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36:慈父柔情,爱给儿子写信的皇帝

康熙36:慈父柔情,爱给儿子写信的皇帝

00:00
11:30

上一集我们讲到康熙给皇子们种痘,大大降低了天花对儿子生命的威胁。除了天花之外,儿子们生了其他的病,作为父亲康熙也都着急得不行。康熙二十四年六月,康熙正在出巡塞外途中,得到奏报说八岁的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得了痢疾,腹泻不止。康熙立即昼夜兼程往北京赶,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赶回了京城,并且亲自安排皇四子的治疗事宜。在父亲的关心之下,胤禛的病情一个星期之后就基本痊愈了,父亲的关爱和重视在这里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觉得史料记载中最能细致地体现出康熙对儿子爱的是皇十八子胤祄(音谢)生病的时候。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康熙皇帝像往年一样前往热河行围打猎。康熙出巡的时候一般都会带几个儿子在身边,这次是皇十八子胤祄与其他几个兄弟跟随父亲同往。但是到达热河之后,胤祄就开始生病,病情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应该得的是腮腺炎,史料记载说他两腮肿胀,高烧不退。康熙看着儿子又红又肿的两个大腮帮子和儿子难受的样子,心急如焚,一方面速召宫中的御医前来诊治,另一方面又给留守在京城的几个比较大的儿子写了亲笔手谕,让他们除了大夫之外,再送几位满族的嬷嬷妈妈过来照护,其中还包括一位“外科大夫妈妈”。他交代儿子,要“差遣精明干练之人”,“挑好车良马,日夜兼程,从速赶来”,“不得延误分秒”!同时,康熙帝还让胤祄搬到自己住的院子里来住,方便对他进行照顾。康熙将胤祄“抱在怀中,精心照料”,“不分昼夜,想方设法,竭力救治”。大家看,这跟一个普通家庭的慈父是不是没有什么区别了。在经过及时的医治和精心的护理之后,胤祄的病情有所好转,五十多岁的康熙皇帝就高兴得不得了,说“朕一年迈之人,也仿佛获得新生一般”,并且立即把这个好消息写信告诉留在京城的儿子,而且还特意没有把信封口给封上,他说这是喜信,希望你们能尽快看到并分享喜悦,如果封上口的话,还得拆开,岂不是耽误了时间,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得知这个喜讯,所以信没有封口。等到胤祄病情稳定之后,康熙帝就决定启程回京,考虑到儿子尚未痊愈,他下令一路上要慢慢走,一天的行程不得超过20里,大家看这个速度和之前四阿哥胤禛生病康熙一天之内就赶回京城,简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的都是康熙对儿子的爱啊!

但可惜十分遗憾的是,尽管康熙对胤祄这样细心的照顾和呵护,胤祄的病情却还是在路上恶化了。从史料记载来看,可能是因腮腺炎引起了并发症,比如脑膜炎这样的疾病,最终导致胤祄在路上夭亡,年仅八岁。这让年近六旬的康熙帝伤心不已,破例把胤祄安葬在了他生母密妃的墓旁,清代规制,皇子一般是不随母葬的,康熙帝大概是想受疾病百般折磨而少年夭折的儿子死后不会觉得孤独,所以就破了这个例。

康熙对儿子们的爱,不仅体现在他们生病时,也有其他的各种表现形式。比如康熙在外出巡或者打仗的时候特别爱给儿子们写信,这是康熙和儿子们沟通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当然由于帝王之尊,给儿子写信也不能叫写信,得叫亲笔手谕了。

比如康熙三十六年,他第三次亲政噶尔丹的时候,正好碰上皇三子胤祉生病,当时大臣们担心影响到皇帝亲征,就说三阿哥病得很轻,没什么事儿,康熙就没太在意,直接出发了。直到20多天后,他才从刚刚赶到军前的大阿哥胤禔(zhi)口中得知,胤祉的病其实挺严重。他立即给三儿子写了信,说“因为朕在家时,大夫们说你病情甚轻,朕没有去看你,倘若早得知这个情况,朕去看看你才好。你不要着急,好好养病,为此手书降谕,问你好。”胤祉在得到父亲的亲笔信之后,感觉很幸福,赶紧给父亲写了回信,说自己好多了,向父亲请安。康熙就再回信说,朕安,就是我很好,看了你手写的文字,得知你身体好些了,不胜畅快喜悦。再过一些日子,胤祉觉得自己身体好得差不多了,就给父亲写信说,皇父最近好吗,我好想尽快赶到你身边啊。

