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主力机枪,相信所有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著名的“捷克式”轻机枪,也就是ZB-26轻机枪。
当你看着电影、电视剧里的中国士兵拿着ZB-26抗击日本鬼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年的中国会选择ZB-26?大名鼎鼎的捷克造性能真的有这么好吗?今天,军武菌就给大家讲讲这段故事。
▲不管你性能有多差,只要是个机枪就行
在异常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人都见识到了机枪的厉害。没有什么比一台全自动寡妇制造机更恐怖的了,如果有,那就是一万两千台。但机枪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重量太大。因此在一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更加灵活的轻机枪。
我们的主角捷克斯洛伐克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1920年,根据一战的经验,捷克军方希望能装备轻机枪与自动步枪,并在1924年发布了一则他们设想中的步兵班编制,一个班包括一个轻机枪火力小组,由1名指挥官,1名机枪手,1名装填手,3名弹药手组成,以及一个突击小组,由1名指挥官,3名突击手其中第三人带自动步枪,2名掷弹手组成。
▲I-23机枪
根据此要求,捷克布拉格兵工厂的天才枪械设计师瓦茨拉夫·霍莱克和伊曼纽尔·霍莱克两兄弟经过数次迭代,设计出了布拉格I-23机枪。相信大家从这机枪的外形和捷克6人伺候一挺轻机枪的编制都看出来了。这哪是什么轻机枪,充其量不过是个轻一点的重机枪,倒是有些接近现代通用机枪的概念。
▲这“轻机枪”也太大了
不过布拉格I-23的表现却让捷克军方眼前一亮,在一众国外大厂的设计中仅次于麦德森。但随后捷克接触到了FN生产BAR,发现这才是我想要的轻机枪,弹匣供弹简单可靠,轻机枪小组构架也能进一步精简,还能边走边打抵近射击。于是在1924年夏末决定装备FN BAR。
▲FN公司生产的BAR机枪
听到这个消息布拉格兵工厂急了,连忙找到捷克国防部说不就是弹匣吗,我们也能改!捷克国防部想了想,布拉格国产货,我们都要支持他,所以给了布拉格兵工厂一次机会,决定在11月末重新进行测试。
但改弹匣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尤其是对于几乎没有武器设计经验的霍莱克两兄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在经过数周紧张工作之后,弹匣供弹的M24轻机枪诞生了。
▲M24轻机枪
新枪果然不负众望一举夺魁,但是布拉格兵工厂却因为在研发阶段投入太多,没钱了,眼看就要倒闭,因此被迫将新机枪的专利和制造权全部卖了给布尔诺兵工厂。之后在斯柯达兵工厂的帮助下武器的材料和生产性得到了很大提升。1926年,M24被正式定型为ZB vz.26轻机枪。
▲ZB-26轻机枪
此时的ZB-26几乎吸收了市面上所有轻机枪的优点,轻机枪应该具备的功能他都有,比如拥有同期其他轻机枪大多都不具备的快速更换枪管功能,上置的弹匣虽然遮挡了部分视野,但却带来了降低火线高度和方便副射手更换弹匣的优点,在恶劣环境下也可靠性出色。
为什么ZB-26这么好用,这就是第一个原因,武器定位准确,堪称轻机枪界的教科书。别说是抗战的神了,放在全世界都能称得上是神。
当然定位准确只是一个先决条件,造就ZB-26神话的第二个原因是,业务水平高超的销售团队。捷克对于买家完全来者不拒。对于自身没有轻武器研发能力的小国来说,就好像是原本应该账号绑定的神装,现在可以自由交易了一样。即便是秘鲁这种南美小国几百挺的订单他们也做,而且还专门给定制一种口径。
虽然当时的中国不算小,但是工业水平确实落后,ZB-26对于中国来讲绝对是不二之选。但其实在中国1929年的《规定制式兵器刍议》中,拟定的制式轻机枪其实是哈奇开斯1922。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了,和ZB-26一比,哈奇开斯真的太逊了。他可以算作是1914重机枪的轻量化版,仍采用弹板供弹,可靠性糟糕不说,携带也远不如弹匣方便。哈奇开斯虽然也具备更换枪管的功能,但是速度远不及ZB-26。所以当年哈奇开斯的生意几乎被ZB-26抢了个精光,虽然出了各种口径的版本,但是根本卖不出去。
