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物理老师在课堂上“用雷电法杖召唤雷霆”的视频在网络走红。据了解,视频中的老师系江西景德镇十三中物理教师夏振东。此前,他还曾在网络平台分享过干冰、激光等创意实验视频,皆引起广泛热议。在学校的公众号宣传文章中,夏振东是一名90后网红物理老师。如今,其个人账号“夏振东讲物理”在某平台粉丝数量已逾133万。
7月21日,红星新闻记者对话夏振东,他分享了自己7年从教之路以及进行创意实验的源起、经过与心得。在采访中,夏振东将物理这一学科形容为“认识世界的窗口”,他说,自己想做的正是这个“开窗户的人”……
夏振东上物理课
走红:
身披黑色斗篷手持法杖
物理老师课堂上“召唤雷霆”
在网络热传的视频中,夏振东身披一件黑色斗篷,手里举着自制的“雷电法杖”,站在讲台凳子上念出“咒语”——“以雷霆击碎黑暗”。数秒后,讲台上一盏本已关闭的电灯重新亮了起来,电灯与“法杖”间的电流清晰可见。与此同时,教室里响起阵阵掌声与欢呼。
夏振东上物理课
这是一堂讲授特斯拉线圈的物理课,授课老师系江西省景德镇十三中物理教师夏振东,“召唤雷霆”正是夏振东为这节课准备的创意实验。
夏振东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次实验是在几月前他在初三一节复习课演示的,在课上进行实验之前,自己准备了许久。
“法杖”的棍体实际上是从废品站淘来的窗帘滑杆。为了固定特斯拉线圈,夏振东用切割机打磨废品站的铁片,制成“法杖”的底座。最后,夏振东进一步购置了喷漆、斗篷,才备好了所有实验需要的道具。
在演示前,夏振东每天都会在下课之后到教室进行试验。夏振东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试验期间,自己连续4天在教室里待到晚上12点才离开。
这并不是夏振东第一次做特斯拉线圈实验。此前,他还曾通过相关原理,在实验中尝试让学生触摸“闪电”、用电流“唱歌”,“召唤雷霆”是其最新的创意成果,“带一届学生就会做一次。学生不一样了,而且现在的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互联网上新鲜的事物,所以我也想着改变我的实验,尽可能让他们感受到物理的美感。”
对话:
坚持创意实验6年
已做课堂实验200多次
将创意实验带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夏振东已坚持了6年。这一想法的起始,源于其2017年带第一届学生时的一次尝试。
“我在带第一届学生的时候,有一个班成绩不太好。一开始我想‘恐吓’他们来学习但没有用,后面就想用什么办法吸引他们。”当他第一次将“烧不破的气球”实验带进课堂的时候,课上打瞌睡的学生也抬起了头看黑板。此后,夏振东开始坚持在物理课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来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一年之后,我发现他们的成绩有了很大提升,能到年级中游的水平了。”
夏振东上物理课
红星新闻记者从夏振东处了解到,他在从教的几年中已经进行大大小小200多次课堂实验,平均每周都会在课上安排一次实验,其中包括曾经同样在网上引发热议的“激光射穿气球”与干冰实验。
至于实验的准备时间,夏振东表示这往往不只由难易程度决定,一般常规的物理实验并不需要过多准备,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大多是他自主创新的实验形式,“实验创新最重要的不是创意,而是安全。在设计实验之前,我一般会先去查阅文献,涉足一些我不太懂的领域,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
如今,夏振东的家里,有一个单独房间放置这些实验用品。对于这些年买的实验材料,他无奈地笑道:“刚开始只是买蜡烛、气球,后来越买越多,先是用一个柜子装,后来装不下,又买了一个架子,现在太多了,只能单独收拾一个房间来放这些东西。”
据夏振东透露,他每年购买实验用品的费用在一万元左右。而他选择坚持的缘由一方面是因为实际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则更多源于情怀,“物理,就是万物运行的道理,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初中物理教学实际上是起一种启蒙作用,我希望我能做那个为他们‘开窗户的人’。”
沉淀:
停更一年的百万粉丝博主复出
希望通过高质量课程做科普
夏振东将视频上传至社交媒体的初衷只是为分享。但2021年2月,他发布的“雷神之铲”实验视频意外走红,吸引了一万多名粉丝。4个月后,他分享的一则名为“仙界物理课”的视频又在网络上爆火,这位江西景德镇的普通教师也因此成为粉丝数超百万的“网红”博主。
夏振东还记得那段意外走红的日子,有时他在学校外面馆吃早餐会被人认出;去开教研会的时候,会有老师跟他说:“夏老师,我认识你。”谈到这段时间的感受,夏振东很坦然,“刚开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有一点飘,因为风确实把我刮得很高。”
但没过多久,夏振东就意识到自己需要“沉”下来。2022年2月,夏振东在个人账号分享了一条视频后,这一账号再没更新,直到今年7月。
对于这一段停更的时间,夏振东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一方面是他在带初三学生,多数时间都会把心思放在教学上;另一方面,这段时间他也在努力提升专业水平,“互联网是一个放大镜,网友看到的是我的某一节课,或者是某一个很小的点。但其实我整个专业水平和知识积累还不够。”
如今,停更一年后再度更新,夏振东发布视频的心态也发生了些许转变。夏振东说,自己不再单纯为了分享,更想通过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科普”,“我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更高质量的课程。”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