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第一!进击的武汉!

中部第一!进击的武汉!

00:00
07:09

湖北日报7月21日消息,根据去年住建部发布的《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来看,武汉在2021年底的时候,城区人口就破了千万,达到1049万的高位,这就意味着:

武汉,成功晋级为全国第八座超大城市;

同时,也是中部第一个超大城市。

120万增量 炸出中部第一个超大城市

超大城市是什么概念?

按14年11月20日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来看,超大城市的解锁条件就一个——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

这个要求其实挺高,你建设程度的区域够大才能装得下那么些人,而你的产业和就业甚至于营商环境得够好,人才会过来。

因此能成为超大城市,本身就是对城市高度发展的一种肯定。

到现在一共才8个,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广州、深圳、重庆和成都。如果按区域来分,那就是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各2个,长三角和中三角各1个。

表中有的数据会看得比较困惑,一些城市没有市区暂住或城区暂住人口,一些比如我标出来的,则是存有的。

从前一页的注释来看,没有填写暂住人口的,应该是使用了常住人口数据,换句话说,住建部这个表格内的城区人口+城区暂住人口,应该就是所谓的城区常住人口了。

算了下,武汉702.61万+391.23万,就是新闻中提到的1049万。

回看下2016年的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你会发现武汉那会儿市区常住人口已经将近1122万,但是同期的城区常住人口却只有705万多点,离1000万目标还有300万的差距,顶上一个地级市的人口了。

但说起来你可能不信,直到2020年的年鉴,武汉城区常住人口也只有865万的样子,也就是说这4年平均每年转化在40万左右,虽然已经很多了,但还是远远不够。

结果又过了仅仅一年,就涨了184万之多,1年顶过去4年还多......

在这一年里,武汉GDP增速达到了12.2%,各项指标都在飞速回升,而最亮眼的,莫过于常住人口的增幅:

一口气涨了120万!

大的像作弊一样的数量,跟整体环境肯定是相关的,你想想2016年的市场主体数量才98.79万户,而2021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157.23万户,而且是一年就涨了27万户,再加上数量翻了三倍高新技术企业顺应发展风向,引发大量回流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然而,个人认为一个很重要的点,则是武汉终于懂得合理使用它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了。

早在2013年8月,经济观察报就在文章标题中直说,武汉区位和科教优势难以转为竞争力,而文中对当时武汉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科教优势之于武汉更像是“替他人做嫁衣裳”。

这话说的很真实了,当时武汉常住人口的增量虽然一年也能有10万,但是留不住高校人才呀,经济观察报的文章中还举了例子,当年华为好多核心研发人员都是华中科技大学过去的,而本来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武汉,却没能在这件事上帮到自己企业。

然而到了2021年,根据武汉广播电视台的报道,武汉高校学子留存率已经从2016年的42.18%,逐步升至当时的65.12%,也就是说有6成学生,把武汉当发展平台了。

当年被诟病的问题,终于得到了修正,我觉得这是武汉成为超大城市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之一。

升级了 然后呢?

成超大城市了,还是中部地区第一个,然后呢?

然后等在武汉面前的,有很多事,其中最近期的,可能就是城中村改造。

澎湃新闻讯,7月21日,《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审议通过,要求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这个感觉武汉升不升级都要参与,毕竟之前已经是特大城市了。

武汉的城中村我不确定是否看到过,因为武汉是个很大的城市,规划个人感觉有点散乱,就是建设上好像东一块西一块的,除了沿江一片很亮眼,其他的水平参差不齐。而在城里到处乱转的时候,看到挺多老旧建筑,有些还挺像自建房的。

我搜了下,有的信息上表示武汉城中村很多,不确定准不准确,不过这都不妨碍武汉将会开始新一波改造工作。

至于说这一轮改造能否对超大、特大城市的楼市造成什么影响,个人感觉可能没啥影响,以前一波造富的是棚改,这次并没有提到这个,而且现在对房地产的要求就是稳定,没理由一下子又用老方法来刺激。

至于超大城市本身这点有没有刺激,那就更没啥了,天津也是超大城市,楼市也并不会因此变得强势。

那除了这一点,武汉还将面对的,就是它能否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领头羊了,以及超大城市的身份,能否给它自己想要打造的武汉都市圈带来新的收益。

个人还是很看好的,总觉得武汉某种意义上像小号的上海,潜力很大。

以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