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我们给大家讲解了清朝公主的品级和封号问题,并且说清朝入关后的公主都只有品级和封号,而没有自己的名字。实际上,清朝的公主不仅没有名字,还很可能没有受过教育,起码没受过有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的文化教育。我们前边讲了康熙皇帝设置了严格而完善的皇子教育制度,这在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清代的史料中却没有任何有关公主受教育的记载,哪怕只是基础的识字教育。我们只在清末溥仪的弟弟溥杰的回忆录中看到说,他和妹妹在家一起跟先生读书学习,但这是王府中啊,皇宫中我们至今没有看到有任何公主受教育的记载。因此,有学者认为清代的公主很可能都是文盲,我觉得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当然,这里的文盲并不是说她们完全的一字不识,她们可能只是学习一些德行和礼仪方面的内容,但是并不接受正式的文化课教育。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清朝的皇帝太重男轻女了,事实上他们的偏心还远不止于此。清朝的《宫中则例》(这部书的全称是《钦定宫中现行则例》,用来记录清代宫廷事务的通行规则)规定,后妃诞育子女要例行赏赐,皇后赏银一千两,表里(就是绸缎)三百匹;皇贵妃是五百两,表里二百匹;贵妃四百两,表里一百匹,以次类推,到常在就只有赏银一百两,表里二十匹了。这里说的都是生了男孩的赏赐,如果生的是女孩,以上赏赐一律减半。其次,作为皇帝的子女,公主和皇子在满月之后就开始拥有俸银,就是有工资待遇啦,公主和皇子都是在满月之后就有每月十两银子,公主到六岁时增加到每月四十两,此后就不再增加,直到她们在出嫁前后得到正式的册封,再按册封的等级拿规定的俸禄,清朝规定,和硕公主每年的俸银是三百两银子,固伦公主是四百两,大家看之前公主是每月四十两银子,那一年就是四百八十两,册封之后所拿的俸禄其实还不如当小孩子的时候多。而皇子的待遇就完全不同了,他们从满月起和公主一样是十两银子,到入学的时候,就是我们之前讲的皇子大约是五六岁入学,就增加到每月五十两,十二岁时再增加到每月一百两,再稍成熟一点,给皇子名下进官女子的时候就增加到每月三百两,到皇子正式娶福晋后每月给五百两,每月五百两啊,比固伦公主一年的俸禄还要多。当然,这里大家可能还对刚才我们提到的“官女子”是个什么存在比较感兴趣哈。清朝在皇子刚刚成熟之后,就给他名下划拨官女子,这个“官女子”的地位一般是介于侍女和妻妾之间,给皇子起到类似性启蒙教育的作用,然后皇子再成熟一点时,皇帝会在选秀女时选出合适的女子给他们做福晋,举行正式的婚礼,由于从赏给官女子时期,皇子虽然还没正式成婚,但也算是有家眷了,所以俸禄也直接给增加到每月三百两。如果皇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正式册封的爵位或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爵位有晋封,那就按照爵位规定的俸银发给。这个俸银,一般是贝子每年一千三百两、贝勒两千五百两、郡王五千两、亲王一万两。我们前边讲了,清代《会典》(《大清会典》是记录清代典章制度的官修史书,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都纂修了会典,统称《大清五朝会典》)中明确记载,固伦公主的品级相当于亲王,和硕公主品级相当于郡王,可是大家看,固伦公主年薪四两银子,亲王却一万两银子;和硕公主三百两,郡王却是五千两,清朝皇帝这爹是不是当得太偏心了!
