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有朋友来问我,7月会议上没有再提“房住不炒”是不是就意味着房价又开启新一轮的上涨周期?我觉得不是的。请大家不要只盯着这四个字,还应该看到另外一句话“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这两句话一定要一块看,因为它们是互为因果关系。
因为以前我们房地产市场是“供不应求”,所以房价容易上涨。再加上有投机资金煽风点火,房价就更容易加速上涨,所以才要“房住不炒”。
如今房地产市场是“供过于求”,所以房价不易上涨。“房住不炒”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过度严苛的政策反而抑制正常需求的释放。
上周四住建部提到的:
1、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
2、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
3、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
这些政策就是放松限制,鼓励正常需求释放,让那些真的想买房的刚需、有改善性需求的朋友可以更方便、更优惠地上车。如果我们把政策理解为新一轮房价投机炒作的开始,那可能就大错特错了。
目前”北上广深“还差上海,就可以开桌麻将了。
我觉得二手房会更受益本轮政策。因为二手房没有交楼问题,并且周边配套的设施都相对完善,交通资源、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都更满足刚需和改善性需求。
新房要具体看地方,如果周边配套还不完善,那刚需和改善性住房属性其实很弱,更偏向投资了,而投资是有风险的。
类似例子网上分享出来很多,在某市的新开发区买了套房,以为这里未来会有高铁经过,但压根没有,交通出入极其不方便,最惨的是房子还烂尾了
所以我在想,二手房交易更有利的是房地产经纪行业和装修家居行业。新房交易才是更有利地产公司。
过去几年房地产企业倒了一批又一批,勉强活下来的也不敢再去拿地了,未来几年房屋供给应该不会大幅增加,反而会相对紧缺才对,所以房地产龙头企业的份额会不断增长,利好。
但最近看政策我发现不太对劲,未来保障性住房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截止到去年,市场在判断房地产行业未来市场空间的时候,都会讨论每年销售面积多少亿平方米。但这种简单想法可能会有问题,这每年销售面积里面,有多少是保障性住房,有多少是商品住房?两者的房价明显是不一样的,那房企从中获取的利润率会是一样的吗?
这里我们可以参考新加坡模式。
所谓新加坡模式是指由政府出面,组织专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房子,低价卖给民众。在新加坡房地产模式中,既有高端商品房市场,也有保障房。保障房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且政府主动让利,所以便宜,刚毕业的大学生很短时间就有能力买到自己的房子。
当然,我们要实现新加坡模式还有很长的路。两国规模不在同一水平(新加坡人口少,我们人口多),我们有“土地财政”依赖等问题,所以盲目照搬肯定也不行,这些我们就不讨论了,也不在我们今晚要研究的范畴内。
我再总结一下,供大家参考:
1、房地产整体供需关系已经发生变化,人口总量已经见顶。结构上,低线城市的过剩问题尤其严重,大城市则仍有刚需和改善性需求释放。
2、部分新房配套设施不完善且有交楼风险以及质量风险。二手房配套设施完善,更符合刚需和改善性需求,更受益新政,房地产经纪行业和装修家居行业更值得关注。
3、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范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用以前的模板套未来可能会有各种问题,要思考得更加周全一些。
.....
最近地产行业受到政策的影响最多最大,所以地产行业成为当红炸子鸡是肯定的,大量资金也会从其他板块流入房地产板块。但除了看到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改善,更应该看到制造业基本面改善,利润不断回升。
上周四统计局披露了6月份工业数据,其实数据是继续改善的,但可能情绪太悲观了,已经没什么人认真看经济数据了,报道的媒体不多。
如�图,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6.8%,但累计利润降幅自年初以来逐月收窄。需求继续好转,去库存进入尾声,成本下降。今年三季度利润增速同比就可能会转正。
总的来说,今年确实是在慢慢好起来,只是好起来的速度并不如之前的预期“只要放开就万事大吉”。市场经历了一个从大悲(绝对悲观)到大喜(绝对乐观)又到大悲的过程,自始至终,可能小喜(谨慎乐观)才是最合适的。
......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