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胜利者想羞辱失败者时,他就会想接见俘虏。
1806年,26岁的普鲁士上尉克劳塞维茨作为俘虏,和他的主人奥古斯特王子一起被当作战利品被带到拿破仑面前,他们穿着又脏又破的军服,光着头,全然没有了往日作为军官的骄傲。
会面在柏林的普鲁士王宫举行——这里已经是拿破仑作为胜利者的行营,奥古斯特王子和他的随从们曾经在这里日夜欢快的参加舞会,此时所有的回忆都变成失败的耻辱。
作为胜利者,拿破仑虚情假意的讲了五分钟客套话,大概意思是他始终渴望和平,不知道为什么普鲁士要向法国宣战。克劳塞维茨一眼看穿了其中的虚伪,他在日后讽刺的写道:“征服者总是热爱和平的,他非常愿意和和平平的进入我国。”实际上,拿破仑只是想找个借口见一见自己这场战斗最大的“战利品”——奥古斯特王子而已。
柏林的标志——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女神铜像被拿破仑下令拆下来运回法国展出,这进一步加剧了对战败者的羞辱。此后,克劳塞维茨和奥古斯特亲王一起,被作为俘虏押送回法国监视居住,这些在年轻的克劳塞维茨心中留下了极深的烙印。
▲1806年拿破仑打入柏林后,曾经将勃兰登堡门顶部的自由女神铜像拆下来运回法国展览当作战利品(AI根据历史资料制作)
眼前的拿破仑率领的这只法国军队,看起来像是十足的乌合之众,没有受过训练,没有受过管教,军官数量不足,将领也多是新提拔的军士,甚至没有充足的供给系统,更不用说严整的行政结构。那么这支法国军队是如何抵抗欧洲列强的职业士兵,甚至打败了他们的呢?
终其一生,克劳塞维茨都在寻找这个答案,他经历了风起云涌的拿破仑战争与反法战争时期,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了70万字的巨著,《战争论》,这是一本改变世界军事史的巨作,与《孙子兵法》齐名,克劳塞维茨也被称为“西方兵圣”。
他同时和沙恩霍斯特一起,发起了一场震动世界军事界的军改,使得战斗力低下的普鲁士军队,一跃成为后来的世界第一陆军。然而克劳塞维茨的一生,却充满跌宕起伏和悲剧色彩。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克劳塞维茨一生的故事。
早年出身
1780年,克劳塞维茨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普鲁士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表现平平的陆军军官,早早退役后在地方任低级公务员。
克劳塞维茨的全名叫做“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按道理说,只要沾了一个“冯”字的,在德国十有八九是个贵族。
普鲁士是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贵族子弟垄断了军官阶层。这些名字里面带“冯”的贵族子弟,需要不停积累军功来换取国王的赏赐,这就形成了独特的贵族军人世家,也就是“容克贵族”。
但贵族也有鄙视链,克劳塞维茨家族是这个鄙视链当中的末流和边缘。有人考证后发现克劳塞维茨的这个贵族头衔,大概率和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一样,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克劳塞维茨往祖上推16代,只出过一任低级军官,其他人都是普通市民和神职人员。
在惨烈的七年战争期间,贵族军官不够用了,又有其他军官保荐,就可以混进去一批人当个军官凑数,和平时期裁撤军官的时候首先裁撤这样的,克劳塞维茨的父亲就是这样混上军官的职位的,同时也弄了一个可疑的贵族头衔——在那个年代,普鲁士贵族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家谱,有的时候人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克劳塞维茨的父亲需要依靠他那微薄的公务员收入供养6个小孩,所以他早早的就把其中三个儿子送去当兵。所以克劳塞维茨12岁就参军了,13岁被提拔为代理下士,2年后晋升为军官,授中尉军衔。
克劳塞维茨酷爱读书,在那个年代,欧洲的王室通常都建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经常开放给军官进出阅读,克劳塞维茨一有机会就跑到王室图书馆看书,而他的军官同僚们则大部分对看书提不起兴趣来。
