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李克,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如果要评选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文学成就最高、才艺最全面、影响力最大的人,那么苏轼绝对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是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书法“宋四家”之一,在诗歌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开创了豪放词,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但这些其实都只是他的“副业”。可以说,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能够名垂后世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初心其实都是匡扶社稷、致君尧舜,苏轼也不例外,这一点从他在地方上造福于民、在朝堂上忠君守节就可以看出来,接下来我们就从《宋史·苏轼传》的一些片段中,去领略这位极富魅力的宋朝大文豪的风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很亮眼的才华,十岁那年,父亲苏洵外出游学,母亲程氏教苏轼读书,经常给他讲一些历史上的故事,每当听到那些兴衰成败的事情,苏轼随口就能说出其中的关键之处。】程氏读东汉《范滂(pāng)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母亲又给苏轼读东汉名士范滂的传记,苏轼听了以后很是感慨,于是对母亲说,如果自己做了范滂那样的人,母亲能否答应。范滂一生忠贞、刚正、廉洁,不畏强权,终因党锢之祸被杀,临死前曾劝母亲不要为此难过,母亲深明大义,说他能够与李膺、杜密这样的大名士齐名,死也无憾了。这也是苏轼问母亲的用意。苏轼的母亲程氏果然也是一位良母,她告诉苏轼,你既然能够做范滂,我又为什么不能做范滂之母呢!】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又过了十年,也就是二十岁时,苏轼已经对各类经传、历史典籍非常熟悉,每天写文章都能写洋洋洒洒几千字,他非常崇拜贾谊、陆贽这些古代政治家。不过后来他读了《庄子》,又感叹说,自己以前曾经有的想法和见解,却苦于无法用语言表达,现在看了这本书,感觉里面的话全都说到自己心坎儿里了。】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zhuó)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宋仁宗嘉祐二年,也就是公元1057年,苏轼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当时的文学界流行着一种不好的风气,人们都喜欢把文章写得晦涩难懂、风格诡异,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就想着改变这种风气,正好就看到了苏轼写的《刑赏忠厚论》,欧阳修很是惊喜,想要直接给他定个进士第一,但又怀疑写文章的人是自己的门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免别人猜疑,欧阳修把这篇文章定成了第二名;后来苏轼又凭借《春秋》的对策获得了第一名,在殿试时中了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后来,苏轼送去书信请求拜见欧阳修,欧阳修看了信后对当时另一位著名的诗人梅尧臣说,看来我要给这个年轻人让位了,他迟早能够出人头地。听到这话的人都觉得欧阳修是故意虚夸苏轼才这么说的,对苏轼并不信服。时间长了之后,人们才知道欧阳修说的都是真话。】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苏轼的母亲程氏去世了,苏轼为母亲丁忧三年,直到宋仁宗嘉祐五年,才又出来做官,调任福昌主簿。爱才的欧阳修认为苏轼才华和学识都很突出,于是推荐他进了秘阁。秘阁是宋朝的藏书机构,后来归入秘书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苏轼参加考试做了六篇策论,在他之前,人们写策论从来都不打草稿,所以文章写得不好。从苏轼开始,才打草稿,文采和义理都很出色。后来他又写了制策,被列入了第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从宋朝初年以后,写制策能被评为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个人。吴育是宋仁宗时的名臣,曾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宰相的副手。】
……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最早都是跟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后来则是全凭自己的天资。苏轼曾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只要能够做到该写就写、该停就停即可。】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一篇文章。他的文章体势博大、内容丰富而且光彩夺目,可以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都是非常罕见的。】洵晚读《易》,作《易传》未究,命轼述其志。轼成《易传》,复作《论语说》;后居海南,作《书传》;又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苏洵晚年研读《周易》,写了《易传》,但是没有写完,就让苏轼继续完成自己的遗志。最后苏轼不仅写成了《易传》,又写了《论语说》;后来被贬到海南,还写了《尚书传》;同时他还写了《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可以说著述甚丰。】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lěi)、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chóu),未尝以师资自予也。【后来在北宋文坛占据一席之地的文人比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等人,在当时还是无名之辈,苏轼像朋友一样对待他们,从来没有以师长自居。】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dǎng)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自从参考科举考试到陪伴在皇帝身边,苏轼始终都把忠君当做根本,他忠心规劝皇帝,议论也很有见地,为人正直且有大节,群臣之中没有成超过他的。只是他也因此被小人忌惮厌恶,无法安然处于朝堂之上。】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最爱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