公主不仅工资低,其他待遇也都低,比如给皇子配备的仆役群体,像太监、嬷嬷妈妈等,数量也都多于公主。所以有学者认为,清代公主的夭折率之所以远远高于皇子,其原因之一就是清宫对公主的重视程度远低于皇子。比如康熙皇帝一共生了20个女儿,其中12个夭折了;雍正皇帝生了4个女儿,其中3个夭折了;乾隆皇帝一共生了10个女儿,其中5个夭折了;嘉庆皇帝一共生了9个女儿,其中7个夭折了。有学者统计过,清代宫廷婴儿的夭折率在200-300%左右,这是男女都算在内,如果单算女儿的话,要远远超过这个比例了。那这也是清朝皇帝们要领养兄弟之女的原因之一,就是自己的女儿夭折太多了,一方面联姻需要女儿,另一方面也是想抱个侄女过来解解闷。毕竟皇帝也和常人一样,有个人情感需求,也想体会儿女绕膝的幸福啊。我们在反映皇帝一家生活状态的清朝宫廷行乐图当中可以看到,有小公主的图画显然比没有小公主的行乐图显得更加温馨而和谐。比如雍正自己四个女儿夭折了三个,就领养了三个兄弟之女(分别是二哥胤礽的女儿、十三弟胤祥的女儿和十六弟胤禄的女儿),来填补皇室女儿的空白。最生动的一个例子是嘉庆皇帝,嘉庆二十五年时,当时年过60的老皇帝不但自己9个女儿中有7个夭折了,另外两个活到成年出嫁的女儿也都先后离世,顺带说一句,清代的公主中,即便活到成年出嫁的公主,也往往去世得比较早,长寿的公主很少。那这个时候嘉庆皇帝是一个女儿都没有了,所以当他弟弟庆亲王永璘的五女儿进宫谢恩的时候,老皇帝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侄女,说“朕膝下现无公主,颇觉寂寞”,这个侄女我就留在宫中了,让皇后亲自抚养,将来出嫁的事情也都由宫里包了,就是强行霸占了人家永璘的一个女儿。
所以,皇帝们对女儿的喜欢和渴求,也并不比正常人少,也希望享受到女儿对老父亲的照顾和体贴。我们回到康熙朝,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皇帝生病,而且病得不轻,当时远嫁蒙古巴林部的皇三女荣宪公主正好回京探亲,她就待在父亲身边朝夕侍奉,衣不解带地照顾了父亲四十多天,直到康熙皇帝痊愈。大家想,当时正是康熙被儿子们之间的争斗折腾得心力憔悴的时候,得到了女儿这样的体贴孝顺,真的让老皇帝非常感动和欣慰,病好之后就直接下令说,荣宪公主“克诚克孝”,破格将她从和硕公主晋封为固伦公主,以示对女儿的嘉奖。但问题是,相对于我们之前讲过的康熙喜欢表述和展露父子之间的亲情而言,我发现他对女儿的情感比较倾向于加以掩饰,对荣宪公主的嘉奖,是我们看到的很难得的康熙高调地表达对女儿的爱的记载,在其他的史料里,我们看到的都是康熙尽量压抑自己对女儿的情感。比如康熙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两位刚出生不久的小公主相继夭折,内务府清史皇帝如何处理两位公主的丧事,康熙指示说,就按照我们满人的先例,幼童夭折一律不用棺材,用单被裹着,送到一个干净的地方火化即可,并特意交代“勿殓勿埋,自然了之。”康熙接着说,这两个都是尚未满月的乳儿,朕也没什么可思恋的,所以我都不露声色,不让外人知道这回事。就是他希望用最简单和传统的方式来处理两个女儿的丧事,然后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再一个例子是熙四十一年七月,皇帝在热河行围的时候听到皇九女温宪公主去逝的消息。温宪公主是康熙朝唯一一位嫁给满洲贵族的皇女,其他女儿多数都嫁给蒙古王公了,可见这位公主很受父亲宠爱,舍不得她远嫁。可惜她在婚后不到两年就病死了,康熙帝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是难过得吃不下饭,扈从的大臣们就劝他要注意身体,不要太过难过,康熙回复说“公主系已嫁之女,朕尚可宽释”,就是对于一个已经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我是能想得开的,只不过温宪公主自幼是皇太后抚养长大的,现在她忽然去世,我是怕皇太后太难过,所以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事情好。就是不大肯承认或者直面自己因女儿去世的悲伤,用担心皇太后难过来掩饰自己的情感。可能是不想让大臣觉得自己太过儿女情长吧!
身为公主都这么惨,古代太可怕了明明不管男女都是女性孕育出来的
反野史第一人 回复 @听友452147995: 没办法,古代观念啊为古代女性的悲哀感到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