有学者认为胤祉这是希望跟随父亲亲征噶尔丹,争取立军功的机会,毕竟在清代,即便是皇子,也只有建立军功才是提升爵位、树立个人权威的最佳途径。但我觉得胤祉的这种说法,除了希望自己能有立功的机会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想跟父亲撒个娇,因为当时他虽然病情好了很多,但大病之后仍然十分虚弱,走路还需要有人扶着才行,怎么可能上得了战场,所以只是表达一下自己想父亲了。所以,写信就是康熙皇帝和儿子们之间的一种重要情感沟通模式,康熙在外出时经常会给儿子们写信,说:儿子啊,我好想你,好关心你,真想尽快回去见到你。比如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即将胜利回京之时,康熙就在给胤祉写的信里再次说:“朕只是有些想念你,现今相见之日已近,大喜,大喜!”那在这种情况下,皇子们一般就会回信说:父亲啊,我也好想你啊,恨不得立即赶到军前去待在您的身边。

除了胤祉之外,康熙跟其他儿子的书信往来也有类似的内容,比如他给太子胤礽写的信口气更为亲密,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和一个成年的儿子这样表达,都感觉有点肉麻了。康熙三十五年五月底,他第一次亲征噶尔丹胜利班师,在回来的路上,康熙就难以忍受对儿子的思念,给留在京城的太子胤礽写信说:我想你想得难以释怀,这样吧,你把你的衣服给我捎几件来,不要新的,务必要你穿过的衣服,“以便皇父想你时穿上”。胤礽接到父亲的信后感动得“热泪涌流,难以自已”,赶紧在自己穿过的衣服中挑出几件秋香色的给父亲送去,也不知道这个秋香色具体是有什么含义。

我觉得,康熙和儿子之间的互动,正反映出我之前所说的,由于他自己从小缺乏父爱,希望在儿子们身上把这一课补上,类似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重新养育了一次童年的自己。我在读这些史料的时候,虽然也觉得皇帝和儿子们之间这样的沟通方式有点肉麻,但是,在这么繁忙的国政和军务当中,一个皇帝却仍然这么重视和儿子的情感交流,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很多“丧偶式育儿”家庭中的父亲反思一下吗?

当然,对儿子光疼爱肯定是不够的,如何把儿子们都培养成栋梁之才,是更需要一个父亲操心的地方,康熙皇帝给儿子们制定了丰富而严格的课程表,不仅有文化课,还有体育课和西学课,所以清朝的皇帝也是鸡娃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儿子,清代从康熙朝开始,逐步完善了宫廷当中的皇子教育体系,康熙会亲自从朝廷大臣中遴选德才兼备之人担任皇子们的老师。在康熙朝,像张英、熊赐履、法海、顾八代等满汉名臣,都曾做过皇子的老师。当然这里的法海和白蛇没有关系,他是满人,姓佟佳氏,是康熙皇帝的表弟,后来官至兵部尚书,是满洲勋贵中,难得的学问很好的人,所以康熙让他也来做皇子门的老师。清朝家法,皇子都是六岁入学,这里当然也指的是虚岁,所以从周岁来讲多数皇子都是四五岁就开始正式上学读书了,以后就形成了定制。康熙给儿子们安排的功课单那是很重的,我们刚才讲了,皇子们的课程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文化课,就是包括汉文、满文、蒙古文经典的学习;第二类是骑射课,一般是安排在下午,让皇子们保持满人的骑射传统不能丟,同时也强化身体之素;第三类是科学课,就是从传教士那里学来的西方科学知识体系。大家想知道康熙朝的皇子们具体都是怎么上课的吗?我们将在下集给大家讲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