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食记》花花世界,饮食男女,不过烹一道“燕食记”,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深度解读

《燕食记》花花世界,饮食男女,不过烹一道“燕食记”,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深度解读

00:00
17:38

原文 


解读全球热点,读懂世间好书。今天,中国文学界的最重要奖项——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最终获奖作品公布,青年作家葛亮创作的长篇小说《燕食记》成为提名作品之一。今天,喜马讲书就为您介绍这本由作家葛亮创作的作品《燕食记》。


葛亮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青年作家代表之一,出生于南京,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燕食记》之前,葛亮还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北鸢》和《朱雀》。


在前作《北鸢》中,葛亮曾写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葛亮表示自己对这句话一直念念不忘,于是产生了要写一部关于的小说的念头,由此便诞生了这部《燕食记》。


“燕食二字,出自东汉大儒郑玄为《周礼》所作的注释,燕食,谓日中与夕食,意为日常的餐食。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最接近民生的部分,通过写能写出中国人的一切。读《燕食记》,你会感受到饮食是动荡人世间最坚固的桥梁。


《燕食记》的故事以岭南的饮食传统为切入点,讲述了一对厨人师徒、三代人、数个家族,从晚清到民国、从抗战时期到新中国,一直到90年代近乎百余年的世事变迁和人情聚散。小说用食物,将军阀政客、革命义士、商贾巨头等各路传奇人物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展现了在时代巨变、家国逢难之际,饮食是如何安抚人心、凝聚起中国人的精气神的,所以有评论认为,《燕食记》不仅是一部饮食流变史,更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旅途史。


常言道,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广东人对吃很有心得,讲究清淡追求本味。到过广东的人,必然都会去体验一次当地的早茶,一盅茶,随意的两笼点心,当地人称为一盅两件,便能从清晨食到晌午,这是大湾区独特的茶楼饮食文化。早茶看似简单随意,但里面的门道可不小,一件小小的点心也可分为小按大按两类。小按指的是虾饺、烧卖、叉烧包、糯米鸡等日常的包点。大按则是指唐饼、喜饼,核桃酥以及最重要的月饼等,这是粤人每逢年节或嫁娶之时,家家必备的礼饼。一家茶楼要想立得住脚,看的是大按的水平,大按是一间茶楼的门面。


我们的主角之一,一代名厨荣贻生,便是这样的大按师傅。他那一手独门的炒莲蓉手艺,在茶楼行无人不知,他做的莲蓉月饼,冠绝粤广两地,从广州的得月阁到香港中环的同钦楼,人人都争抢,若能尝上一块,便是天大的口福。


荣师傅的身世要从一家尼姑庵讲起,彼时正值清末民初,广州般若庵一名小尼姑慧生,那年冬至在换香时,不小心打碎了庵里的一盏琉璃香炉,庵主发现后,捉住她便往死里打。眼看无人求情,却见众尼中一位名叫月傅的小尼挺身而出,一边哭一边护住了慧生。月傅生得好看又有才情,被庵主视为宝贝,由于她,慧生才捡回了半条命。两人从此便结下了情谊,慧生心想这个人护了我一次,我从此都要护着她


时逢乱世,庵内也并非清静之地,般若庵常常承办炮制各种精致的素食宴席,因此声名在外,这既是收入来源,也是结交外界显贵的方式。这日,宴席上来了一位年轻军官,席上的一碗溶金煮玉粥引得军官赞叹不已,提出要当面见见这煮粥的人。庵主说出了月傅的名字。


乱世下一场不该发生的爱情就这样发生了,月傅怀上了孩子。可是年轻军官却突然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但这并非他薄情寡性,只是当时,人们还不知道他已战死沙场。他的家人在打听中意外得知军官竟然还有个孩子,于是便派人来抢。


月傅将襁褓中的孩子托付给慧生,慧生翻窗而出,背着孩子连夜逃走,身后的庵中枪声响起。襁褓中有月傅留下的字条,写着吾儿贻生,为娘无德无能,别无所留。金可续命,唯艺全身。慧生姓荣,于是决定将孩子取名荣贻生。


