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霞里》以轻盈之美掂起“沉重的肉身”,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深度解读

《烟霞里》以轻盈之美掂起“沉重的肉身”,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深度解读

00:00
09:06

原文 


解读全球热点,读懂世间好书。今天,中国文学界的最重要奖项——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最终获奖作品公布。江苏籍作家魏微创作的长篇小说《烟霞里》成为提名作品之一。


今天,热点讲书就为你详细介绍这部长篇小说《烟霞里》。首先,这部作品的作者魏微,原名魏丽丽,1970年生,是江苏籍女诗人、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协青年作家,曾发表过《流年》《拐弯的夏天》等长篇小说,《家道》《沿河村纪事》等中篇小说,《姊妹》《大老郑的女人》《胡文青传》《化妆》等短篇小说。34岁时,魏微凭借作品《大老郑的女人》获得了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后来陆续获得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奖、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等各类文学奖项,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意、俄、波兰、希腊等多国文字,影响较大。


本次获得茅盾文学奖提名的小说《烟霞里》,全文54万多字,曾刊发于文学期刊《收获》2022冬卷,同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作家沉寂文坛十几年后再度出版的诚意之作。过去的魏微文风简练,喜欢偏向抒情的散文化文字,而《烟霞里》一书将历史与小说、虚构与非虚构融为一体,在注重女性视角抒情的同时,将历史情景的史诗感很好地融入其中,为众多读者带来了惊喜。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烟霞里》这部小说究竟讲了什么。


书中以时间为经线,以主人公“田庄”的经历为纬线,采用编年体的方式,逐年检视和回顾了一个女人繁忙又寂静的一生。


1968年,田庄的父亲田家明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主动下放到李庄扎根生活。在与妻子孙月华成婚后,田家明通过自身努力转为水利局正式员工,从此开启了进城之路。两年后的1970年,田庄出生在瑞雪的吉兆之中。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田庄的思想比较早熟,1976年,六岁的她陪着爷爷奶奶来到江城看望叔叔。此时正逢周总理去世,举国悲痛,懂事的小丫情感细腻,知道总理的样子,更知道他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在爷爷奶奶面前忍不住哭了出来。


后来,机灵聪明的她逐渐开始树立自己的目标——离开县城,步入更大的城市天地,这正与20世纪80年代开放发展的趋势相印合。她曾向好友李芸、徐徐感慨,“人生最大的遗憾是过得太苍白,没有一点波折,生于县城,长于县城,老于县城。” 1994年,二十四岁的她与花心的男友王少聪分手,考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她在中山努力学习,后来到2003年的“非典”时,33岁的田庄在广州市生活,已经成为了一名学者。那时,罗大佑来到了广州天河体育馆,她更在熙熙攘攘奔向演唱会的“疯狂”中,对 “活着”这个词有了属于自己的态度。对此,书里的一句话形容的就很贴切:“田庄夫妇对灾难的反应比较另类,他们对别人有同情,对自己则压根无所谓。”


本书的文字平淡又真实,从主人公田庄身上漫过去的时代浪潮虽然宏大,但她的生活轨迹与细节,也是我们众多普通人的缩影。


《烟霞里》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讲述了一名“在历史中成长”、将大时代与女性普通群众生活完美融合的故事。文学评论家申霞艳看完书后说,“田庄的生命地图为这一代人所共享,她的歌声与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大合唱同调……这是一本直书当代、正面阐释改革开放的小说,将历史恢复为近在身边的岁月、土地、人。”同时,魏微的文字也具有散文化的意味,描写的语言简洁但恰到好处,能很好地体现出中国文字的魅力:比如田庄十六岁的时候“走起路来梗梗的”、三十多岁坐月子的时候“熬岁月、杀时间”等等,让人一下子就被故事的情节吸引住,这也与汪曾祺先生倡导的“健康的文字”不谋而合。


接着再来看《烟霞里》传达的思想。首先从“烟霞”这个词语上看,我们不由得会联想到生命的平凡性, “从‘烟霞里’这三个字中,我们能感受到,生命就像烟霞一般美丽又绚烂、深沉而缥缈,这是一个特别富有中国精神的标题。”此外,从作者魏微本人的生活体会上也能看出她本人崇尚的思想品质。她说,“我喜欢广州人、广东人,我觉得他们务实又朴实,没有太分明的界限感,有一种迥异于其他地方的文化气质。”与此呼应的是,主人公田庄正是在短暂的41年人生里,通过自己的闯荡,步入了广州这个心心念念的城市里,即便年华短促,但她收获的确实如同烟霞般美丽的体验。


写作风格上,魏微的文字有着比较稳定的情感诉求。她本人就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是渐变式的写作,不是突变式的。青年时代的写作,是在为《烟霞里》做准备,两者之间有延续性。”这里提到的“渐变性”实际上指的是她对女性抒情与叙事的坚持,正是存在这样的坚持,《烟霞里》这本书用乡村触动城市的情感,在尝试“宏大叙事”的同时,原先的抒情内核依然被保留了下来,而且愈加成熟。


《烟霞里》出版后,众多作家与文学评论家都给予了不俗的评价,包括小说语言所表达情感的丰富性。比如著名评论家陈培浩认为,《烟霞里》的语调其实是多元和起伏的。卷一、卷二尤其是出生的“1970,抒情的语调较突出,到了卷三,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一种与城市日常生活氛围更为匹配的口语及反讽语调越来越明显,这恰恰显示了魏微语言的调焦和对焦的过程。他的评价注意到了语调的变化,这也正是魏微拿手的地方,因为在她眼里,即便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角色的形象跟现实中的人也是密不可分的。对此,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说:《烟霞里》塑造了真切的人物形象,它虽然不完全围绕主人公来安排情节,特别是田庄作为普通女性,生活中没有很剧烈的矛盾冲突,但人物形象却很鲜活,给人印象深刻。


相信看过这本书,我们就会更深刻地体会到,田庄这样的女性形象之所以如此成功,恰恰在于真实。魏微长久秉持了人文关怀的视角,传达了特定时代芸芸众生拥抱生活的心声。相信今后她能继续带来优秀的作品,为地区文化增添丰富多元的气质。好,《烟霞里》就为你讲到这里。关于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其他提名作品的解读,请持续关注“热点讲书”,我们与你一起收获新知,通过热点,了解一本经典书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耳聰目明心靈

    “烟霞里”是“红尘中”的诗意解读……

  • 我死的那年五岁

  • 夫子YYY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