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朝鲜?何以胜利?

何以朝鲜?何以胜利?

00:00
14:21

1948年,发生了很多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结束了两年多,但余波未平。

在中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对法西斯分子及其追随者的清算仍在进行。

3月25日,溥仪皇帝堂妹川岛芳子被国民党政府判以“汉奸罪”,执行死刑,时年43岁。

11月12日,东京国际法庭判处七名日本战犯死刑。

更重要的是,大战过后,世界并未迎来和平,冷战的“铁幕”正在降下。

1946年3月5日,带领英国打赢了二战却输掉了战后选战的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那场著名的“铁幕演说”:

“一道铁幕已经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和平鸽无法穿越这道铁幕,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

两年后,1948年6月24日,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美苏两大阵营打响了冷战的“第一枪”。

从柏林往东,万里之外的中国,也处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1947年下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经过一年的内线和外线作战,解放军歼灭了大批国民党军,把主要战场由解放区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并直接威胁其政治经济中心南京和上海。

1948年9月12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场——“辽沈战役”,拉开序幕。

辽沈战役到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经此一战,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队47.2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值得一提的是,此后,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

就在解放军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的同时,中国东北方向的朝鲜半岛,也迎来了命运的关键时刻。

1948年,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以北纬38度线为界,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北朝鲜则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

南北双方均不甘于半岛分裂的局面,都有着“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

接下来一两年,朝鲜半岛南北双方武装冲突、摩擦不断。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全面爆发。

一开始,朝鲜军队势如破竹,一度将韩国军队压缩在朝鲜半岛东南一隅。

随后,美军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余威,全面介入朝鲜内战。

同时,美国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完成国家统一。

自1840年以来,经历了100多年外敌入侵、内乱和分裂的中国,在刚刚庆祝完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庆后,就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艰难选择。

朝鲜危在旦夕,美帝国主义及其附庸随时可能越过鸭绿江,从东北方向威胁年轻的共和国。

1950年10月,周恩来总理通过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向美国发出明确的信号:

“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根本没有把新中国的警告放在眼里。

麦克阿瑟在二战中先是遭遇了“菲律宾惨败”,但最终兑现了“我会回来的”豪言壮语,横扫太平洋战区的日军,最终在1945年,他指挥下的美军将战舰开进了东京湾。

1945年,9月2日,麦克阿瑟作为盟军代表,在密苏里战舰的甲板上,接受了日本的投降。

自此,“战神”还成了日本的“太上皇”。

经历了二战的“世纪之胜”后,不可一世的美国,遇上了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

朝鲜要统一半岛?

无论是对美国来说,还是对麦克阿瑟来说,在冷战的“铁幕”已经降下后,他们无论如何不会允许朝鲜半岛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归于统一。

1950年9月,麦克阿瑟指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孤军深入的朝鲜军队顿时首尾不能相顾,节节败退。

在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庆祝第一个国庆日之时,朝鲜的局势已经糜烂不堪,“联合国军”步步紧逼,已经来到了鸭绿江边。

麦克阿瑟正在朝着他的目标进发——在1950年“感恩节”之前,带领美军结束战争回家。

当时,摆在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的,是一个无比艰难又事关重大的决定。

打?

凭什么?

不打?

怎么办?

2000多年前,孙子说: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当新中国的领导人在讨论是否要出兵朝鲜的时候,他们一定不会忘记这句话。

下图是“星球研究所”绘制的朝鲜战争前中美国力对比,差距足以令人绝望。

但是,共和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没有绝望。

经过长时间的研判,他们最终定下了出兵朝鲜、抗美援朝的战略决定。

毛主席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伟人在战略上的高瞻远瞩——抗美援朝成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我们让时光回流十五年。

1935年10月21日,到达陕北的红军迎击国民党35师骑兵团2000多人,毛泽东亲自在吴起镇西山督战迎敌。

部署好战斗后,他把指挥事宜交给彭德怀处理。

此役,红军将士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取得了一场关键的胜利。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提笔写下了一首六言诗,赠予彭德怀: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据说,彭德怀收到这首诗后,将最后一句改为“惟我英勇红军”,并将诗退还给了毛泽东。

十五年后,领袖和将军再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携手合作。

这一次,他们注定将震惊全世界。

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有太多说不完的故事。

我们还是简单回顾一下战史吧。

据“央视军事”总结:

抗美援朝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中旬,为运动战阶段;第二阶段是1951年6月中旬—1953年7月27日战争结束,为阵地战阶段。

在运动战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道,连续进行五次战役,共歼敌23.3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18.5万余人。

第一次战役

志愿军与“联合国军”遭遇。第40军在温井、两水洞重创南朝鲜军第1师、第6师。第39军在云山歼灭美“开国元勋师”1800余人。第42军主力在黄草岭、赴战岭阻敌北进。

此役歼敌1.5万余人,迫使敌军从鸭绿江边撤至清川江以南。

第二次战役

志愿军将“联合国军”诱至战场,尔后突然发起反击。第38军113师穿插至三所里、龙源里,断敌退路。西线敌军被迫全线撤逃。东线第20军、27军在长津湖地区冒着严寒,全歼美第7师第32团和第31团一个营,重创美陆战1师。