此时德国尚未完成统一,德意志境内大小有上百个邦国组成,他们互相打来打去,就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一样。这种情况往往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因为大家都想通过开明的政策招揽各方人才,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就更强,为德国的哲学和文学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康德、歌德、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等大师都诞生在克劳塞维茨这个时代,很像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再加上1793年法国路易十六国王被送上断头台,革命思想和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在欧洲大陆流传,现代资本主义萌芽在法德地区开始发酵,克劳塞维茨所处的时代,是新思想风起云涌的时代。他从年少时看的书和收到的教育,也深受这个时代背景的影响。
此时克劳塞维茨遇到的人生当中最重要的贵人——汉诺威农民的后代沙恩霍斯特。1800年,汉诺威炮兵军官沙恩霍斯特45岁的时候,转投普鲁士军队,并且很快受到重用,还被封了贵族头衔。
在那个年代,军事理论进化很快,各种军事杂志和军事社团在德意志地区开始流行,而沙恩霍斯特就是因为在一家军事杂志当编辑,同时出版了好几本军事理论方面的畅销书,而在整个德意志军界名声鹊起,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自媒体大V,动不动整出一篇10万+文章来。他通过办杂志和军事协会,积累了相当多的人脉。同样爱写文章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克劳塞维茨因此和沙恩霍斯特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沙恩霍斯特的起家班底是他于1801年在柏林主持的冬训班——这相当于普鲁士版本的黄埔军校,主要负责各省分配到柏林任职的军官。就这样在沙恩霍斯特身边聚集了一批像克劳塞维茨这样的具有进步改革色彩的军官。
在冬训班期间,克劳塞维茨第一次从书本和课堂上系统性学习军事知识,同时克劳塞维茨开始养成写文章的习惯,有研究学者指出,从创作热情和创作成就、作品产量等角度来看,克劳塞维茨并不亚于同时代的司汤达等作家。
此时,沙恩霍斯特组织的“军事协会”成员到1805年时已经发展到188人,每位想进入协会的军官,都必须要发表一篇关于军事的论文才有资格加入。比克劳塞维茨大一岁的奥古斯特王子也是该军事协会的会员。奥古斯特王子不久后被任命为一个掷弹兵营的营长,他需要一名得力的副官,于是就相中克劳塞维茨给他当了副官。准备参加对拿破仑的战斗。
普鲁士军改
克劳塞维茨很不幸在战场上碰到了巅峰时期的拿破仑。
1806年耶拿战役,拿破仑打的容克贵族主导的普鲁士军队屁滚尿流。此后克劳塞维茨和奥古斯特王子一起被俘。在法国当俘虏的这段时间,克劳塞维茨和王子一起还可以享有一定的人生自由,他们得以到法国到处游历和考察,他深刻感受到法国的社会和军事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从而为日后参与普鲁士军改埋下了种子。
克劳塞维茨发现,拿破仑的军队战斗力强,首先在于他对征兵制度的改革。欧洲传统上的部队效忠于王室,军官由贵族担任,士兵有大量国家民族意识淡薄的雇佣军,维护成本高,各国的常备军数量都不多。但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法律规定,全国所有的年轻人都需要登记,每年由政府从这些够征兵资格的人当中设定一个招募定额参军。这种征兵法到1815年时已经为拿破仑提供了200多万的士兵。
在18、19世纪,整个欧洲的人口出现了暴涨,因此各国常备军的数量也出现了暴涨。要管理如此庞大的军队,过去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工程兵、情报人员、宣传队伍等要在不同的作战方向互相配合,就非常困难,因此法国人第一次把约一万人左右的不同兵种混编成一支独立的军队,也就是“师”这个单位,师也以法文“division”来命名(有划分的意思)。师级单位是一支小型的独立完整的军队,在一个独立方向作战时可以爆发出很强的战斗力。
1807年和奥古斯特王子一起结束俘虏生涯回国后,克劳塞维茨加入了沙恩霍斯特领导的军事改革小组。作为那个年代普鲁士军事界的“自媒体大V”,他把在法国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写成了文章分享出来。
沙恩霍斯特和克劳塞维茨注意到,法国军队的成功与他们背后的社会变革,以及法国民族观念的出现密切相关。要学习如何打败法国人,仅仅学习他们的军事技术是不够的——尽管这可能也是必要的,还必须考虑政治背景,以及这些军事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批进步的普鲁士精英开始参照敌对国法国的成功经验,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在沙恩霍斯特大刀阔斧的改革中,首先着手的是整顿改造军官队伍,提高军官队伍素质。
