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印度:被穆斯林蚕食到统治的时代(4)

129-印度:被穆斯林蚕食到统治的时代(4)

00:00
06:35

大家好,欢迎收听《俄乌冲突新视角》。

上一集我们提到了古代中国与印度的交流,印度是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历史多以神话和故事的形式流传下来,正史资料比较少,而中国人擅长修史,即便像法和玄奘一样的高僧也不例外,所以他们撰写的关于印度游历的文字,成为现代史学家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比如英国的印度史学家就曾这样评价《大唐西域记》:“印度历史对于唐玄奘的欠账,怎么估量也不会过高。”

戒日王后,印度又陷入了分裂状态,北印度再次进入城邦割据的时代。7世纪后,拉其普特人成为印度霸权的有力争夺者。拉其普特,意思是“王公的后代”,是先后统治过印度的各个时期的王族后代,比如希腊人、安息人、贵霜人的后代,经过数代人的繁衍和混血,他们渐渐也成了印度人的一部分,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8-10世纪时,他们散落到北印度的各个地区,逐步掌握各地军政大权,形成封建王族。

但令印度人遗憾的是,这些拉其普特人中,再也没有出现一位有实力统一北印度的君王。

所以,统一印度的历史任务,又落到了外族人身上。

公元7世纪后,因为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传播,阿拉伯人终于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一跃成为中西亚的新主人。如果说在此之前,印度与中西亚的交流以战争和贸易为主,那么从此之后,文化的传播和征服就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而且,在阿拉伯人之前,印度主要是向外传播文化,尤其是佛教,但阿拉伯人来了之后,印度的本地宗教终于受到了巨大挑战。

在1206年德里苏丹王朝建立以前,穆斯林大规模入侵印度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7世纪下半叶,即戒日王死后几十年。阿拉伯人先是攻占了喀布尔,再从西北方向入侵印度,但遭到印度本土军队的反击,没有成功。8世纪初,阿拉伯人卷土重来,从海上攻占印度河的入海口,再溯流而上,才占领了信德地区,大概是在今天的巴基斯坦东南地区。

穆斯林对被占领区的宗教政策是这样的,要么改信,要么缴纳所谓的“杰齐亚”税,也就是俗称的人头税。人头税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多数民众会因为金钱而被迫改信伊斯兰教,一旦改信,自然就会越来越虔诚;另一方面,少数虔诚的本地宗教教徒可以用金钱换取信仰自由,从而缓解冲突,稳固统治政权。

穆斯林政权大多处于中西亚民族混居地区,极具扩张性,所以人头税是穆斯林的惯用手法,不同政权的区别只在于税率的高低。一千年后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巴尔干地区后,也还是沿用这一套操作。

阿拉伯人除了破坏,也提供了除了宗教以外的文化交流的机会,举个例子,今天全球通用的阿拉伯数字,便是由古印度人首创,通过阿拉伯人向外传播的。

穆斯林占领信德地区后,没有进一步攻占印度主流地区,一来是阿拉伯政权内部的纠纷比较多,二来,这时候的拉其普特人还没有完全丧失游牧先祖的铁血之风,还有一些战斗力,扛住了阿拉伯人的入侵。

穆斯林的第二次进攻,来自于改信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政权——伽色尼王朝,他们的领地包括今天伊朗的大多数地区、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的北部等。11世纪初期,伽色尼王朝处于巅峰期,当时的君主叫马茂德,酷爱抢劫北印度,据说他每年都选在秋季到达印度,先抢粮草解决军粮问题,再攻占印度教和佛教的庙宇,把镶满珠宝的神像抠得百孔千疮还不够,还要砸掉石柱,烧毁庙宇,以达到摧毁异教徒的目的,就连戒日王时期最繁荣昌盛的都城——曲女城也免不了这样的命运。

但是,非要说马茂德是个野蛮人,这也不客观,因为他在伊斯兰世界里,算是个很有教养的文化人。伽色尼当时地处东西文明交流的中心,马茂德用从贸易和劫掠中获取的财富,建造了大量图书馆、博物馆和清真寺,将伽色尼建设成了当时中亚最繁荣、最有文化气息的城市。

所以,只能说印度自己倒霉了,落后就只能挨打。

不过,马茂德只劫掠,不定居,所以印度的独立得以再坚挺了一百多年,直到公元12世纪中叶,一个起源于阿富汗地区的穆斯林王朝——古尔王朝开始兴盛。这个王朝本来是伽色尼的附庸,后来反客为主,攻占了伽色尼,并开始向外拓展。

德里苏丹王朝的奠基人就来自于这个王朝,他是当时古尔王的弟弟,被称为古尔的默罕默德,他和他手下一名出身奴隶的将军艾伯克征服了北印度地区。但默罕默德在1206年遇刺,古尔王朝失去能力最强的一位领导人后,遭遇了分崩离析的命运,并且很快被花剌子模灭亡。

而印度这一带,便落入了时任总督艾博克手中。

从此之后,穆斯林取代了信仰印度教的拉其普特人,开始了统治印度的时代。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宗泽大大

    可以可以

  • 听友19537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