有学校为行动障碍学生预留下铺……学生校园生活的“私人订制化”,是学校管理者以人为本理念的现实投射。

近年来,我们能强烈感受到,高校越来越能看到学生的需求,并尊重个性、尊重需求,这反映了高校治学理念从简单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延伸到锻炼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不过,高校管理者也应该看到的是,宿舍的自主选择虽然有利于新生适应集体生活,但是也存在易形成“小圈子”、易被“标签化”的问题。因此,对于因性格内向而在室友选择中被迫落单的学生,高校还应予以关照,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及时举行以班级为团体的活动,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实际上,不管自选室友的结果如何,学校已经给学生上了独立生活的第一课: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