改革前的普军是一支欧洲封建传统式的雇佣军队:士兵的补充主要靠买、骗、抢,军官的晋升标准主要是其出身、资历而不是看战绩,贵族子弟几乎垄断了全部军官职位,他们养尊处优、抱残守缺,官兵严重对立,部队士气低迷。这样的人员构成,显然难以应对经历过法国大革命洗礼的拿破仑军队。
为了给普鲁士军队的军官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1810年,沙恩霍斯特以自己所创立的军事协会为模型,建立了后来的柏林军事学院,作为培养总参谋部军官的基地,亲自出任该校第一任校长并前往执教。此时沙恩霍斯特邀请克劳塞维茨来到这所军校教书。这所学校培养的人才成为了后来威震世界的德军参谋部的摇篮,该校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参谋学院。
1807年10月9日,普鲁士政府发表《解放敕令》,废除了农奴制,这个显然是学习法国人的做法。沙恩霍斯特还下令,军官阶层应该向整个社会大众开放,而不是被贵族垄断。
同时普鲁士还发展出早期预备役的雏形,也就是普鲁士民团,因此在普鲁士常备军只有4.2万人的情况下,到1813年8月的时候,普鲁士的参战部队瞬间发展到28万人。
沙恩霍斯特还成立了最早的参谋部。
普鲁士新军计划中,组建中央参谋部,配置负责行军、宿营、补给、地图、档案等事宜的技术军官,军和师两集作战单位的参谋部参照中央参谋部编制组成,每个军、师指挥官都配备一名参谋军官和副官,减轻指挥官负担,避免指挥中枢宕机。
改革之后的普鲁士部队战斗力大增。
坎坷的从军生涯
克劳塞维茨的从军生涯充满了悲剧色彩。
在法国的当俘虏的这段经历使得克劳塞维茨心中对法国燃起了无限的仇恨,他只要一看到法国人,就气的牙痒痒。
1812年,普鲁士迫于威势只好和拿破仑法国结盟,一起进攻俄国。克劳塞维茨一气之下,和其他约三十名军官一起辞去了职务,离开妻子,远赴俄国,加入俄罗斯帝国军队,到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手下服役。
尽管克劳塞维茨不会说俄语,但他还是在俄军中谋到了顾问的职务。他参加了著名的博罗季诺等会战,俄国军队在战术层面远不如法军,但是却成功消耗了拿破仑的元气,为日后的反攻赢来主动。
1813年,普鲁士眼见拿破仑局势不妙,马上调转枪头跟着英、俄一起干拿破仑,这时候克劳塞维茨终于可以回到祖国,回到普鲁士军队。然而他在俄军中任职的经历,却使他在普鲁士军队当中始终被猜忌,不受重用和信任。
此时最信任克劳塞维茨的老领导沙恩霍斯特已经去世,国王对于当初克劳塞维茨投奔俄罗斯军队的行为仍然耿耿于怀,因此在莱比锡战役期间,克劳塞维茨在担任普鲁士陆军司令布吕歇尔元帅的顾问时,身上穿的仍是俄罗斯军官的制服。此后虽然克劳塞维茨进入到参谋部任职,但是却没有被委以重任,他缺席了最重要的追击拿破仑的战斗,从而错失了拿军功的最好机会。
打败拿破仑后克劳塞维茨短暂的被派驻外面,但是很快被召回柏林,有研究者表示这是普鲁士当局为了能够更好的监视他。
《战争论》
东方有孙子,西方有克劳塞维茨,他们都靠写书流传千古。
1810年,克劳塞维茨受命担任柏林军官学校的教官,并且很荣幸的获得为普鲁士王太子讲述基础军事课程的机会。
为了给王太子讲课,克劳塞维茨做了精心的准备,在课程结束后,他把给王太子讲课的教案写成了一篇军事理论方面的文章,这便是最早的《战争论》一书的雏形。
1812年到1815年间,克劳塞维茨参与的对拿破仑法国的战争为他写作这本书又注入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克劳塞维茨极爱写作,一生产量很高,起初他知识把战争期间的见解写成一些简短的松散的文章。
1818年,在柏林,克劳塞维茨被任命为柏林军官学校的校长,同时授少将军衔,但他在那里却没有实权,他的职责完全是行政方面的,在他最初提出有关改革的建议遭到拒绝后,他就开始埋头写作自己的《战争论》了。
▲1832年出版的第一版《战争论》扉页
在克劳塞维茨去世后,他的妻子玛丽整理了他留下的巨量的手稿,并于1832年出版了第一版《战争论》,全书一共70万字(《孙子兵法》一共6000字)。这部书一共10卷,其中前三卷是军事理论,后7卷是1566-1815年间大小130余场战争的战史战例。该书的出版得到了普鲁士王后的大力支持,她的妻子玛丽此时担任王后的女侍从长,和王后关系密切。
第一版的《战争论》仅仅印刷了1500套,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
几十年后克劳塞维茨的一个学生却改变了《战争论》这套书的命运。
克劳塞维茨在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期间,坚持亲自上课,他理论水平很高,往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恩霍斯特创办的柏林军官学校。克劳塞维茨曾经在这里任校长,他的学生当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毛奇(AI根据历史资料制作)
在他的学生当中,有一个叫做毛奇的人。1823年毛奇加入柏林军事学院学习,当时的校长正是克劳塞维茨。毛奇毕业后加入普鲁士总参谋部,从测绘地图起家,一干就是30年,一直到1857年升任普鲁士总参谋长。
