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快评:1.31亿科研经费转化率为0,投入都“打水飘”了吗?

正观快评:1.31亿科研经费转化率为0,投入都“打水飘”了吗?

00:00
02:48

近日,“高校1.31亿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率为0”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7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厅长罗海山在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作了《关于2022年度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其中指出,高校科技成果存在市场转化率低的问题,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

乍看之下,1.31亿元的科研经费却没有换来任何成果转化,如此悬殊的投入产出比,让不少人认为“天价科研”经费的投入就像竹篮打水一场空,没有得到任何回报,进而对科研投入的意义产生质疑。

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1.31亿的科研经费投入了862个科研项目,平均每个项目仅有十余万元,这在科研领域并不算高;其次,没有“成果转换”并不代表没有“成果”,科研项目的成果往往体现在学术论文、书籍、专利等,不一定立刻会被转化成可供社会直接使用的生产要素。

科研投入具有战略意义,但失败是主旋律。有人将科研比作人类蒙着眼睛寻找过河的路,这其中一定会有千百次的试错,才能为科技进步作出微乎其微的贡献。因此,科研经费的投入往往无法换取立竿见影的成效,“耐得住寂寞”是不少科研人遵循的守则。

虽然1.31亿元的科研经费并不算得上被“打了水漂”,但“转化率低”的问题亟需引起重视。科研成果来之不易,所以对于已经研究出的成果,如何实现转换成市场需要的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困扰不少高校的难题,此前有报道指出,国内有高校科研成果超90%在结题后就束之高阁,有的根本没有市场转化价值,有的不重视市场转化。

对此,要对一些科研项目的价值和前景进行梳理,防止大而不当、价值不高的项目混入其中。警惕高校考核的“唯论文论”,避免将科研资金被浪费在“考核论文”“职称论文”等缺少创新价值、与市场脱轨的研究中去。

另一方面,也应打通高校研究与企业之间的连接,让成果都能变“金果”,进一步反哺科学研究,形成良性循环。对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成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转移机构、组建了专职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趋向专业化。这提醒高校,应提高对市场转化的重视,唤醒“沉睡”的科技成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