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国家第十八讲 俾斯麦2:铁血宰相的失败

欧陆国家第十八讲 俾斯麦2:铁血宰相的失败

00:00
11:10

赤裸裸的权势政治,假如缺乏一种有效界定国家利益的方法,那么它反而会偏离甚至损害国家。

内容讲义 


课程讲稿

你好!我是周林刚。欢迎来到《通往文明之路100讲》。

上一讲我们聊的是俾斯麦运用他的实力政治实现德国统一。他的这种实力政治,一方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另一方面又基于冷静甚至冷酷的计算,可以说,俾斯麦很典型地表现了国际关系领域中的现实主义原则。

俾斯麦1862年当上普鲁士首相,1871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宰相。在这期间,俾斯麦的实力政治手段屡试不爽,铁血宰相的威名在整个欧洲都令人敬畏,他的影响力直追拿破仑。但是在俾斯麦当上宰相之后,直到1890年黯然下台,他依然使用这套权术,可是并没有多少值得肯定的成就。最终他走到了几乎“没朋友”的地步,被新皇帝一脚踢开。在我看来,帝国宰相时期的俾斯麦,他的内外政策其实是围绕国内政治的,他设计出来的各种诡计,也主要是用来对付国内的政敌的,所以,他那种不讲是非的赤裸裸权术,极大地败坏了德国内部的政治生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先讲一个俾斯麦殖民政策的故事,来看一下他是怎么搞“阴谋诡计”的。

其实俾斯麦从1871年开始执掌帝国大权,直到1884年,都坚决地拒绝任何殖民政策。只是到了1884年和1885年,他突然对殖民问题产生了兴趣。1884年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这一年,老皇帝87岁,皇太子继位的日子看来不会太远。也正是在这一年,帝国议会又一次出现了一个激进的自由主义新党派,而皇太子对自由主义是有好感的。俾斯麦担心,皇太子继位之后,会从这个新的自由主义党派中选择内阁成员,把他这个老宰相给排挤掉。俾斯麦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地作老皇帝的宰相,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和老皇帝都痛恨自由主义和进步思想。而老皇帝之所以离不开俾斯麦,也是因为我们在上一讲已经提到的,没有人像俾斯麦那样,能够公然对抗议会。所以,俾斯麦时不时地就会把辞职作为要挟,迫使皇帝接受他的一些政策。假如新皇帝上台,那么俾斯麦就不会有这样的后台了。所以,他感到宰相的位置面临危险。

殖民政策就是用来应对他的这个困局的。新兴的自由主义政党反对殖民政策,因为他们认为值得殖民的领土已经被其他国家占领完了,再要殖民,就会跟其他国家冲突,当然尤其是跟殖民大帝国英国相冲突。但是,海外殖民对沿海民众有吸引力,而且还被认为是“受到尊崇的民族政策”,也就是说,殖民能够提升民族的地位,表达民族的情感。俾斯麦要在议会提出这个政策,势必会引来新的自由主义政党的反对,然后他就可以把这个政党推到“缺乏民族感情”的境地,败坏他们的名声。

俾斯麦还有一个更阴险的计算。他考虑到皇太子终归是要继位的,由于太子亲英,因此继位后的德国政治将受到英国的重大影响。而英国是俾斯麦厌恶的自由主义母国。所以,推行殖民政策,将会使德国随时都可能在他需要的时候,与英国发生冲突。也就是说,殖民政策是俾斯麦给未来的新皇帝埋下的一颗地雷,方便他随时离间英德关系,同时也是方便他随时破坏自由主义政治对德国的影响,当然也是随时狙击新党派对他的宰相地位形成的挑战。

俾斯麦推行殖民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发与英国的冲突,而不是为了给德国开拓殖民地。当时的英国政府完全是默许德国进行殖民扩张的,但是俾斯麦故意向英国人隐瞒自己的殖民意图,导致英国人根本不知道俾斯麦已经改变了主意。俾斯麦的做法堪称奇葩。1884年的某一日,俾斯麦通过急件,指示他的外交代表通知英国政府,要求英国满足他的殖民方面的要求。但是同时他又给这位代表发去一封电报,命令他不要按照急件的指示行动,并对此事保密。诡异的局面出现了:俾斯麦假装给英国政府寄去了文件,而实际上这份文件却从来没有寄出。可是到了1885年,俾斯麦指责英国政府在殖民问题上对德国怀有敌意,理由就是英国对他1884年那份急件不予理睬!这就是著名的“幽灵文件”事件。

