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本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却在民族危亡之际,保存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火种,成为“一张中国大书桌”。
8月16日,由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校史馆承办的《发现李庄》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首日顺利举办。
李庄,是位于四川宜宾、长江南岸的一座千年古镇,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抗战时期大量文化教育机构内迁,其中历史语言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地理学会大地测量组等机构纷纷迁到李庄,在此安居六年。由此,李庄成为文化抗战的重要战场,成为当时中国史学、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建筑学、测绘学等学科研究的重镇,被称为“世界学术史之奇迹”。《发现李庄》以丰富翔实的史料、诸多珍贵的图片,全面记录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童第周、梁思成等大师学者在李庄期间的学问事功和虽艰辛备尝却依然坚毅乐观的日常生活。
该书作者岱峻分享了他20余年潜心研究李庄抗战文化的故事:“从20万字到120万字,整整23年,我在找李庄的资料,相关的资料也在找我。”他说,李庄的板栗坳前后站立过27位海峡两岸的院士,如果算上整个李庄庇护过的大学者,那就更多了,“所以为什么是李庄?因为我们要了解文化的根,我们就要去了解李庄。”
同济大学从上海启程,横跨九省、六次搬迁,辗转万里,最终落户李庄,度过了六年“不废研求”的生活。同济大学校友,《烽火同济——在李庄的日子》作者江鸿波作为对谈嘉宾,谈到:“若同济,英长在;如李庄,国不亡。这是同济大学刻在李庄的碑文上的文字。”
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章华明回忆,同济大学当时迁到四川的时候,大概是2000名学生,却有700多人报名出川抗战,他们不仅拿起纸笔抗战,还拿起枪炮抗战。“今天我们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要感谢为抗战作出贡献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讲,岱峻老师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让我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只有记住来路,才能知道未来怎么走,也才能更好地振奋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好,建设得更好。”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蒋庆 编辑 乔雪阳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