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受灾临时补助,高校与学生共担风雨 | 新京报快评

启动受灾临时补助,高校与学生共担风雨 | 新京报快评

00:00
04:03

连日强降雨天气,导致我国部分地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抢险救灾工作也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据央视新闻报道,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也为此相继发声,表示启动临时性困难补助申请工作,家庭经济困难的受灾学生可向学校申请补贴。

灾害无情人有情。当前正处于暑假,高校在放假期间密切关注受灾学生情况,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启动困难补助申请机制,无疑展现了教育者的一份责任担当,也用实际举措表明,“无论在哪里,学校都是学生最坚实的后盾”。

桃李芬芳,教泽绵长。在我国的传统师道观里,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从来不只是简单的授课与听课。滔滔洪水之中,高校与学生共担风雨、并肩前行,针对学生学业之外的困难,及时推出暖心举措,也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体现。

当然,不同于传统的师徒传承,现代教育已经为公平、全面地帮助困难学生,建立了系统的资助政策体系。除了常态化地支持家庭困难学生,对遭遇自然灾害、家庭突遭变故的学生提供临时补助,同样是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临时困难补助申请说明》显示,困难学生家庭遭受重大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即可通过申请普通临时困难补助获得资助;《武汉大学学生学费减免和临时困难补助管理条例》也有类似规定。多年来,这种高校补助机制已有充分实践。

2022年9月,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华中科技大学启动受灾学生专项困难补助工作,为受灾严重的全日制在读本科生提供每人2000-5000元的补助;今年7月初,强降雨导致重庆多个区县遭遇洪涝、地质灾害,北京林业大学也发布通知,提醒困难学生可申请临时补助。

值得肯定的是,高校提供临时困难补助的对象,不仅针对已经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考虑到了突遭临时困难但此前不属于补助对象的学生。这种贴心的安排,体现了学生资助工作的即时性、动态性、灵活性。

突如其来的灾害,可能让原本的小康之家周转不灵,甚至陷入绝境。按部就班的救助机制自然难以灵活应对一些学生的燃眉之急。高校设置学生临时补助机制,就是为了资助不留死角,让每一个困难学生都能得到救济。

目前,高校临时补助大多采取学生主动申请+学校审核批准的办法。在延续这种申请制的同时,面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可能存在较多学生家庭遇到困难时,高校也不妨主动摸查,通过辅导员、学生干部了解受灾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点对点”关怀帮助。

近年来,我国学生资助经费投入和受助学生人数均大幅增长,基本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现代社会也是一个风险社会,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类型、频次多种多样,这也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

为此,高校要将学生资助工作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更加细致周到地设计相关制度,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公平。对学生而言,高校在困难时期的积极主动担当,也是一种良好的社会责任示范教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