毛奇在普鲁士军队当中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他的军事理论,有相当一部分便是来自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战争论》,他经常以克劳塞维茨的学生自居,对这位老校长相当尊敬。
此时线膛枪、火车和电报等新技术等出现,使战争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天赋和才华可以应对的范畴,毛奇将参谋部看作融合指挥、情报、组织和后勤保证的指挥中枢,而不只是被闲置的咨询机构。
首先毛奇对总参谋部进行了扩员,参谋人数从1858年的64人增加到1870年的135人,选拔标准极其严格,基层部队服役三年,经过70%淘汰率的选拔后,进入柏林军事学院进修三年,课程结束后,返回原部队任职1年,再从中挑选15名左右的佼佼者在总参谋部,接受总参谋长直接领导,进行为期2年的培训,合格者才能进入总参谋部。
按照人事管理、情报搜集、后勤训练、军事技术、地形测绘、以及铁路运输等只能,总参谋部设立了不同部门,其中负责铁路运输的铁道处代表了毛奇对于蒸汽时代高机动性的独到理解,技术革命即将颠覆战争。
1866年的普奥战争,普鲁士通往预定战场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有5条铁路,但是奥地利只有1条,毛奇的战略围绕着这5条铁路展开,参谋部的技术军官门通过对铁路速度、后勤补给、地形因素的综合计算,给出了普奥两军到达前线的准确时间,西门子电气的先进电报网络,让总参谋部对各军、师、团的位置掌握提高到了小时的级别,分兵推进、战前集中的大胆战略得以实现,奥地利在普鲁士的钳形攻势的夹击下溃败。
在协助俾斯麦于1871年成功完成德国统一之后,毛奇告诉人们,除了《圣经》和荷马史诗之外,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克劳塞维茨的著作。
毛奇主导打赢了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成功完成德国的统一。此时德国陆军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强的陆军,因此成为全世界争相效仿学习的对象。例如中国的北洋六镇新军,便是依照德式训练方法,而普鲁士及德国首创的总参谋部制度,后面变成了各国现代军队的标配。
军界有很强的强者崇拜思维,以毛奇为代表的德军总参谋部是那个年代的最强军人,那么毛奇的老师克劳塞维茨所著的《战争论》,自然成为了全世界军官必读的教材。
在毛奇去世14年之后,德国总参谋长施利芬伯爵为《战争论》第五版亲自撰写的序言中这样评价道:“他(克劳塞维茨)的学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都是有史以来有关战争的论述中最高超的见解。”
显示出德国军界对《战争论》的高度重视。
《战争论》很快被翻译成了很多国家的语言,例如法国将军福煦就是《战争论》的忠实读者,马克思和列宁也对《战争论》赞不绝口。毛泽东在多年的战争期间长期阅读《战争论》,并经常引用书中的理论。
美国著名网站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曾经列出了西点军校的一个书单,即该校历史学部10大军事经典,第一本就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甚至本-拉登在阿富汗山区逃亡的时候,也随身带着一本《战争论》,希特勒在监狱服刑的时候,也获得过一本复印版的《战争论》仔细阅读。
说《战争论》是一本改变世界的巨著,一点也不夸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 评价道:“《战争论》俨然是一座充满着哲学理论的迷宫,读者当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握其逻辑路线,或者深入其理论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
在《战争论》诞生和流行的那个年代,正是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变革风起云涌的时代。首先旧式的王族军队开始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新式民族军队,人们认为自己是为国家而战,而不是为国王而战。
简单来说,当两个国王之间开战,输的一方,割地赔款,输了继续当国王。而两个民族之间开战,就算战局不利,也会一直抵抗到底,谁敢议和谁垮台。因此现代民族战争往往开始容易结束难。像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这种非对称战争,弱小的一方因为坚持民族抵抗到底,可以一直把强大的对手拖垮。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第1卷第1章⾥写道:“战争⽆⾮是政治通过另⼀种⼿段的继续。”在他看来,⼈类的冲突和⺠族间的冲突这两种形式的基本特征是处在⽃争之中的,政治像战争和战争指导⼀样,⾸先是政治家的事。
