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狂欢节》Op.9第五首 约瑟⽐乌斯(峡谷鸟鸣、钢琴)

舒曼《狂欢节》Op.9第五首 约瑟⽐乌斯(峡谷鸟鸣、钢琴)

00:00
01:26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年)的钢琴套曲《狂欢节》创作于1835年,这时舒曼25岁,其⾳乐事业正处于上蒸蒸⽇上的时期。在他20岁到30岁之间的10年⾥,⼈们熟知的许多乐曲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钢琴套曲《狂欢节》是其中的代表作。

钢琴套曲《狂欢节》既具有舒曼⾳乐的浪漫主义精神,⼜反映出他的⾳乐批评个性。舒曼不仅在⽂字上能够写出犀利⽽个性鲜明的⾳乐评论,在作曲时也爱⽤⾳符表现⾃⼰的批判精神。舒曼的⾳乐作品极具批判精神。钢琴套曲《狂欢节》是这种曲风的主要代表。1835年,舒曼在《新⾳乐》杂志上发表的⼀连串⽂章严厉批评德国⾳乐界的陈腐风⽓,抨击因循守旧、阻碍富于⽣机的浪漫⾳乐发展的假才⼦们,这些⽂章在社会上引起⼈们的⼴泛关注。舒曼在⾔论上为新⾳乐架桥铺路,在创作实践上也是⾝体⼒⾏,以创作实例来展⽰浪漫派⾳乐的艺术魅⼒,同时也当作反击凡夫俗⼦的有⼒武器,钢琴套曲《狂欢节》是典型⼀例。

钢琴套曲《狂欢节》不同于⾃巴洛克时期以来逐渐形成⼀定规范的套曲形式——钢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通常有固定的三四个乐章,体式较为庞⼤,每个乐章的内部结构也⽐较复杂。舒曼创作的钢琴套曲形式⾃由,由许多活泼的短曲组成,或者⼏乎就是由⼀串钢琴⼩品连缀⽽成,⽽整部作品⼜有⼀个贯彻始终的主题思想。钢琴套曲《狂欢节》由21⾸短曲组成,每⾸曲⼦附有标题来表⽰其内容,叙述的是在⼀个狂欢节舞会上,各⾊⼈等相继登场,代表进步⼒量的“⼤卫同盟”是其中的主要⾓⾊,他们向代表庸俗保守势⼒的凡夫俗⼦展开战⽃,引起戏剧性冲突。各⾸⼩曲的标题依次为:1.前奏;2.⽪埃罗;3.阿尔列⾦;4.⾼贵的圆舞曲;5. 约瑟⽐乌斯;6. 弗罗列斯坦;7.妖艳⼥⼦; 8.回答;9.蝴蝶;10.跳舞的字母;11.贾琳娜;12.肖邦;13.埃斯特列娜;14.相认;15.潘塔隆和克隆宾娜;16.阿勒曼德舞曲;17.帕格尼尼;18.倾诉;19.散步;20.休息;21.⼤卫同盟进攻凡夫俗⼦的进⾏曲。

在钢琴套曲《狂欢节》⾥,经过第⼀⾸前奏曲之后,各⾊⼈等便相继粉墨登场。这⾥有法国传统丑⾓⽪埃罗,⽪埃罗⽩⾐粉⾯,神⾊忧郁,他以哲学家的⾝份⾃⽐,常说些故作⾼深的格⾔,引⼈发笑。在⽪埃罗之后出现的是他的搭档阿尔列⾦,阿尔列⾦蹦蹦跳跳、吆喝不停,挥舞⼿中长鞭,丑态百出。后⾯出场的有妖艳⼥⼦在搔⾸弄姿,有蝴蝶穿梭往来,跳舞的字母忽闪跳跃,穿插其中,还有意⼤利喜歌剧中的丑⾓潘塔隆和克隆宾娜。狂欢节上的主要群体是向庸夫俗⼦进攻的“⼤卫同盟”。


