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林鹄,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上期节目我们讲了辽朝的灭亡以及和佛教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聊聊《二十四史》中的《辽史》和百衲本《辽史》。
《辽史》是元朝末年,宰相脱脱作为名义上的负责人,由辽朝史官集体编纂的。总共一百一十六卷,记载了从耶律阿保机当上契丹可汗,到辽朝亡国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研究辽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史料。
《辽史》的编纂,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早在公元1261年,元世祖忽必烈刚即位没多久,就有官员提建议,希望编修《辽史》和《金史》。十多年后,南宋灭亡,天下一统,又有人提议编纂《辽史》、《金史》和《宋史》这三部书。但一直拖到元朝后期,朝廷屡次组织官员讨论修这三部史书的事,前前后后有六七次,却都因为存在重大分歧没有形成共识,不得不搁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自金朝亡国之日起,就已经产生的两种对立观点:究竟应当独尊宋为正统,还是应当将宋和辽、金视为南北朝呢?如果独尊宋为正统,那就只用修一部《宋史》就行了,辽金作为附录,也就是像《晋书》中十六国的载记那样。如果视为南北朝,就需要分别修三部史书。最初三部史书的设想跟后来的宋、辽、金三史还不一样,是把辽史和金史合并,称为《北史》,北宋史称为《宋史》,南宋则另编一部《南宋史》。总之,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可能启动修书工作。这是当时朝野上下读书人普遍关心的问题,甚至科举考试都用这出题,问大家什么看法。
直到公元1343年,元朝末代皇帝顺帝的时候,这时距离元朝灭亡也就二十多年了,宰相脱脱决定采用一种折中意见,既不把宋视为正统,也不明确采用南北朝的观点,而是回避正统问题,宋、辽、金各自修各自的,只记载事实,正统问题留给后人判断。解决了这一基本问题,《辽史》编纂进展非常迅速,不到一年就完成了,是宋、辽、金三史中最早成书的。
《辽史》能这么快完成,是因为元朝史官手头已经有底稿,他们的工作只不过是一定的修改和编辑。辽朝有修纪传体国史的传统。《辽史·耶律俨传》记载,耶律俨在辽道宗末年“修《皇朝实录》七十卷”。所谓实录,是中国古代官方史书的一种体裁,每个皇帝统治时期的编年大事记。但辽朝所谓“实录”并不是编年体,而是纪传体。由于契丹汉化程度有限,像这样错误使用中原名词的现象,在整个辽朝都很常见,比如将“皇太弟”误称为“皇太子”,“皇孙”误称为“皇子”,就是典型的例子。道宗末年耶律俨修成的这部《皇朝实录》,从太祖阿保机开始,下限是第七个皇帝辽兴宗。公元1103年,也就是末代皇帝天祚帝统治时期,《辽史·天祚纪》又有“召监修国史耶律俨纂太祖诸帝实录”的记载,这是命令耶律俨续修道宗一朝。也就是说,辽朝亡国前,已经修撰了从太祖到道宗八朝的国史,只缺末代皇帝天祚帝一朝。而金朝建立后,由翰林直学士陈大任负责,于公元1207年,也编成了一部《辽史》。元朝末年,史官在陈大任《辽史》的基础上,参考耶律俨《皇朝实录》,编撰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辽史》。
《辽史》成书不到一年,是所有正史中最快的。尽管元朝史官有很好的基础,但因为时间太匆忙,学界历来认为《辽史》也是正史中质量最差的。《辽史》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记事疏漏,史实错误太多。历代正史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过《辽史》的情况比较极端。比如《太祖纪》记载,公元907年农历正月,“即皇帝位,尊母萧氏为皇太后,立皇后萧氏,北宰相萧辖剌、南宰相耶律欧里思率群臣上尊号曰天皇帝,后曰地皇后”;公元916年农历二月,“建元神册”。也就是说,早在907年耶律阿保机已经称帝建国,916年只是开始采用年号。但根据今天的研究,907年阿保机仅仅是当上了契丹部落联盟长,也就是可汗,916年才称帝建国,同时采用年号。
《辽史》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篇幅过于简略,内容又有不少重复。虽然有116卷,但每一卷篇幅很短,我们可以和《金史》、《宋史》做个比较。《金史》136卷,只多20卷,但总字数比《辽史》多一倍。《宋史》496卷,《辽史》卷数的四倍多,但总字数则是十倍。偏偏《辽史》在有限的篇幅中,内容重复的现象又比较普遍,这样就不免会漏掉许多重要的史实。
尽管《辽史》的整体质量难以令人满意,但它却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专门记载辽朝一代的史书,只有《辽史》和《契丹国志》这两部书。《契丹国志》说是南宋学者叶隆礼写的,实际上是元代书商找人从宋代文献中摘抄了有关辽朝的记载,攒的一本假书,很多内容并不可信。所以我们今天要了解辽朝历史,主要依赖《辽史》这部书。有学者指出,学术界对辽史的研究,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内容都来自元朝编纂的《辽史》,它独特的史料价值在二十四史中同样首屈一指。
元朝末年《辽史》修成后,当时就雕版印刷了,这就是所谓“至正初刻本”,至正是元顺帝的年号。但现在已经失传了。幸运的是,民国时期,北平图书馆收藏了四部明朝初年翻刻的《辽史》的残卷,都不全。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百衲本,就是用这四部《辽史》拼出来的。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之前,百衲本是最流行的版本,学者们用的基本都是百衲本。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也是以百衲本为底本的。这充分说明了百衲本的价值。
《二十四史》大师课辽史部分,到此就要全部结束了,最后我想就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辽朝历史,再补充一点。辽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和正统的中原王朝有很大不同。辽朝控制的疆域,草原地区所占比重远远超过农耕地区。表现在经济上,就是游牧经济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表现在政治上,辽朝既借鉴中原制度管理农耕区,同时又保留了传统的以部族为基础的政治军事组织。表现在文化上,契丹人作为统治民族,不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没有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游牧经济非常脆弱、不稳定,甚至无法自给自足。辽朝作为一个控制广袤地域的庞大政权,维系自身存在的必要前提是稳定充足的财政收入,农业经济才是其财政支柱。就政治而言,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受中原影响产生的官僚制是主导方向,草原部族组织只是在中原官僚制的架构下有所吸纳。文化层面,契丹人尤其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上层,华夏认同越来越明显,公开宣告契丹是炎黄子孙。也就是说,辽朝的历史,是一部契丹如何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