克劳塞维茨去世后不久,军事技术迅猛发展,军队开始装备后膛装弹的步枪和火炮,电报的出现让指挥和通信极为便捷,而火车的普及使得军事运输的效率大大提升。此后他的学生毛奇等人正是充分的将克劳塞维茨时代的军事理论哲学和这些先进的技术充分结合,从而在战场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克劳塞维茨所处的年代,正是康德、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这些德国大哲学家诞生的黄金年代,德国有着极强的哲学土壤和氛围。《战争论》正是诞生在这样的土壤当中,因此它第一次使得军事研究变得如此有哲学思辨性。
在《战争论》当中处处充满着哲学思考与思辨,例如进攻与防御的关系,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略与战术的关系等。这种深厚的哲学思辨使得这本书并不会因为战争技术的革新而过时。
例如何为战争胜利?对于这个话题克劳塞维茨写道:“对亚历山大、古斯塔夫·阿道夫、查理十二世和腓特烈大帝来说,重心就是他们的军队,军队没了,他们在历史上就会沦落为失败者。对那些国内纷争不断的国家来说,首都通常是它们的重心。对依赖大国生存的小国家来说,盟军是它们的支撑点。在结盟状态中,共同利益是重心。在民众战争中,领袖的个性和公共舆论是重心。这就是我们集中精力要对付的东西。”可以看出,克劳塞维茨对于针对不同对手战争胜利的目标的思辨非常深入。
甲午战争中日本击败清朝部队后如愿拿到了割地赔款,而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后,在局部战场节节胜利,但是就是无法和中国签订条约拿到割地赔款,一直到8年抗战结束日本被拖死。为什么结局差别如此之大?
再比如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完胜萨达姆,但是美国却并没有彻底打垮萨达姆,而只是把他的武装拔掉大部分,给他留了一口气,这一高明举措使得美国没有在中东背上沉重占领负担,而且对周围的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国家产生了有效威慑。但是2003年小布什政府追求彻底打垮萨达姆,在完全占领伊拉克之后,背上沉重负担,损失惨重,很明显小布什没有仔细学习过《战争论》。
《战争论》的许多思辨到现在都不过时,例如对于当今的俄乌战争来说,对于普京而言,何为最终胜利?是占领基辅吗?是彻底消灭乌克兰军队吗?是占领乌克兰东部的实际控制区吗?这些其实在100多年前的《战争论》当中都有相应的理论框架进行思辨。
▲克劳塞维茨在写作《战争论》(AI根据历史资料制作)
1831年,一场可怕的霍乱瘟疫席卷了欧洲。
克劳塞维茨在执行军务的途中不幸感染,不久后便重病身亡,年仅51岁。他在病重期间依旧坚持和自己的妻子通信。
虽然官至少将,但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被授权独立指挥一支军队,他的军旅生涯一直是在当参谋,做顾问,在军校教书和写文章等事务性当中度过,在普鲁士军队,他始终只是个边缘的角色。他的《战争论》一直到他去世后的前几十年,也都是一本名不见经传的作品。
在他去世前,经过军改后的普鲁士军队已经改天换日,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普鲁士军队的表现一扫前耻,击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
由克劳塞维茨和沙恩霍斯特等人主持创办的参谋部制度,在普鲁士和德意志崛起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此前的战斗中,战斗指挥更多的是要依靠个体指挥官的天赋,大白话就是,假设此时你这个国家有一个拿破仑这样的天才指挥官,仗就打的漂亮,没有一个这样的指挥官,战斗力就很弱。指挥官更多的依靠个人能力,每天需要陷入在情报分析、协调后勤、测绘和观看地图、通信、布置阵地、协调编制、准备武器装备等一大堆繁琐的事务当中,效率很低下。
在参谋部出现后,有一批军校毕业的专业军官,会协助指挥官制定作战计划、分析情报、训练部队、协调军需、下达作战命令等,作战指挥的效率大幅提升,尤其是在以火车为代表的机械化战争时代到来后,参谋部在日后的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那个年代,有一批像克劳塞维茨和沙恩霍斯特这样非正统贵族出身的军人,热衷于办杂志,写文章,办军事协会,写书,搞改革。他们以参谋部为核心,极大的改变了那个年代的军队作战形式。
到克劳塞维茨去世前,他倾注了巨大心血的《战争论》依旧没有写完。克劳塞维茨写道,他希望写一部“两三年之后不会被人遗忘的作品”。如今距离克劳塞维茨去世已经快200年了,他的作品依旧没有被人遗忘。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