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2023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主论坛上,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围绕“如何促进民营企业为主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演讲。
刘世锦指出,要进一步为民营企业为主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稳预期稳信心,在纠正所有制歧视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改变行业准入、项目招标、资金获取、国家安全等方面事实上存在的有悖公平竞争的潜规则,以此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此外,专精特新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本建设,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他还表示,我国的专精特新企业这些年已经加入或被卷入了数字化绿色化的潮流,有的已成为头部企业。经过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的实体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将更具竞争力,也更有韧性和可持续性。
演讲全文如下:
如何促进民营企业为主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进一步为民营企业为主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稳预期稳信心
专精特新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为主,民营经济的发展状态决定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状态。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31条,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期待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指导和激励作用。
在理论和政治上需要进一步理清民营企业的性质和地位。做到三个区分:把工业革命初期的私有制企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托企业家才能、优化配置资源的民营企业区分开来;把企业家与资本家区分开来;把企业家才能的特殊贡献和价值与剥削区分开来。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出现资本提供者、创业者、管理者职能分离的情况。资本提供者不再是少数人,而是人数众多、已经社会化的投资者,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资本市场。而创业者则是拥有企业家才能的人,也就是通常说的企业家,他们拥有好奇心、远见、洞察力、冒险、探索、坚韧不拔、组织协调力、执行力等一系列特质,主要职能是组合利用各类资源,或者说是组合资源的资源,是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企业家不同于资本家,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两种不同类型的职能,不能混为一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是具有企业家才能的那些人,识别并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组织各类资源,创办发展了大量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创新进取精神的企业。他们通常是白手起家,并没有多少资本,而投资者正是看中了他们的企业家才能,才把资本给了他们,以便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在一个竞争性的要素市场上,企业家是按照企业家才能的贡献获取报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剥削。他们也等同于一般管理人员,后者所缺少的正是企业家才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家精神。要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民营企业家所创办的企业。企业家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创新精神,不仅是民营企业需要,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同样需要,进一步说,各级政府官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也需要。这是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一个普遍而显著的特征。
当务之急是把中央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31条切实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还可以探索一些新的相关举措。
第一,不再按照所有制划分企业类型,不再区分国企民企,改为按规模、行业、技术类型等特性划分企业,并以这些特性制定相关政策。企业是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组织形态,出资人所提供的资本只是投入企业的要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劳动力、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仅从资本来界定企业性质有很大的片面性。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资本所有者的多元化和相同融合已成常态,现实中要找到纯粹国有或纯粹个人所有的企业越来越困难,国有企业往往有大量个人投资者,民营企业也可能有不少国有股东。以资本所有者属性界定企业类型已经严重脱离实际。另一方面,投资者可按出资人类别划分,如中央国资投资者、地方国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者等。
第二,在纠正所有制歧视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改变行业准入、项目招标、资金获取、国家安全等方面事实上存在的有悖公平竞争的潜规则,以此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营商环境到底好不好,要以这方面的内容作为重要衡量尺度。
第三,中央关于企业平等对待、公平竞争的文件重在落实,不能一发了之。更重要的是加快转化为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循、违法必究,在行政检查、社会监督、法律诉讼等领域形成配套制度保障体系。
二、专精特新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本建设,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人口总量出现负增长,而在十年前,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就开始减少。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在人口数量红利之后创造人口质量红利,以此来支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一线员工中,很多人是进城农民工,他们已经进城工作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了,晚上住在什么地方,医疗、教育、社保等是什么状况,生存和工作状态怎么样,能不能静下心来钻研技术,对企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近期社会上关注较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扩大消费。从实际情况看,近些年来我国消费需求已经出现重要的结构性变动。以吃穿和其他日常基本消费为主的生存型消费趋于稳定,消费增长更多由社保、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娱乐、金融服务、交通通讯等发展型消费拉动。疫情冲击并未改变这一变动态势。发展型消费有利于劳动者安全性、稳定性、流动性和体力智力水平提升,进而提升人力资本,所以,发展型消费既是消费,也可看成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生存型消费以个体消费方式为主。发展型消费较多采取集体消费或公共服务方式,如医保社保采取互助共济方式,学校教育是集体学习方式,与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直接相关。