此役歼敌3.6万余人,将战线推至“三八线”。

第三次战役

“联合国军”34万人在“三八线”及其以南地区组织防御。志愿军6个军共31万余人,在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的协同下,突破敌人防线,攻占汉城。

此战歼敌1.9万余人。“联合国军”被迫撤至北纬37度线附近。

第四次战役

中朝一线部队28万余人集结于汉城、高阳、金化地区休整。“联合国军”出动23万余人在全线发起进攻。彭德怀决定“西顶东反”,集中6个军发起横城反击战。随后,中朝军队全线转入运动防御,主动撤出汉城。

此役歼敌7.8万余人,将“联合国军”遏制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

第五次战役

志愿军11个军和朝鲜人民军1个军团向涟川、汶山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再次越过“三八线”,直逼汉城;随后,志愿军转移兵力于东线,给县里的南朝鲜军予歼灭性打击。6月10日,中朝军队将“联合国军”阻于汶山、高浪浦里、铁原、金化、杨口、明波里一线,敌我形成对峙。

此役歼敌8.2万余人。“联合国军”被迫接受停战谈判。

抗美援朝第一阶段五次战役,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并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迫使美国接受停战谈判,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正是他们无惧牺牲、浴血奋战

才换来我们今日的山河无恙

在五次战役之后,双方于1951年7月开始停战谈判。

在谈判期间,美军先后发动多次攻势,均被粉碎。

1953年7月,双方在板门店签署《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一方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另一方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联合国军”第三任总司令马克·克拉克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和痛苦。”

何以朝鲜?

何以胜利?

1951年1月1日,就在第三次战役进行之际,毛主席就发表了题为“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元旦社论。其中,他这样指出:

“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两个多月的英勇作战,证明了甚至在没有飞机坦克和很少大炮的条件下,‘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军队也是可以击败的。因此,当进入1951年时,帝国主义对于我们的侵略虽然还没有停止,但我们却是满怀信心地面向着光明的将来!”

此后,抗美援朝战争的走向,跟毛主席的预料完全一致。

两年多以后,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1953年7月,彭德怀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官的身份郑重地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说了一句让整个世界记住的名言:

“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70周年纪念日。

让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那些为了共和国的安慰、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长眠在异国他乡的英烈,包括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烈士。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一行访问朝鲜,专程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粟裕大将为志愿军烈士献上花圈。

大雪纷飞,追思无穷。

山河无恙,是因为有英烈们的牺牲啊。

这里,是每一个到朝鲜的中国人,都应该去一次的地方。

70年后,我们再次重温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何以朝鲜?

何以胜利?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不怕牺牲、不惧强权、不信邪的民族。

古往今来,无数中华儿女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征战疆场,血洒异域。

正是他们的牺牲,让中华文化在过去5000年里从未间断。

让我们一起再听听当年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声吧:

后记: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占领了汉城。

消息传来,中国东南大地上一个92岁高龄的老人,用一首诗写出了他的心声。

这个老人叫萨镇冰,在50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中,他担任北洋水师副将。

那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现代化探索戛然而止。

此后,国家和民族的局面愈发不可收拾。

50多年后,萨镇冰听闻朝鲜战场传来的捷报,胸中的块垒想必终于可以一扫而空了,他写道:

“师入三韩大有声,海东形势一番更。

美军屡败终难振,华裔方兴孰敢轻。 ”

大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大唐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天竺。

这是王玄策一生中第二次出使天竺。

此次出使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从天竺引进蔗糖的制作工艺和匠人。

这是一次和平之旅,也是一次友谊之旅。

四天竺国王听闻大唐使者到来,纷纷派使者带着财物,准备与王玄策一起到长安朝贡。

当时,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后,国中大乱,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于是发动所有军队以拒王玄策。

跟随王玄策的30骑兵与敌人交战,失败被擒获,敌人趁机劫掠诸国贡献的财物。

王玄策想尽办法终于逃了出来,他没有回长安“哭诉”,而是到了几年前刚刚与大唐和亲的吐蕃。

王玄策发檄文征召军队,得到了1200名吐蕃将士、7000名泥婆罗骑兵,一路追击中天竺军队,势如破竹。最后,俘获阿罗那顺,送往长安献俘。

在中国历史上,像王玄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汉唐盛世,华夏文明,光耀世界。

班超率36人平定西域,王玄策孤身“反杀”中天竺,都印证了一句话:

“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今天,朝鲜半岛依然不平静,美国最近接连将可以发射核弹头的战略导弹核潜艇调往韩国。

70年,也许太长了,长得让帝国主义分子忘记了曾经失败的痛苦。

但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70年,不过是一瞬间。

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尊重生命,但我们的血脉里,也流淌着祖先、前辈英烈的鲜血。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时刻准备着用勇气和智慧再一次捍卫和平。

华山穹剑——时政分析、军情解读、国际纵横、历史回眸,国人关注的微信大号,每日将提供您喜爱的精品荟萃。

【敬请关注公众号:华山穹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62161uzlr

    缅怀先烈!不忘英雄!

  • 听友480278654

    一起侃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