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鹄《辽史》2契丹由来:生存在夹缝中的契丹族

林鹄《辽史》2契丹由来:生存在夹缝中的契丹族

00:00
13:08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林鹄,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上期节目我们讲了辽朝的历史概况和历史地位,这期节目我们就正式开始讲述辽朝的历史,就从契丹族的由来和辽朝的建立开始。

契丹族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北魏前期,史书中就有记载。不过在《辽史·地理志》中,契丹族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这是说,一位天神乘白马沿着辽河上游的老哈河往下游去,而一位天女坐着青牛拉的小车,沿着同样是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也往下游去,结果到了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汇合的地方,有座木叶山,在今天的赤峰,孤男寡女相遇了,神仙也谈恋爱,于是结为夫妻,生了八个儿子,这就是契丹八个部落的祖先。辽朝建立后,每当发动战争前都要举行祭祀,祈求神的保佑,以及平常春秋两个季节祭祀祖宗,都要杀一头青牛、一匹白马献祭。

从北魏到唐朝初年,契丹逐渐发展壮大,八部形成部落联盟,大贺氏取得了特权,这一家子世世代代出任可汗,也就是联盟长。平常各部之间较为松散,生产活动比如牛羊的放牧、打猎、打鱼等由各部独立组织。关键是发动战争的时候,比如和其他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发生冲突,或者南下向中原进军,这时候就在可汗主持下,八个部落的首领集体讨论,共同出兵。

唐太宗著名的贞观之治大家都很熟悉,就在贞观二年,也就是公元628年,契丹宣布脱离当时的草原霸主突厥的控制,投降了唐朝。突厥急坏了。唐朝建立前,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北方有个军阀叫梁师都,一度也自称皇帝,要和唐朝争夺天下,失败后投靠了突厥,在突厥支持下经常侵犯唐朝边界。唐太宗对梁师都恨得牙痒痒。所以,突厥提出来说,你不是想要梁师都吗,我给你,你把契丹还给我。但唐太宗很高明,很有政治智慧,严词拒绝。另一方面,这也说明,这时候契丹已经今非昔比,强大起来了,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北方一股至关重要的势力,否则突厥不会这么痛快交出用得挺顺手的梁师都,而唐太宗也不会斩钉截铁地拒绝。

后来,唐朝专门在赤峰地区设置松漠都督府,管理契丹人。松漠都督府属于羁縻府,也就是唐朝专门在边疆地区设立的特别行政区。特别在哪儿呢?中央政府不直接管理当地老百姓,保留原有的政治组织方式,也不用向中央交纳赋税。这和今天的香港、澳门,还有将来台湾特别行政区非常相似。一国两制是有深刻的历史渊源的,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一部分。所以,这大贺氏就理所当然地垄断了松漠都督这个职务,唐朝还特别赐姓李,等于成了皇族成员,皇帝的亲戚。这在古代,是无上的荣耀。

到了武则天时代,松漠都督李尽忠,“尽忠报国”的“尽忠”,这个名字应该也是唐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的。李尽忠和他的大舅子孙万荣,可能是万般荣耀的意思,大概也是唐朝赐的。结果这两人起兵反叛唐朝,“据营州,自号‘无上可汗’,推万荣为帅”。叛军占领了今天的辽宁朝阳,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任命孙万荣担任元帅。

武则天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她下令“更号万荣曰‘万斩’,尽忠曰‘尽灭’,把李尽忠的名字改成“李尽灭”,孙万荣改为“孙万斩”,千刀万剐的意思。可惜的是,唐朝军队表现很差,没能够用战场上的胜利来配合口诛笔伐。唐军屡战屡败,无奈之下,武则天向突厥求助,借助突厥的力量才平定了叛乱。此后,契丹就脱离唐朝,重新依附突厥。