舒曼的评论文章,形式活泼新颖,他经常署名"大卫同盟盟友",文章中他⼤卫同盟是舒曼主编《新⾳乐》杂志时虚构的⾳乐盟友会,他把符合⾃⼰⾳乐主张的⾳乐家的名字列⼊同盟会,⽤这些名字发表⽂章,阐明⾃⼰的⾳乐主张,其中包括莫扎特、肖邦、帕格尼尼、门德尔松、甚⾄包括诗⼈海涅。这个假设的组织取名“⼤卫同盟”,是取古代以⾊列国王⼤卫为同盟的庇护者,⼤卫国王是强有⼒的战⼠,⼜是传奇性的歌⼿,是美好理想的化⾝。“⼤卫同盟”⾥舒曼意造了三个各有性格特色的人物:弗洛列斯、约瑟比乌斯、拉罗大师。在评论一个音乐作品的时候,弗洛列斯的意见常常是尖锐而严峻,他无情地痛斥一切庸俗和无能;相反,约瑟比乌斯往往在比较差的作品中找出它的优点来,对缺点往往也比较婉转而宽容。这两个人物往往争论不休,最后拉罗大师出场发表自己权威的意见,作出深谋远虑和简要的结论。这种新颖的评论方式不仅以"戏剧"的形式引人入胜,而且能把每一个作品从各个方面剖析得十分完美。在《狂欢节》⾥出现的“⼤卫同盟”盟员除了形影不离的弗罗列斯坦和约瑟⽐乌斯,还有埃斯特列娜、后来成了舒曼夫⼈的克拉拉、肖邦、帕格尼尼。盟友们在狂欢节舞会上快乐地联合起来跳舞狂欢,最后把庸夫俗⼦彻底打败。

舒曼曾与维克的新学生﹣﹣十八岁的少女埃尔涅斯蒂娜.冯·弗里肯结识并相恋,是他创作《狂欢节》和《交响练习曲》的外在动机,这两个青年人一见钟情。音乐使他们更加亲密。爱情与日俱进,甚至达到了婚约的地步。当时克拉拉只有十四岁,正赴德累斯顿求学。因此,舒曼与埃尔涅斯蒂娜的爱情更容易形成。克拉拉的父亲维克对于两人的恋爱颇表同情,甚至庆幸他们的成功。但埃尔涅斯蒂娜的父亲(波希米亚与萨克索尼的边境阿西地方有名的绅士)在获悉他们相互间的爱情以后,便把女儿接了回去,一段美好的恋情也至此结束。这事使舒曼感到很伤心。后来,当舒曼与克拉拉结婚的时候,这姑娘曾写信给舒曼,祝贺他们的婚姻。
在创作《狂欢节》时,舒曼感到凡是与埃尔涅斯蒂娜有关的东西都是美好的。就连他的居住﹣﹣阿西也丰富而有音乐性。阿西的德文是" Asch ",而舒曼自己的姓( Schumann )里也有相同的字母。他把音乐里的拉丁字母 a =音名 a , S = E , as =' A , c = c , h = B .音组织起来,这些迷人的字母就产生了美妙的音乐动机。《狂欢节》是一个二十首各不相同的但却被一个总的意图连成一气的乐曲,在旋律里,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上述那些交织着奇思怪想而富有音乐意味的字母组织的熟悉而美妙的曲调。《狂欢节》特有标题说明了它们的内容。乐曲里描绘出一幅狂欢节灿烂的画面,又描绘出了肖邦、帕格尼尼以及大卫同盟盟友等形象,最后以《大卫同盟盟友反对非利士人的进行曲》结束。《狂欢节》以其形式的独特、思想的鲜明、才华焕发而著名。

本曲为《狂欢节》中的第五曲 描绘的正是大卫同盟中宽容对待一切的约瑟⽐乌斯


本曲配图:毕沙罗(法)《伦敦:海德公园》

1890年  裱在画布上的纸面胶彩画
高:54cm  宽:65cm
东京富士美术馆



毕沙罗出生于气候温暖的安的列斯群岛,所以寒冷的天气对他来说极具吸引力。他一生中曾四次(1870年、1890年、1892年和1897年)到访伦敦。在这幅画作中,画家运用了一种特殊的绘画技法:在调配颜色时,他将颜料混入放了胶水或树胶的水中。这样一来,他就得到了略显稀薄(色淡)的色调,从而成功地再现了沐浴在斑驳光影中的海德公园。占据了半幅画布的树叶,利用亚光的黄色和绿色,以细碎的笔触来描绘。小径深处的几名行人,则以蓝灰色来简单勾勒。小径两旁的高大树木排成斜线,左排树木后是同样以蓝灰色来描绘的伦敦人,他们正驾驶着敞篷马车经过此地。在树木组成的帷幕之后,才是艺术家原本喜欢描绘的热闹场景,这幅画给人的感觉就像他在描绘热闹街景背后的安静一隅。从他摆放画架的位置看过去,观者只能看见几个马车夫坐在马车上的背影,他们可能是在等待沿海德公园人工湖散步的主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施伟良29133喜悦富有

    前排报道

    储音 回复 @施伟良29133喜悦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