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42:清朝的公主制度,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

康熙42:清朝的公主制度,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

00:00
11:37

之前的几集,我们讲了康熙和儿子们之间的关系,有人可能会说,父子之间本来就存在俄狄浦斯情节,关系上会有张力,想要好的亲子感情,应该去女儿那里找啊,公主没有皇位要继承,不会争夺权力,不会给父亲带来威胁,她们应该是皇帝的小棉袄啊。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和大家谈谈康熙皇帝和女儿的感情。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现有必须要给大家总结一下清代的公主制度。

清代一共有95位公主,其中有83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另外12位是皇帝把同辈兄弟的女儿收养在宫中,就是把侄女当养女了,也封为公主,加起来一共是95位。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清朝前期虽然奉行满蒙联姻的政策,多数的公主都远嫁蒙古王公,但是清代与之前的朝代不同,皇帝并没有随便认领一个宗室女为公主,甚至找一个宫女冒充公主,让她们去和亲。当然,满蒙联姻也与前代的和亲有本质的不同。清朝远嫁蒙古的公主,都是皇帝自己的亲生女或者领养的兄弟之女,就是亲侄女,没有随便找一个人充当公主而远嫁的情况。当然,除了公主之外,其他王公之女,也就是格格们也有远嫁蒙古的。这里就涉及到公主和格格之间的区别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从清代公主的等级制度开始讲起。

公主有不同的等级,可能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中国历史上不少朝代都将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皇帝的姐妹则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姑母就称为“大长公主”。也就是说,同一位皇女,她在父亲做皇帝的时候,称号就是公主,等到父亲去世,她的兄弟做了皇帝,那她就成为了长公主,再到兄弟也去世,侄子即位,她就升级为大长公主。所以这个称号代表的其时是辈分,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常常搞错,觉得长公主就是皇帝的长女,这是一种误解。

清代在初期,也沿用了以上的称呼方式,直到康熙朝前期,我们在史料中还能看到有“长公主”的说法。不过呢,我们之前曾跟大家说过,康熙朝是清代宫闱制度定型的时期,从康熙朝中期以后形成定制,清代的公主就只分为两个级别,分别是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之前的长公主和大长公主的概念不再使用了。清朝规定:皇后所生的女儿封为“固伦公主”,固伦是满语“天下”或者“国家”的意思,固伦公主顾名思义就是国家级的公主,她的品级和皇子中的亲王是相等齐的;皇后之外其他所有妃嫔所生的女儿则一律封为“和硕公主”,包括皇帝收养的兄弟之女,和硕是满语“角”或者“方”的意思,就是地方的级别,要比国家的级别低,和硕公主的品级相当于皇子中的郡王。也就是说,相对于皇子的爵位要从贝子、贝勒、郡王、亲王这样逐级晋封,公主就简单多了,就分为两个等级,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而且原则上是没有晋封的,就是根据生母的身份而定,皇后的女儿自然封为固伦公主,其他妃嫔的女儿自然被封为和硕公主。当然,这个规定也不是绝对的,比如一位公主她的母亲原本是妃嫔,后来被册封或者被追封为皇后,那她的品级也会相应地由和硕公主晋封为固伦公主;或者还有的公主格外受到皇帝的宠爱,虽然她的生母只是一个普通嫔妃,但也会被皇帝破格册封为固伦公主。而且和皇子的爵位一样,公主的这个固伦或者和硕的品级也不是生下来就直接给定的,清代一般是在公主出嫁前后才会给她们定品级和封号。在此之前,也就是她们的少女时代,在宫中就只被称皇几女或者几公主,直到定了品级封号之后才会有正式的称谓。比如我之前给大家讲过的,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的和硕恪纯公主,她是皇太极最小的女儿,排行第十四女,母亲是庶妃察哈尔奇垒氏。她在与吴应熊订婚之前,一般就被称为皇十四女,或者十四公主,到议定婚事之后,由于她的母亲是庶妃,所以被封为和硕公主,恪纯则是皇帝赐给她的封号。

接下来,我们再给大家简单区分一下公主和格格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受像《还珠格格》这样影视剧的影响,可能很多人认为“格格”就是清代对公主的专称。这种说法,怎么说呢,也不能说对,但也不能说完全不对。格格是满人对女孩子的称呼,没有封号的年轻女性都可以被称为格格,不限于未婚女孩子,已经生育子女的女性如果没有封号,也会被称为格格。比如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她是雍正还是皇子时,父亲康熙赐给他的侍女,受到雍正的宠幸,生下了后来的乾隆皇帝,但是由于她没有任何名号,所以在乾隆皇帝弘历出生之后她还被称为格格好多年。那公主在没有正式册封之前,作为年轻女性,也可以被称为格格。这是“格格”这个词的一层含义。另外一个层面,格格也是清代宗室女的爵位,清代规定,皇帝的女儿封为公主,其他宗室王公的女儿就封为格格,比如亲王之女封和硕格格,郡王和贝勒之女封多罗格格,贝子之女封固山格格,再往下公爵的女儿就只称格格。所以格格这个词,既是对皇族年轻女性的通称,也是宗室女的爵位,具体是什么意思,要看用在什么样的语境当中了。

好,我们回到公主,其实相对于之前给大家讲皇子,我更想给讲讲清代的公主。因为她们也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刚才讲了,清代奉行满蒙联姻政策,清前期多数公主都远嫁蒙古,我们之前也提到过,满人早期成婚年龄都很早,女孩子往往十二三岁就出嫁了,她们小小的就离开了父母家人,远赴蒙古,真的是“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而且为了保证联姻的效果和边疆的稳固,清廷规定她们每十年才可以回京省亲一次,好多公主格格都在思乡之情和不习惯的游牧生活的折磨之下,没有熬过十年就去逝了。尽管到了清代中后期,随着疆域和政治的稳固,满蒙联姻的比率开始下降,但是公主的婚姻始终被皇帝视作笼络政治势力、稳固朝局的重要工具加以利用,她们个人喜好和幸福是很少被考虑在内的,我们之前所讲的恪纯公主的人生悲剧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满族是关外的少数民族,旗人女孩子在入关后还保持了一些关外的豪爽性格和比较自由的生活方式,比如《清稗类钞》中记载,满族女孩子“颇得不规则之自由”,南城外之茶楼、酒馆、戏园、球房,罔不有小姑奶奶们的身影,衣香鬓影,杂遝在人群之中。但是,公主作为皇室成员,在入关之后严重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经历了从关外的扬鞭马背之上到入关后深藏闺阁之中的变化过程。虽然她们用自己的婚姻和个人幸福为清朝换来边疆和朝政的稳固,但是清代的公主却活得格外默默无闻。提到历史上的公主,大家可能知道汉代的馆陶公主、唐代的太平公主这样涉足政治、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或者南宋的山阴公主这样骄奢淫逸的,但是清代的公主几乎很少有人能够知道其中的哪一位,她们几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事实上,清朝在入关前,我们还能看到有几位公主在史料中记载了她们名字,但入关以后的史料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位公主的名字,因此我们怀疑,她们很可能就没有名字。清代旗人家庭,女孩多数都没有正式的名字,都叫妞妞,家里几个女孩就分别叫“大妞”“二妞”“三妞”“四妞”,我看到的文献中最多有“十四妞”的。至于公主呢,就如我们前面所说,出嫁前就只被称为几公主或者皇几女,到出嫁时有了品级和封号,就用品级和封号来称呼她们。所以,作为金枝玉叶的大清公主,其实连个名字都没有,真是挺可悲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徽风皖韵5

    快来抢沙发吧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