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罕见“烂场雨”,为何今年还实现丰收?农业农村部:抢回来的

遭受罕见“烂场雨”,为何今年还实现丰收?农业农村部:抢回来的

00:00
04:29

7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会上,有记者问:据国家统计局的消息,今年夏粮产量稳中略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实现了丰收。在遭受罕见“烂场雨”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实现了丰收?夏粮略有减产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了什么影响?

对此,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今年夏粮产量稳中略减,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仍是一个丰收季。“夏粮遭遇多年不遇的‘烂场雨’,能够再获丰收实属不易,经过艰辛的努力,这个结果是抢回来的,是夺回来的。”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

“坦率地讲,在5月25日连阴雨发生之前,各地包括‘烂场雨’最重的河南,都预计今年夏粮要增产,是大丰收年。”潘文博说,当时做出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三点:一是面积增。麦播的时候小麦价格好,农民种麦积极性高,土壤墒情又适宜,能种的地块基本都种上了。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夏粮的面积增加了118万亩,这奠定了丰收的基础。二是收获前长势一直比较好。比如在越冬期,大部分地区小麦是壮苗越冬;开春后,及时肥水管理,加之没有发生大面积“倒春寒”和干旱,返青苗情明显好于上年。三是病虫害防控及时。

“天不遂人愿,麦收时遭遇了多年不遇的‘烂场雨’。”潘文博说,“烂场雨”是世界性难题,连阴雨天与小麦成熟收获碰头,机器下不了地,麦子收不上来,籽粒萌动,穗上就发芽,这就是“烂场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主产国也时有发生。面对今年麦收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部主要负责同志带队,第一时间赶赴河南麦收一线,其他部领导包省包片,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同研究应对“烂场雨”,围绕着“割、晒、收、保”,迅速打响了抗灾夺丰收大会战。中央财政紧急下拨5.46亿元支持河南、陕西等地抢收抢烘,多部门联合设立跨区作业接待站3200多个,紧急调集履带式收割机、组建6000多支农机应急服务队,设立1100多部热线电话,“三夏”期间共投入6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昼夜不歇、争分夺秒抢收抢烘小麦。

潘文博说,经过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把“烂场雨”影响降到了最低。据最终的农情调度,“烂场雨”受灾面积2790万亩,占全国小麦面积8%,受灾的95%在河南,河南确实受灾重,统计局也公布了,河南减产了52.6亿斤,陕西也减产了2.4亿斤。但是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其他主产省,“烂场雨”影响不大,夏粮都实现增产。全国算大账,有增有减,还有面积增加的因素,最终全国夏粮略减25.5亿斤、减幅0.9%。“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同志讲,今年如果不当机立断、采取超常规抢收抢烘的举措,减的数就不是今天这个数了。”潘文博说。

潘文博还介绍说,这些年来,我国小麦年际间产需是平衡有余的,特别是前4年我国小麦连续增产,2019年增了43亿斤、2020年增15亿斤、2021年增54亿斤,2022年增16亿斤,目前小麦库存充裕,可满足近一年的消费,略有减产不会对粮食市场产生大的冲击。目前小麦市场价格也基本稳定。现在市场上的馒头、面条、面包价格也没有大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