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是一位专制的改革者。他取得了伟大的业绩。而他的成功,为俄罗斯民族注入了一种特定的精神品格,一种沉浸于国家强大但个人并不需要自由的状态。
内容讲义
课程讲稿
你好!我是周林刚。欢迎来到《通往文明之路100讲》。
前两讲我们聊了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他帮助实现了德国的统一,改变了欧洲大陆上主权国家之间的势力均衡局面。我们说俾斯麦的政治行动,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政治现实主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是这样的行为方式,反过来损害了俾斯麦自己在国内政治中的建设性,损害了德国民族的政治成熟,同时也使他自己变得孤立,最后被他的皇帝和同僚们抛弃。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俄国历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大改革家彼得大帝。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他写的《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中说,彼得大帝“已位居最伟大的立法者之列”。而今天的俄罗斯统治者依然把彼得大帝作为榜样,通过贬低列宁、抬高彼得大帝,来强调俄罗斯的某种独特的个性。其中的原因,主要就是彼得大帝的征战与治理,把一个被西欧视为野蛮、落后的俄罗斯变成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同时也塑造了俄罗斯这个国家的性格。他成了俄罗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想象自己、认同自己的精神源泉。这样的人物,自然当得起大立法者的称号。但是,彼得大帝对于欧洲大陆上的主权国家有什么意义呢?在接下来的两讲里,我们就来聊这个话题。
彼得大帝作为一位专制的改革者,这个看上去有些矛盾的形象就像拿破仑一样,对于许多人都很有吸引力。尤其对于改革和转型国家的人来说,彼得大帝就是他们所喜爱的绝对主权的化身。
彼得大帝的父亲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二位沙皇。彼得是他第二任妻子的儿子,生于1672年。十岁的时候就和他的另一位同父异母的哥哥伊万继承了沙皇的王位,伊万排第一,他排第二。伊万能力低下,之所以由他和彼得一起继承王位,出现两位沙皇,并且伊万排第一位,是因为这样就可以由伊万的姐姐索菲亚摄政,而不是由彼得的母亲摄政。这样,实权掌握在索菲亚手里。在皇宫里,彼得和他的母亲一方势力受到打击和排挤,于是彼得的母亲就干脆和彼得搬出克里姆林宫,住到附近的一个村庄里。所以,彼得是在王宫之外学习和长大的。对于索菲亚来说,彼得远离宫廷,远离权力中心,正中她的下怀。
对于彼得来说,这样的成长环境既适合他那厌恶繁文缛节的天性,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后来成为改革者的品质。
因为远离皇宫,也因为彼得的母亲不信任宫廷的教育人员,彼得受到了与传统宫廷皇家教育很不一样的教育。不像他的哥哥姐姐们接受诸如雄辩术、宗教教义和仪式之类的教育,而是学习他喜爱的“科学”类课程,比如数学、建筑术、造船术等等。至于各类军事艺术,那就更是不在话下。
而且,彼得所在的村庄附近有一个来自欧洲的外国人汇集的镇,叫做德国镇。那时的俄国人习惯于把所有来自欧洲的外国人统称为德国人,所以叫德国镇。彼得大量的时间就混迹在这个德国镇,与各行各业、各个国家的外国人交往。因此,彼得的眼界很早就是向欧洲开放的。
此外,彼得从小喜欢男孩子的游戏,包括海军陆军的各种材料,还在克里姆林宫的时候,他的父亲沙皇就满足他游戏的爱好,为他准备各类器械、人员。他为此组建了自己的游戏兵团。他们与彼得从小玩到大,玩具也从模型变成真刀真枪,直到真正能下水的舰船。索菲亚没有意识到这支游戏兵团的潜力,只觉得,只要彼得远离宫廷,远离权力,就随彼得怎么玩耍都行。殊不知这支由发小组成的游戏兵团,后来成了彼得真正意义上的左臂右膀,成了他的禁卫兵团的核心。到1689年,彼得已经有力量从索菲亚那里夺回权力,开始沙皇的亲政。
我们可以大致地看出,彼得大帝后来能够实行改革和他本人在与皇宫、与传统相隔离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的观念也是不受拘束,尤其不受传统和教条拘束的。同时,他的眼界之所以特别开放,又同他与欧洲其他国家人员交往相关,同他直接而广泛的基层经验相关。1697年,彼得派出了“大使团”,到欧洲各个国家“出洋考察”,向“西方学习”。经过的国家包括瑞典、德意志各邦、法国、荷兰等等。彼得本人有时混在低等官员的队伍里,还经常化名行动,他喜欢住在普通人的房子里,甚至在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造船厂里当了好几个月的工人。据说,彼得懂得14种手艺,其中的一些手艺,就是在这个出国留洋的过程中学会的,包括正儿八经地从投弹训练课程中获得合格证书。你很难想象,一个君主,把国政交给代理人,自己在国外“游学”差不多一年的时间。
可以说,彼得的这种求知欲和学习劲,使他成为当时俄国统治阶层中知识最丰富、眼界最开阔的人之一。他比他的贵族统治阶层更知道,他的国家需要什么。而在他本人最热衷和最擅长的军事领域,更是作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甚至被人认为在当时领先西欧国家一百年。
