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考点预测-智能经济03

第四期 考点预测-智能经济03

00:00
16:38

与新经济的相关性考点:

(一)智能经济

1.含义及特征

以物理设备、电脑网络、人脑智慧为基本框架,以智能政府、智能经济、智能社会为基本内容的经

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经济形态。智能经济具有三个特性:整体性。智能经济是人脑智慧+电脑网络+物理设备三位一体形成的总体结构,局部智能将因为缺少其他要素而难以发挥作用。系统性。智能经济是至上而下的系统,相互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开放性。智能经济是开放的。

智能与智慧是不同的概念,智慧仅仅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思想和知识,而智能是把人的智慧和知识转化为一种行动能力,进而转化成一种生产力。

2.智能与智慧

历史表明,人类在经历机械工业、电气工业、化学工业和信息工业之后新的工业经济结构,也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今天的智能经济建立在信息经济之上,没有电脑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就没有后来的智能经济。人类进入智能经济时代,不但意味着更高水平的生产力,也意味着人类将从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人类文明也将由此进入新的智能时代。实践证明,基于人类智慧和电脑网络的智能经济具有更高的效率,一辆30万元的汽车加上自动驾驶智能系统后,价格就可以上升到1000万元,简单地说,30万元+智能=1000万元,这种效率是传统工业无法达到的,因而智能一旦出现将以新的结构和形态取代传统工业,形成“智能经济”革命。

3.智能经济的发展现状:浙江为例

浙江在积极推进“机器换人”和“机器人+”行动。

12月21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浙江大学、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杭州)第三届国际机器人西湖论坛在杭州召开。

在此次论坛上,浙江省经信委副主任凌云表示,浙江省2016年在役的机器人有4.2万,占全国的12%,目前居全国第一。根据统计,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52/万人,大大高出全国30/万人的平均水平。“预计到2020年,浙江在役工业机器人拥有量达到10万台,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20/万人以上。”凌云分析,这虽然高于全球69/万人的机器人密度水平,但仍低于韩国531/万人的机器人密度水平。

根据浙江政府发布的《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到2020年,浙江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建设若干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机器人产业园或特色小镇,机器人整机与关键零部件协调发展,成为引领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与增长极。

推进“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健康”、“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其他领域”。

4.存在的问题:

“机器换人”的难处主要包括机器人生产和应用两大块,具体问题无外乎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    (1)技术问题,尤其是机器人关节中必需的减速器,“目前基本全部从国外进口。”

“减速器其实很简单,就是材料、热处理、精加工,但是国内基础工业不过关,就很难得到一个关键的机件,必须要通过进口,就会对整体的成本、周期等产生很大制约。”如果有一天能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的话,机器人的价格会大幅下降,而这些方面的技术缺陷将导致产业化问题,“主要是生产批量、工艺等,产品的稳定性不够。”

2)应用困难:格高昂造成市场扩展难,对应用企业而言,资金是个大问题。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

一些硬件上的投入达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而成本回收可能需要3~5年。    

3)人才紧缺:高端的技术,必然对一线员工提出更高要求。大量中小企业本身缺少技术部门及人员,难以自主开发新工艺、新设备。人才困境,几乎无一企业避免。

4)不理性投资:国产机器人厂家大量兴起,政府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导致大家都蜂拥而上,容易形成不理性市场行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