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解读全球热点,读懂世间好书。今天,中国文学界的最重要奖项——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最终获奖作品公布。新疆作家刘亮程创作的长篇小说《本巴》成为获奖作品之一。
今天,喜马讲书就为你介绍这本由作家刘亮程创作的作品《本巴》。
我们先来聊聊这本书的作家,刘亮程。刘亮程1962年出生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村庄。青年时的他在荒野与风沙中生长、种地,在劳动之余写诗,做过农机管理员;中年的他在乌鲁木齐工作,窗台面向天山圣洁的最高峰——博格达,现在的他回到了木垒县菜籽沟村继续耕读写作,创办木垒书院。无论身处何处,刘亮程都在描写“一个人的村庄”。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新疆作家协会主席,刘亮程的作品曾获得“鲁迅文学奖”、 “百花文学奖”。他以充满陶渊明气息的诗意散文见长,对新疆的刻画深入人心,被誉为“乡村哲学家”“最接近庄子的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
他充满感知力的心灵与对自然的领悟,让他把写作笔触从散文延伸到小说创作。在写了以村庄为架构的《虚土》《凿空》后,刘亮程又被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深深打动,他感慨于史诗的天真背后蕴含的无限能量,以及孩童时代想象力的绚烂,萌生出写一部还原人类最原始的个性——天真的小说。经过十多年的沉淀,诞生了这部名为《本巴》的作品。
《本巴》首次刊发于2020年。小说通过讲述孩子与梦的故事,塑造了人人活在二十五岁、没有衰老与死亡的本巴国,以此追忆人类逝去的童年与天真,展现了草原部落史诗的波澜壮阔。
小说以一个虚构的国度——本巴国为背景,本巴国由江格尔汗领导,国民永远停留在二十五岁的青春,不会老去。本巴是草原的名字,蒙古语中意为“宝瓶”“万物的母腹”。按照书中的描述,本巴草原一望无际,被称为天下最平坦的草原,在马背上放一只装满圣水的宝瓶,打马走过,宝瓶里的水都不会溢出一滴。
全书讲述了三个游戏,串联起了整个故事,它们分别是搬家家、捉迷藏、做梦梦。主要人物是三个孩子:停留在哺乳期不愿长大的少儿英雄洪古尔;不愿出生、后来因营救哥哥洪古尔被迫出生的赫兰;还有在母腹中管理外面国家的孩子哈日王。所有的故事都在梦中发生,在梦中结束。
故事结尾揭露了真相,原来一切发生的都是梦,本巴之梦由真实世界一位5岁的部落叙述者缔造。部落故事叙述者又叫江格尔齐,“齐”的意思就是部族的叙述者,每代的齐都不同。这位本巴缔造者在迁徙途中、部族的危急时刻,每夜讲述江格尔、洪古尔、赫兰等英雄的故事。讲的诗有多长,梦中本巴的世界就有多大。他避开了死亡、战争这些沉重的生活话题,而是讲述一场又一场有关做游戏的梦。他想通过讲述故事来鼓舞士气,改变眼前的现实与部族的命运。
从搬家、捉迷藏到做梦,这三个部分可以理解为对应最初的纯真,遭遇现实后的瓦解,最后的返璞归真三个阶段。
故事背后的历史事件,是一场中华民族史上真实的伟大迁徙——1771年土尔扈特部东归,这场迁徙时间长达6个月,从伏尔加流域到伊犁,覆盖行程超过万里,虽战胜沙俄等军队的围追堵截,但损失惨重,十万人与数百万牲畜葬身迁徙途中。
在语言与叙事方面,《本巴》既有《堂吉诃德》的天真色彩,又具有卡尔维诺的轻盈,文学性造诣极高。刘亮程没有被小说的核心要素——“故事”本身困住,他用语言创造了一个真实世界,在人类固有的叙事中发掘新的想象。
曾经,刘亮程的小外孙女假装把一袋盐放到他的手里,问他咸不咸,正处于孩童时期的小外孙女与这袋莫须有的盐构成了《本巴》的存在依据。刘亮程从孩子与童年出发,揭露该书的核心哲学——“人一长大,就不再相信没有的东西”:我们小时候,也曾有过无数“没有的”东西,但是人长大了成了大人,衰老成了老人,把两岁那个拥有丰富想象力的孩子,留在了童年。但幸好还有文学,脱离现实世界,仍然能“无中生有”。
除此之外,对时间这一观念的思考也值得我们深思。刘亮程通过《本巴》写出时间的面貌,也就是回答“时间是什么”、“人类对时间的想象能达到一个怎样的境地”这些问题。刘亮程笔下的时间是缓慢、悠长的,有很多模样,他笔下的村庄是时间实体的表现之一,本巴也是时间的一张面孔。而这部小说在时间中任意穿梭,模糊了线性流动的概念,也模糊了虚幻与真实的边界,让人分不清哪些何为梦,忘却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巴》的出众之处,还在于思想上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作为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并列为我国三大民族史诗,在世界历史中堪比美索不达米亚《吉尔伽美什》、古希腊《荷马史诗》与印度《罗摩衍那》。刘亮程的史诗新编,则促使《江格尔》的故事与思想精华在传承人的代代口头相传外,留在更多人的心中,也向世界讲述了古老而新奇的中国故事。
《本巴》其实淡化了族群的特殊性,为非蒙古族的读者也提供了可读性,让本巴的故事为全人类传唱。于是,就像书中族人梦中要回到那个遥远的故乡一样,本巴也成为了我们的家乡,这增添了普通读者对我国伟大史诗的关注与传承。刘亮程曾说“文学写作是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家乡的漫长旅程”。在《本巴》中,我们也经历了“归乡”的风雪旅途。
《本巴》的故事灵感,来自于刘亮程十多年前一场在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旅行,这个长地名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是江格尔史诗的故乡。在刘亮程的记忆里,“羊道遍布每一片山谷草原,那是羊走了几千几万年的路,深嵌在大地”,他深受震撼,跑遍了那里的草原和山区,与牧民相识、交谈。也是从那时,刘亮程开始读《江格尔》,他想象古时人们围坐在茫茫草原篝火旁边,史诗的传承者——江格尔齐通过说唱的形式诉说英雄往事直至天明。
对草原与江格尔的故事念念不忘的他,决定要把这份希望与力量写为一部“天真的小说”,一本给大人的童话。在写作时,他脱离了“作者”的身份,也化身为“讲述者”,另辟蹊径,创造想象中的本巴国。
刘亮程写作《本巴》其实跟“梦”有很大关联。人面对噩梦的直觉反应是醒来,摆脱梦中的困境,避免把梦中的事带到白天。而在《本巴》里,便实现了“把所有梦中的恐惧都在梦中解决掉,把所有的仗都在梦中打完,把人生那些很累的,不想在白天去做的事,就在梦中做。”
小说在《十月》杂志刊出后出版,受到了各方好评,荣获2021年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作品。作家毕飞宇感慨说:“《本巴》这样的作品,我们都写不出,我们是一类,刘亮程一个人是一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知名评论者刘大先教授说,这本书是“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的辩证交融;此外,《本巴》也被读者评价:“整个故事像一个九连环,好看却不好解。环环相扣,难断表里。”
刘亮程在接受采访时说,《本巴》是写给自己的童年史诗,也是写作历史中最天真自由的一次。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个故事,走进江格尔的故事,寻找人类的本源,找回失落的美好。好,《本巴》就为你讲到这里。请持续关注“热点讲书”,我们与你一起收获新知,通过热点,了解一本经典书籍。
謝謝。
听
声音好听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