▲哈奇开斯M1922轻机枪
于是乎,中国军队就放着“正宫”不管,纳了ZB-26这个“小妾”,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没有错。ZB-26的性能在当年国内轻机枪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麦德森虽然可靠性不错,但是设计老旧加工复杂。启拉利KE-7更是重量级,瑞士钟表真不是吹的。唯一能和ZB-26掰掰手腕的也只有FN BAR了。
之后ZB-26还在国内落地生根,不少兵工厂都开始了仿制,比较有名的有大沽造船厂,21兵工厂和51兵工厂等等。在仿制过程中还对ZB-26进行过改进,比如浙江铁工厂生产的77式轻机枪,将弹匣移动到了侧面,用重心偏移换来了更好的视野,同时还简化了生产工艺。
▲稀有的77式轻机枪
虽然ZB-26性能不错,但在设计上却也不是完美的,比如他没有气体调节器导致弹药兼容性较差,加工略显复杂等等,但是前面说到布尔诺兵工厂对买家几乎是来者不拒的,ZB-26及其改进型先后参加过18个国家的测试,就是在这一次次的测试中,设计团队发现并解决了各类问题。
比如在罗马尼亚测试的时候,一名射手在更换完枪管后没有把枪管锁紧,一扣扳机枪管直接飞出了六米远。在回去的火车上设计师瓦茨拉夫·霍莱克边睡边想,搞出一个卡扣,如果枪管没有安装到位就击发不了,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ZB-30J轻机枪
在南斯拉夫的测试时候遇到了当地生产的劣质弹药和陈年库存弹药,火药燃烧非常不稳定,导致射速时快时慢,甚至炸壳故障频发。面对这种情况,霍莱克通过加长自由行程和增加一个可微调导气量的气体调节器的办法得到了解决。这种针对南斯拉夫的ZB30J轻机枪后来还销往其它弹药质量捉急的小国家,如果当年中国买的是这款,那将是绝杀。
说到ZB-26的改进型就不得不提到英国的布伦轻机枪。当年的英国还是日不落帝国,对于轻机枪的要求尤其严格,把市面上所有轻机枪都测了一遍,却没有一个满意的。后来听闻海峡对岸的ZB-26非常不错,于是亲自上门,要求改成.303口径来英国测试。
▲布伦轻机枪
但是在测试中却发现,由于英国的.303 MkIV弹药采用了“意大利面”发射药,为了改善热带环境下的性能往火药里掺了点明胶,在样枪上射击时很容易堵塞导气孔,为此霍莱克将导气孔从枪口处移动到了枪管中部,还增加了一个四挡的气体调节器。
▲这个发射药就和面条一样
除此以外,布伦还在武器布局,结构等方面做了非常多的优化,可以说是ZB-26的究极进化体。我国在抗战中使用的七九勃然就是7.92mm口径的布伦轻机枪,四舍五入他也算捷克造。七九勃然总共支援给中国约43000挺,数量不小且质量优秀,不但在抗日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直到抗美援朝中仍能见到志愿军战士在大量使用。
▲印着“七九勃然 加拿大造”的勃然机枪
总结一下我们就可以得到捷克造的第三个原因,虽然原始设计并不成熟,但却在一次次的测试和打磨中不断完善,简单的说就是卖的越多,测试越多;测试越多,改的越好;改的越好,卖的越多,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闭环工作机制。
▲国民党军败逃台湾后,还生产了一种41式机枪
定位准+销售强+设计好,最终造就了ZB26的神话,他总共装备了全球24个国家,在世界各地都能见到双方使用着ZB-26系列机枪交战的情景。欧洲自不必说,在抗日战场上,有中国军队的ZB-26对抗日本的97式坦克机枪,在朝鲜战场上,有志愿军的七九勃然对抗联合国军的布伦轻机枪。
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布伦轻机枪仍独挑英军轻机枪重担,甚至有机会改为弹链供弹成为通用机枪,可惜因供弹不畅输给了MAG。捷克的vz.52轻机枪也短暂奏响了捷克正统最后的乐章,由此往后,捷克轻武器逐渐没落,再也拿不出能与之媲美的设计。
作为ZB-26最大用户的中国直到80年代还未走出这款经典设计的余韵,参考着设计出了67-2式通用机枪,虽历经坎坷,但时至今日仍活跃在中东第一线,真正的经典历久弥新,大抵不过如此吧。
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