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论语和取自论语的人名: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李宗仁(1891 -1969),字德邻,广西桂林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桂系”首领,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抗日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65年回到北京。
房德邻,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教授。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戊戌变法史,清末民初政治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欧阳自远(1935- ),生于江西吉安。世界著名的天体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他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
苏有朋(1973- ),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北市,歌手、演员、制片人、导演。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任贤齐(1966- ),出生于台湾彰化县,祖籍湖北武汉江夏区。中国台湾男歌手、演员、赛车手。
本集文稿:
我们上次讲中国人名字关系的时候,讲到有名和字意义相同的,有名和字意义连类而及的,还有一种是我们今天要补充说的,就是既不是同义,也不是连类而及,而是名和字是反义的——就是说,挑名的相反词来做字,也是可以的。
在上次说到名和字意义连类而及的例子时,我们举了与《论语》有关的唐代大文豪李商隐。今天讲名和字意义相反的例子,我们再举一个与《论语》有关的唐代大文豪,那就是鼎鼎大名的韩愈。韩愈,字退之。“愈”是比人强,比人好的意思。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问老师:我的两位同学,我们姑且叫A同学和B同学吧,他们两个人哪个表现比较好?孔子的学生是这样的问题也可以向老师问的。孔子还认真回答了,说:A同学做事情有点过,就是过头。B同学做事情有点不及。“及”是及格的及,“不及”就是不够。那个时候就有左比右好的思维定式,所以提问的同学接着问:那是不是做事过头的那个同学“愈”?即那个同学更好,更强。孔子听了摇了摇头,立即否定,说了四个字。这就是我们现在还在常用的成语——过犹不及,过头和不够一样的不好。这个“愈”是个好字眼,除了《论语》别的古书也常用。所以我谨慎一点,如果说韩愈的“愈”可能来自于《论语》的话,那么韩愈的字“退之”,“退”是退一步的退,“之”是之乎者也的之,就一定来自于《论语》。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问老师,听到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听到了就马上去做。过两天,又有一个学生问了一个一模一样的问题,听到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再一次毫不犹豫地回答,你爸你哥都没死,凭什么你听到了就要马上去做?
在中国重要的古书里,《论语》相对来说是比较好读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它是语录体的,多数原文一节不超过三行、四行,最短的只有六个字——“子曰:有教无类”。不像《史记》,一篇原文可能超过十页,加上译注,可能超过四十页。我们很多朋友工作这么忙,又不是专门读古书的。你用三天业余时间,磕磕绊绊读到第十页,第一页上讲什么,你已经不记得了。《论语》不存在这个问题,你找个译注本,有三五分钟时间就可以看三四条。但好处跟坏处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史记》很长但故事完整,你怎么说我怎么说,你再怎么说我再怎么说。在一个完整的故事里,有完整的上下文,其中有一个字,甚至有一句话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根据上下文,有时都可以猜出来它大概是什么意思。但《论语》不同了,学生向老师提个问题,孔子一回答,学生觉得真好,我得把它的话记下来。但也许是因为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学生把老师的话记下来了,但这问题是什么,问的人是谁,记的人一清二楚,全省略了。所以现在的《论语》里到处都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子曰”。没有了完整的上下文,古书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思,这就容易产生歧义,这已经够要命了。更要命的是,孔子还是一个因人施教的大教育家,你不同的人问他问题,他的回答不一定是一样的。
你看这里,就是前后矛盾的。好在这两次都有第三个同学在场,第三个同学就看不懂了,说:我斗胆问问老师,两个同学问老师一个一样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不仅不一样,还完全相反呢?孔子解释说:一个提问的是冉有,冉有个性谨慎、做事犹豫,他问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应该进之。“进”是前进的进,就是促进他马上去做,激励他马上去做,改掉犹豫不决的习惯。但另一个提问的是子路,子路个性粗放,处事鲁莽。孔子曾多次告诫他,他还有点屡教不改。所以他问孔子,听到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吓得孔子马上说:第一问你爸,第二问你哥,然后你再决定要不要去做。所以,他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需要“退之”,就是要劝阻他马上去做。
韩愈的名“愈”已经表示比人强,比人好了。中国人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中庸,即无过无不及。你的名已经叫“愈”了,你起字的时候就不要再声称你要“进之”了,你用“退之”来缓冲一下,来综合一下,就达到中庸的最高境界了。所以韩愈的名“愈”和字“退之”之间是反义的关系,它们应该毫无疑义都来自于《论语》。
上次我们还讲到了,有的姓可以跟名比较自然的结合,来表达某种比较好的意思。比如因为孔子说过,“郁郁乎文哉”,所以姓“郁”的人不止一个都取名为“郁文”。北京大学历史系有一位教授姓房屋的“房”,起名为“德邻”。《论语》里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的有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同道,一定会有盟友。他姓房,买了房子之后,周围住的都是有德之邻,多好啊。而叫做“德邻”的更有名的人物是国民党顶级将领李宗仁,他字德邻。我们上次说过,中国的礼俗是称人要称他的字,这是起码的礼貌。但现在因为我们没有起字的习俗了,所以一些拍历史剧的电视、电影编导也不了解这样的规矩了,所以我们有的影视剧里称呼是乱来的。而有些认真的电影、电视剧还能注意到这样的规范。比如在电影《开国大典》里,我们可以听到蒋介石称李宗仁“德邻”。蒋介石当然是李宗仁的上司,但他也不会野蛮到直接称李宗仁的名。周恩来称他德邻先生,而他的部将则亲切地尊称他为“德公”,大家还有印象吗?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道德的“仁”,李宗仁的名是以仁义道德为“宗”,表达了对孔子思想的推崇,而他的字是从“德不孤必有邻”减缩而来的,他的名和字之间显然也是我们上次讲到过的连类而及的关系。
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中国大陆不再时兴从小读《论语》甚至背《论语》了,也不再时兴拿《论语》给小孩取名字了,开始时兴“解放”、“跃进”、“建国”、“文革”等等之类的名字。但台湾还开设了中国文化基本教程课,教材主要就是《论语》和《孟子》,所以台湾还有相对年轻的人仍然拿《论语》取名字。
有一次大陆有一家小报,把台湾歌星兼影星任贤齐的“齐”字错写成了奇怪的“奇”,这就是不读《论语》才会犯的错误。“贤”和“齐”放在一起做名字一定来源于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不是说跟你在一起的人谁都比你好,而是“见贤思齐”,看到跟你在一起的人比你贤,做得比你好,你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跟你在一起的人,言行非常糟糕,非常让人讨厌,即“不贤”,你就可以自我反省,提醒自己以后在我身上千万不要出现像他那样令人讨厌的言行。这就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附带说一下,马泽东的儿媳、毛岸英的夫人刘思齐的名字当然也来自于“见贤思齐”。
而台湾另一位歌星兼影星苏有朋的名字,用的是有无的有,用的不是朋友的友,当然也是来自于《论语》一开始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中国的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神舟、嫦娥不断上天。中国航天技术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一度也成为我们都熟知的人物,很多报纸都刊登过反映他先进事迹的通讯。从通讯里我们知道,欧阳自远是个难产儿,当年他母亲生他半天生不下来,急得他舅舅在产房门口绕过来绕过去,好不容易听到里面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乐得他舅舅一蹦三尺高,脱口而出“有朋自远方来”——因为他来得很难,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不亦乐乎”?于是因为这句《论语》,这位后来名震全中国的婴儿就被命名为“欧阳自远”。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