慧生流徙躲避,辗转各处,世事弄人,她想,我没有能护住月傅,但月傅的儿子我死也要护住。她一心一意将孩子抚养长大。


长大后的贻生,拜在得月阁大厨叶凤池门下,习得了炒莲蓉的手艺。贻生至今还记得师父当初的教诲,叶师父问他,你可知要打好莲蓉,至重要是哪一步?贻生答挑出莲心,挑走莲心才没有苦味。师父叹了口气说,至重要的,其实是个字。再硬的莲子,火候到了,时辰到了,就是要熬它一个黏软。人就怕有本事,只要能熬,就能有本事。荣贻生就这样在学中悟,在悟中学。


此时的贻生还不知道他的师父叶凤池,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厨子。叶凤池原是洪门子弟,光绪年间,曾啸聚万人之众,以抗清廷,乃广州三点会的首领。民国后,他将会众解散,藏匿民间。


从晚清到民国,时局从未有过一天的安定,抗战期间,广州沦陷,养母慧生被日军飞机炸死,抗战胜利后,叶凤池也离开了人世。只剩下贻生一人熬着,好在终于熬出了师。再后来,贻生从广州来到香港,成为同钦楼的大按师傅。漂泊半生的荣师傅,算是在香港扎下了根。


一次,他在茶楼喝茶看中一个倒茶打杂的孤儿。广东人把小孩称为细路,这个细路看起来憨憨的,但心中主意坚定,是个好苗子。荣师傅决定收五举为徒。五举也确实和荣师傅年轻时一样,聪明又能熬,荣师傅一心把手艺教给他。此时荣师傅不会想到,这个细路有一天会为了爱情选择背叛师门。


60年代,一位姓戴的上海本帮菜师傅带着妻女偷渡到香港,靠着一手地道的本帮菜手艺,一家人在香港也算有了立锥之地。戴师傅的女儿戴凤行在一次厨艺比赛中,认识了五举,命中注定两人相爱,但凤行一心要继承父亲的衣钵,五举无父无母,便选择入赘戴家。


荣师傅知道后震怒,他对五举说道,我养了你十年,为个女人说走就走?五举语带哽咽,但声音却坚定,他说,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拿我当儿子来养,我这辈子也当您是亲爹孝敬。荣师傅冷笑,我要你孝敬?我养你是来接我的班,你却要去烧什么下作的本帮菜!听到这里,五举猛然抬起头,他说,师父,我敬您,可厨艺不是用来跟人斗、逞威风用的,您当年问我爱看雀儿文斗还是武斗,我不想被养成您的雀。您传给我的手艺,我这后半世,一分也不会用。说罢,五举对着师父磕了五个响头。


荣师傅知道自己话说重了,但已回不了头,师徒之间就此决裂。五举这个风头正盛的粤厨大按接班人,一夜之间转身,变成了本帮菜厨子。五举说到做到,他和凤行一起接过了岳父的衣钵,开起了一家名为十八行的本帮菜馆。


虽然荣师傅说他背叛师门,但五举并不忘师恩,每逢年节,五举定会带着妻子一起来看望荣师傅,即使荣师傅每次都不见他。


人世流转,意外有时,不曾想,有了身孕的凤行,在一次准备大席的过程中,意外切到手,感染了破伤风,一尸两命。戴家一夜之间颓唐了下去,就此关停了十八行。妻子不在了,五举想,但戴家不能就此散了。五举没有变,他还是那个踏实能熬的年轻人。他决定重开十八行,以一己之力重新撑起戴家。个中辛苦他知道,但他也坚定的知道,他熬得住。


十多年来,五举受的苦,荣师傅都知道,他看在眼里。其实做师父的,心里也早已放下。人心思归,机会便会出现。


80年代的香港,股市数次跌转,中英谈判僵持不下,人心动荡,香港人日益务实,表现之一,便是吃的变化,各类餐馆层出不穷,口味混杂中西合璧。彼时的传媒也日益发达,于是香港电视台举办了一场令全港人注目的厨艺大赛。