俾斯麦最终终止与英国有关殖民问题的谈判,正是因为害怕谈判取得成功。俾斯麦的关注点不是殖民本身,而是与离间英国与德国可能缔结的友好关系。

俾斯麦利用外交事务来达到自己在内政上的目标。他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作法,通常被当作“国家理由”或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内容。它曾经为德国赢得了利益,也为俾斯麦自己赢得了权势和声誉。但这位实现德国统一的民族英雄,其实没多少民族情感。他的政策和手段根本上是围绕他个人的权势地位,在刚才讲的例子中,他甚至都没有把精力花在殖民政策本身的利害关系,而只是关注它为自己能够赢得怎样有利的政治地位。

关于这个方面,其实还有一个更加极端的例子,在俾斯麦执政的晚期,他的处境当然更加不妙了。1888年,他想再次制造政府与议会的冲突,这种冲突可能迫使皇帝像1862年那样,被迫依靠他这个蔑视舆论、胆敢公然对抗议会的宰相。他发明了一种对付议会的终极武器,一种关于帝国宪法的新理论:他认为,德意志帝国是德意志各个君王共同组成的联邦,只要君王们不满意,他们就可以通知和解散这个联邦。什么意思呢?意思很简单,就是如果议会始终不向他俾斯麦屈服的话,他能够动员各个邦国的君主,解散德意志帝国!

虽然这个计划只是在酝酿之中,而没有实行。但这个计划足够有力地体现了俾斯麦的行事原则:德国的统一,与他的权势比起来,其实也无非是个手段。他竟然曾经打算为了保住宰相职位,不惜毁掉他一手建立起来的统一国家。真是令人难以想象。

讲到这里,我们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根本。那就是与主权国家的兴起一同产生“国家理由”思想,这种思想似乎教导政治家,要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现实主义精神。我们暂且不去争论,究竟可以不可以不择手段,或者说,是不是有些手段由于太过邪恶,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使用。这里更重要的问题是,即使我们接受可以不择手段,那也是有前提的,也就是:我们必须首先得有一个恰当的“目的”。手段也许真的可以没有限制,可是它们毕竟总是服务于目的的。假设每个人都容易自私自利,所以每个人,包括政治家来说,都容易追求自己个人的利益,因此作为他所服务的对象,国家,就当然要限制和约束政治家,使他的行动追求的是国家利益。如果主权国家意味着国家高于一切,那么当然,国家利益就是这个目的。但问题是,什么是国家利益呢?又怎么界定国家利益呢?

俾斯麦的例子说明,赤裸裸的权势政治,假如缺乏一种有效界定国家利益的方法,那么它反而会偏离甚至损害国家。在他当帝国宰相的时期,俾斯麦几乎没有赢得过重大的胜利:他只有在一件事情上成功了,那就是挑动政党争斗,想尽一切办法消灭任何胆敢独立于他的政治力量。然而,正是在把议会变成一个无用的争斗场所,把独立政党一个个消灭的过程中,俾斯麦破坏了德国人可以用来界定国家利益的办法,打击和消除了那些能够帮助界定国家利益的政治家,扼杀了民族的政治能力。难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批评俾斯麦说,他缔造了帝国,但却留下了一个政治上不成熟的德国民族。

除此之外,俾斯麦在内政上无所顾忌地使用这种权术导致的结果是,他最终失去了政治上的盟友。外国的君王或政治家在受过他的欺骗之后,本能地对他抱持怀疑态度。国内的对手甚至同僚当然也同样如此。于是当俾斯麦想要故伎重演,声称要辞去普鲁士首相、保留帝国宰相时,他没有想到,他的内阁同僚竟然个个都欣然赞同。这时,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经穷途末路了。1890年,在与年轻的皇帝几次激烈的冲突之后,俾斯麦被迫辞职。铁血宰相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尽管在野的他,仍然想要报复那些得罪他的人,甚至包括皇帝在内。

从俾斯麦的政治生涯,我们可以看到,当这位铁血宰相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实力政治运用在统一德国的事业时,取得了使他青史留名的成功;但是当他把这个方法集中运用到内政、对付自己的同胞的时候,几乎就乏善可陈,最终闹得众叛亲离,黯然离场。

好了,关于俾斯麦,我们就聊到这里了。下一讲我们要聊的是俄国历史上以改革闻名的沙皇彼得大帝。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子贡之

    不太赞同这讲,对铁血宰相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