到了唐玄宗时期,契丹又一次背叛突厥,重新投降了唐朝。因为契丹反复无常,唐朝对他并不信任。天宝年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为了迎合好大喜功的唐玄宗,频频出兵讨伐契丹。这时候回鹘在漠北崛起了,取代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突厥。契丹就投靠回鹘,和唐朝抗衡。也就是说,整个唐朝前期,契丹一直在草原霸主和中原王朝之间摇摆。

安史之乱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唐王朝日益衰落,内部因为藩镇割据问题重重,根本没有力量顾及东北边境的契丹。另一方面,回鹘也因为内乱,回鹘汗国瓦解了。所以,公元九世纪后期,曾经夹在南北两大势力间的契丹,碰到了一个千年不遇的绝佳契机。

历史给了契丹人机会,这不意味着他就能抓住机会。幸运的是,这时候契丹迎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英雄人物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来自契丹联盟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家族,世代掌握兵权。在阿保机担任军事统帅之前,契丹也曾经多次利用回鹘汗国瓦解后漠北的权力真空和中原自顾不暇,进行扩张。但没有一位才能出众的领袖,老天爷给你机会,你抓不住。这时候阿保机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契丹人的命运。

在阿保机带领下,契丹铁骑开始频繁、深入地冲击华北地区。阿保机不仅有军事才能,而且政治眼光非常敏锐。当时唐王朝处在灭亡的边缘,中原地区军阀林立,其中最强大的是以开封为中心的梁王朱全忠和以太原为根据地的晋王李克用,两人斗得很厉害,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朱全忠原名朱温,是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手下的大将,后来背叛黄巢,投降了唐朝,掉转枪口屠杀原来的兄弟,得到唐王朝赏识,赐名全忠。而李克用是沙陀人,也是因为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赐姓李,成了皇帝的亲戚。

阿保机看出来,这两个人在取代唐王朝的较量中,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于是两边下注,跟双方都有来往。而朱全忠和李克用则竞相笼络阿保机,根据《辽史·太祖纪》记载,公元905年,“李克用遣通事康令德乞盟”,派遣翻译康令德和阿保机联系,希望结盟。这年十月,“太祖以骑兵七万会克用于云州,宴酣,克用借兵以报刘仁恭木瓜涧之役,太祖许之。易袍马,约为兄弟。”他们在大同见了面,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李克用提出来借兵报仇,因为他曾经在今天河北保定涞源的木瓜涧,中了盘踞北京一带的军阀刘仁恭的埋伏,大败而归。阿保机答应了,两人交换了衣服马匹,成了结拜兄弟。第二年,朱全忠“遣人浮海奉书币、衣带、珍玩来聘”。当时河北北部不在朱全忠控制范围内,他只能通过海道给阿保机送东西,拉拢他。而阿保机则来者不拒。

公元907年,唐王朝正式灭亡,朱全忠建立了后梁,而就在同一年,阿保机登上了契丹可汗的宝座。这不是巧合,背后是他对政治局势的深刻把握,以及政治野心的膨胀。阿保机的目标并不停留在可汗,而是希望效仿中原王朝做皇帝,进而入主中原。

不过,这时候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契丹内部挑战他的还大有人在,此后几年,阿保机的几个弟弟,连着发动三次叛乱,但都被平息了。度过了这样一个险象环生的阶段,阿保机终于巩固了权力,于是在公元916年,他正式称帝,国号契丹,同时大举南下,对山西、河北发起进攻,但是,几度血战都功败垂成,没有实现占领华北的目的。这种情况下,阿保机表现出了一个伟大政治人物的智慧,他冷静下来,深思熟虑之后,转变主攻方向,决定先平定漠北草原。吞并东北的渤海国,国力大大增强后再逐鹿中原。

阿保机的这一战略非常成功,经过几年努力,他亲自带兵出征,顺利收服了回鹘汗国瓦解后草原上群龙无首的游牧民族,灭亡了渤海国。可惜的是,阿保机在征服渤海后去世,没能实现入主中原的心愿。不过,他的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却真的在开封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们留在下期节目再讲。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9夏荷

    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