我国发展型消费潜力巨大,也有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最大短板是近三亿进城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补上这个短板将会释放巨大的需求增长潜力。农民工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拉动从建材到装修、家电等几十个行业的增长;完善社保利于稳定预期、增加流动,减少过度储蓄、增加消费;医疗、教育将有效提高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水平,增强高质量供给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农民由流动状态到“稳下来”将有助于稳定预期和长期主义,培育工匠精神。
有人认为,对农村进城人口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对农民的补贴。这是一种似是而非或颠倒是非的看法。农民工在城市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辛勤就业,创造财富,上缴税收,但没有得到应得的基本公共服务,实际上是政府部门长期欠账,现在只是把欠账补上。
建议实施为期三年的以近三亿进城农民工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攻坚计划。在三年脱贫攻坚战以后,实施这一计划也可看成是脱贫攻坚战的升级版,对专精特新企业提高人才素质也有重要意义。近日发布的《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任务。浙江再次走到前面,带了个好头,我们期待对全国各地能够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专精特新企业要立足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引领数字化、绿色化潮流,形成国内国际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经常听到两种不大协调的说法,一种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比重不能再降低了,要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另一种则认为服务业比重上升符合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规律。看起来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难免有所掣肘。如果由表及里,则不难发现,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支撑。服务业,尤其是直接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研发、设计、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法律商务服务等,最初大量都是包含在制造业之中的。随着这些业务的发展和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高,采取了外包服务等业态,被划入服务业领地。这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相互高度依赖。一个地方生产性服务业发达,通常相对应的就是高水准的制造业。相反,如果生产性服务业落后,发展高水准制造业也是一厢情愿。我们认为,可以把制造业和为之直接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加总起来进行观察分析,相应地提出一个“制造和相关服务业”的统计概念,这样才能客观全面科学地看待和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全球化受到冲击,要立足于经济的内循环,稳定制造业比重,出口靠不住了,或者不重要了。实际上这种看法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我国GDP占全球比重18%,制造业比重30%,这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具有相对优势,有较大份额的制造业是用于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稳制造业比重就要稳出口,出口比重稳不住,质量上不去,制造业仅靠国内市场消化不了,必然严重过剩。出口稳不住,人民币汇率不能稳中趋升,要实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目标也是有难度的。因此,尽管面临逆全球化、脱钩断链的压力,我们还是必须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动摇,积极稳定和扩大出口,能争取到的外需还是要争取。
专精特新企业要立足于实体经济,这里确实存在着一个发展什么样和如何发展实体经济的问题。应当明确,我们强调发展实体经济,并非简单回到传统的实体经济,不是仅重视发展物质形态生产,不是把所谓的“硬科技”与“软科技”对立起来。事实上,传统实体经济已经大量过剩了,再多生产未必有市场需求和竞争力。这样,我们面对的实际上是两种不同实体经济,一种是传统的竞争力下降、过剩严重的实体经济,另一种是数字化绿色化赋能、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实体经济。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加快实现由传统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绿色化实体经济的转型。数字化绿色化是全球性的创新和增长新动能,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这一次我们与先行者的差距并不大,有些领域还处在并跑或领跑位置。事实上,我国的专精特新企业这些年已经加入或被卷入了数字化绿色化的潮流,有的已成为头部企业。经过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的实体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将更具竞争力,也更有韧性和可持续性。
还要强调的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仍然要讲摸着石头过河。有人会问,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了,还有这个必要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不同时期要解决不同的问题,要过不同的河流。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对的是农村联产承包制能不能搞、经济特区能不能办之类的问题,而现阶段面临的则是如何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实现包括专精特新企业在内的产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仍会面对大量未知和不确定因素,办公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
近期召开的中央深改委第二次会议提出,要把顶层设计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探索,善于发现和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对探索创新中遇到困难的要及时给予支持。这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对下一步如何推动包括专精特新企业在内的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在国家顶层设计指方向、划底线的前提下,把市场化法治化治理与鼓励地方基层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机结合,允许试错探索,允许多一些自选动作,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各级干部各类人才营造宽松环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