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几年没见的大学闺蜜见面。
因为疫情,几年没去北京,也没见着彼此。终于相见,无比亲切,仿似劫后余生。
大家说着这些年的人和事,才发现不知不觉都从无忧无虑的小姑娘变成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中年人的话题,绕不开孩子上什么辅导班,要读什么学校,买什么学区房,孩子总玩手机怎么办,将来高考在哪里等等。
老母亲的关注点都差不多,全是我们当年最鄙夷的问题。突然感慨,她在学校,是清纯佳人,家里最宠的小妹妹,听音乐超有品位,宿舍里不是赵传就是李宗盛。还记得我们那一年一起看流星雨,有人在屋顶吼着赵传的歌,“叫我怎么能不难过,你劝我灭了心中的火……”而我,也是留恋于图书馆的书架与报栏,整天想着铁肩担道义。我们几个闺蜜,有的美而学霸,有的一心出国,有的舞技一流,有的整天埋头读经济学,都在看似平凡的学校中保持一颗“不甘平凡”的心,追求着自己的一方小世界。
那时的校园,依然还有点象牙塔余温,还呵护着我们的“不食人间烟火”。我们一起听歌,一起看《老友记》,一起熬夜学高数,一起图书馆占座,一起学习到晚上11点,一起畅想不敢想的未来……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未来闪闪发光,不知自己要怎样改变世界。
那些年,觉得2008年已是遥远的未来,现在才发现,那已是15年前了。30岁之后,时间过得像拔腿就跑的兔子,一晃就到了人生中途。经过这么多年摸爬滚打,还是回到尘埃中,成为一个泯于人间的人。
大家感慨,与逢遇波折、碰到健康问题比起来,我们仍是幸运的,可以安于日常,幸于日常,做个普通人,殊为不易,已是不易。
想起我喜欢的作家张欣在《千万与春住》的序言写的,“日常即殿宇”。过好日常,写好日常,感好日常,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已是不容易的事了。
她说,《金瓶梅》和《红楼梦》里都写了许多日常,让人感到故事里面的真实与温度,以及深刻的敬畏与慈悲。那么琐碎的凡间烟火背后,是数不尽的江河日月烟波浩荡。也只有日常才能够流传,它是思想情感的肉身。
我们在一起,吃着火锅,感受着日常和俗世中的小确幸。虽然日常,但或更知自己是谁,去往哪里,仍不灭“心中的火”。
张欣说,相比起彪悍的英雄史诗、历史巨制和古今传奇,写好普通人的日常与命运,在文学日见庸常的今天,其中已经没有讨巧与迎和,所以,仍旧是一如既往的独自跋涉,或许是想在遮天蔽日的宏大叙事中杀出一条血路。
也就是说,镖鱼的一瞬间固然令人惊心动魄,更加让人感怀的则是平日。
日常和殿宇都是这个意思。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