荣贻生和陈五举这对师徒,在决赛中相遇了。荣师傅是名动香江的厨神,而五举依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本帮菜厨子。事情的微妙在于,在声势上,这并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但似乎对五举更为有利。如果五举输了,虽败犹荣。但若赢了,则就此封神。而对荣师傅来说,赢了不会带来更多。输了,则跌落神坛。


师徒终于相见,荣师傅并不看五举,但两人心里都不感到意外。五举突然发觉师父老了,而自己也已近中年。


荣师傅,架锅起火,揉面皮,制奶黄,熟悉的味道升腾起来,五举想,师父又要炒莲蓉了。忽然,咣当一声响。五举侧过脸,看见师父的锅掉到了一边,锅里是还未炒香的莲蓉。荣师傅眼神黯然,面对众人说,我输了。


五举明白了,师父是在把名声送给他,成全他。五举木木地走过去,他执起锅说,师父说过,莲蓉要慢慢炒,我来帮师父炒。一招一式,他从未忘记,像是长在了身上。荣师傅泪眼朦胧。锅里的莲蓉渐渐地黏了稠了,两颗心也黏了稠了。这是一场没有输赢的比赛,又或者可以说,这是一场双赢的比赛。至此,整个故事结束。


《燕食记》以粤港两地饮食的流变为脉络,通过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人生际遇,既写出了世事的跌宕、人情的流转,又将百年近代史的风云变化融入了故事当中,结构新颖,文笔细腻。饮食与人情,互为表里,故事中的人物各有各的传奇经历,诸多人物的经历交织在一起又凝聚成一个大大的情字。


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在叙事结构上,作者并不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为我们讲述整个故事的,而是以当下和过去两条时间线并行推进的方式来讲述,书中还有一个人物是是香港一所大学的教授,正在准备一个粤港传统文化的口述史项目,此时突然得知一个消息,有着九十多年历史的老茶楼同钦楼即将在年底结业。


“我吃惊不小,因为同钦楼的大厨正是一代厨神荣贻生。于是我决定前去采访他,通过与荣师傅以及他的徒弟陈五举之间的交往和谈话,由此引出了过去的故事,回忆的大幕拉开,这对师徒的人生际遇和恩恩怨怨就此呈现在读者面前。


葛亮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一直在最大化地体验生活,寻找各种写作的可能性,特别是尝试我的历史观在文学作品中的沉浸和表达。我做了大量访谈和田野调查,同时也通过虚构的写作去充实史料的空间,努力表达常情在历史逻辑中的力量。


这或许能解释《燕食记》为什么能做到将真实的历史事件完美融入小人物的人生际遇中进行讲述。另外必须一提的是,书中对于各类粤式点心、本帮菜肴的做法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摹,可以说是一本食谱也不为过。这也印证了作者所言,他在写作之前会进行大量的考证和调查。


《燕食记》出版后,获得了非常多的好评,也拿下了很多奖项。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在读者中的口碑,都令人欣喜。一手挖掘了张爱玲和钱钟书的大评论家王德威先生,对《燕食记》评价颇高,他说《燕食记》多了人间烟火气息,结构经营沉稳绵密。其间涉及多重掌故,可见作家的考证与想象功夫。出虚入实,叹为观止。美食家陈晓卿看完《燕食记》后说,葛亮对食物的理解,超越了我的想象。字里行间,如文火慢煮。落笔包容温暖,又深沉有力。时代在鼎鼐中更迭,既是日常盛宴,也是冷暖人间。


是啊,世间的味道千千万,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北方人喜食麦面,南方人爱吃稻米,西南人嗜辣,广东人喜欢清淡。饮食口味,既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习惯和文化的传承。一蔬一饭承载着日常生活的恒定性,同时又勾连起世道人情的每个细枝末节,正如书封上的那句——“江南岭南风日好,世道味道总关情。


好,《燕食记》就为你讲到这里。关于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其他提名作品的解读,请持续关注“热点讲书”,我们与你一起收获新知,通过热点,了解经典书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99381jmku

    表个态 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