就是这样一个沙皇彼得,成了决定俄罗斯命运的大改革家。他的改革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概括起来说,有两大特点:
首先是“西化”或者说“欧洲化”。彼得向西方学习的重点是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也涉及治理国家的各种知识。这些都涉及实质,就是让各种事业能够有效的运行起来。但与此相伴的,还有表面可见的东西。比如,1698年他从欧洲“游学”回来之后就下令,让俄罗斯人(除僧侣和农民外),剪掉大胡子;到了1700年,又规定他们穿匈牙利、萨克森或法国式的上衣,穿德国式的靴子等等;也是从1700年开始,彼得下令施行欧洲历法,采用耶稣纪年,也就是公元纪年;彼得的西化政策也带来了大量的外国语言,包括荷兰语、法语德语进入俄语,它们在社会上层流行。因为这些“政策”和它们带来的影响,彼得大帝还在反对改革的人那里落下一个“崇洋媚外”的口舌。
其次是中央集权。彼得没有触动农奴制,但他贯彻了一个新的观念,就是农奴首先是沙皇的臣民,其次才是农奴主的农奴。为此,参军的农奴、被国家的“企业”雇佣了的农奴,都获得“解放”。当然,这个“解放”必须打上引号,因为它只不过意味着这些人的人身是属于国家的。对于贵族,彼得也大力地改造他们,派他们的子女出国学习,并将新的政治观念推行下去,那就是贵族应该以为沙皇服务作为自己的义务。他把大量贵族强制迁移到新首都圣彼得堡,而不是让他们像传统做法那样,喜欢留在自己的城堡就留在自己的城堡。在顿河的哥萨克人按照传统是自由的,也就是不交税的。彼得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或者说剥夺了他们的特权。为此顿河的哥萨克人还起兵造反。
当然,改革措施还涉及具体的制度。彼得建立了新型的最高行政机构参政院,这是一个委员会,参政院的权力,用彼得的话讲就是,所有人都要像服从他本人一样服从这个参政院,而这个参政院又是服从彼得本人的。这个中央机构的创设,又连带地引发了所有其他次一级机构的改革,由此,彼得创设了一个现代的官僚系统。至于在国家各个部门包括军事领域中担任职务的资格,彼得确信必须凭借能力,而不是凭借出身。所以,在彼得一朝,有许多从底层提拔和晋升的国务活动家、军事将领。他们之中有工匠、管家,还有许多外国人。从这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中,可以看到一条总的中央集权的规律,那就是国家的权力是从一个最高的顶点出发,流向每一个俄国臣民的。处在中间的那些环节,本身在逐渐失去自身的独立性。
其他诸如兴办教育、鼓励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等等,自然都不在话下。那么彼得的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如何推行的呢?他为什么有能力推行这样重大的改革呢?他的力量来自哪里?
彼得是用强迫和暴力的方法进行“强制改革”的。比如要建设军队就要征兵,他就用新的办法强制征兵;要钱,就强制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建设军舰、建设城市需要劳工、工匠和钱财,就按户摊派。比如从十八世纪最初几年开始建造的新首都圣彼得堡,建设的速度非常快,从1703年彼得大帝下令开始建造,到1712年将首都由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前后不到十年时间。但那几乎是举整个俄国的人力和财力来完成的,成千上万的人累死、病死或饿死在圣彼得堡的建设过程之中。一句话,彼得的改革成就是“以骇人地过度紧张使用民力为代价,通过残酷压迫博学肩负战争和改革重担的人民群众而取得的”。
这种沉重的负担压在社会的肩上,必定引起反弹。1705年到1707年之间,就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起义,当然,最后到遭到了镇压。
彼得之所以能够用这种强制的方法来变革,这跟他的改革总体上围绕着军队的建设有关。强大的军队建设,带动了一系列上游和下游的产业发展。而这支强大的军队,包括陆军和海军,加上彼得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为俄国开疆拓土,在北方战争中击败了欧洲首屈一指的瑞典军队,为俄国赢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使俄国跻身为欧洲一流大国。这种局面又反过来促进了俄国和欧洲的经贸往来,推动了俄国国内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伟大功绩,让俄罗斯人头晕目眩,他们对彼得大帝又是敬仰又是崇拜。有人说,彼得为俄罗斯人赢得了祖国,赢得了祖国的荣耀,但是这里面没有自由。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彼得的伟大业绩一方面让俄罗斯人受到更深的压迫,另一方面却又让他们对他们的皇帝敬畏有加,甚至将他神化为“当今的上帝”。他们一边吃着彼得的皮鞭,痛苦呻吟;一边又为彼得鼓掌叫好。他们在受虐中感到力量,感到痛快。
以上种种,归结起来就是:彼得大帝是一位专制的改革者。他取得了伟大的业绩。而他的成功,为俄罗斯民族注入了一种特定的精神品格,一种沉浸于国家强大但个人并不需要自由的状态。与此同时,彼得大帝也为俄罗斯民族注入了欧洲的元素,不仅宗教,而且在文化上,俄罗斯人从此也具有了处在欧洲和亚洲之间、西方和东方之间的双重身份。
好了,这一讲我们就先聊到这里。下一讲我们来聊聊彼得大帝的战争事业,看看他是如何通过战胜瑞典,把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转变成一个海陆兼有的大帝国。我们下一讲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