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电影爆火,为何唐代诗人大多不如意呢?《李白传》

《长安三万里》电影爆火,为何唐代诗人大多不如意呢?《李白传》

00:00
11:30

点击查收今日书单,饱览大唐风光>>


7月8日,由追光动画制作的人物传记类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正式上映,用边塞诗人高适的视角代入,将他追寻“诗仙”李白的过程作为故事的主线,描绘了大唐时期众多诗人的风采。仅仅几天,就引爆了热点,其背后虽少不了宣传的功劳,但文化底蕴才是最坚实的发展基底,这部电影也正是借助盛唐诗歌文化牵动了中国人的神经。


那么,长安三万里究竟是凭借哪些因素火起来的?所描述的诗人群像到底戳中了国人心中的何种喜好?尤其是经历沧海桑田后依然高歌人生、快意恩仇的李白,以及驻守边塞、为国效力的高适,他们的形象又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我们先来谈一下,爆火背后,《长安三万里》究竟好在何处?


谈到动漫电影,总是少不了吐槽,虽然自从大圣归来后国漫总体有所进步,但相比之下优质作品不多,同质跟风之作不少。《长安三万里》给大家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新”,告别过去几年盛行的英雄主义精神内核,而是向内汲取优秀文化营养即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之一——唐诗。不过聊起唐诗,我们总是直接代入课本的背诵环节,难以与那个辉煌时期产生共情。


这部电影正是发挥了桥梁的作用,描绘盛唐与唐末的历史场景、重绘人物立体化形象:李白不一定是高不可攀的“诗仙”,高适也不一定是极度冷静、驰骋沙场的良将诗人,他们都有成长的过程。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位伟大诗人的生命历程。


电影除了在大方向上成功转型,细节上也很用心,不过这里不会剧透,而是借助李白与高适的传记著作谈谈电影的独特之处,请大家放心。


电影对盛唐前后的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将孜孜不倦、努力奋斗的诗人高适与天纵奇才的诗人李白进行对比交融,进行叙述描写。有些人会觉得李白的刻画力度不如高适那般深刻,但也许这正是电影用意最深的一方面。


在我们的脑海中,李白洒脱浪漫,才情过人,艺术造诣登峰造极,是强有力的文化符号,但他的肆意也注定让他无法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葛景春的《李白传》,书中曾提到他写的一纸吓蛮书,吓得外国番使跪倒在地,看出他有几分胆略与才能。但向往皎洁月光的他无法忍受官场里的一丝暗算,《月下独酌》便是他孤独内心的写照。


反过来,高适常把我们拉回现实,告诉我们,在时代的海洋中,李白这样的天才凤毛麟角,天赋平凡、负重前行的高适们同样不可或缺,《旧唐书·高适传》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高适而已。”这个“达”,是达到的达,指的是军政事业上的高成就。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两人割裂开来,高适是在李白这样的诗人群体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正如影片里高适所言:“有诗在,黄鹤楼就在,长安就会在”。盛唐时期诞生了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作大家,而高适这样的人通过现实的作为维护了盛唐诗歌环境的文化基础,这也正是人民史观念的一个缩影。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长安三万里电影中有哪些地方不符合史实?


首先,电影提到李白是商人后代,所以他和子孙没有资格参加科举。《新唐书》记载:“有市籍者不得官,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亦不得官。”意思是本人以及父母、祖父母有商人身份的,自己及后代都不能当官。但李白的《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秋于敬亭送侄游庐山序》等诗表明,他的堂祖父、堂叔父、堂兄等人担任过地方上的太守、县尉等官职,为何他们做了官呢?历史记载可能存在矛盾之处,或许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政策存在出入,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李白没有资格参加科举为官,但从结果反推,他只是没有选择科举为官这条路罢了。


其次是郭子仪被救。电影中,高适长途奔袭,赶到了哥舒翰面前请求赦免郭子仪,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当时李白正在太原,“子仪尝犯法,李白为救而郭子仪免罪”。在裴敬为李白写的墓志铭里,也提到了这桩旧事。因此可以肯定,救下郭子仪的是李白而非高适。


还有唐代宦官的称呼,电影中,宦官边令诚被叫作“太监”,但这个称呼并不严谨。唐代的宦官应被称作“宦官”或者“内侍”,“太监”这个称呼是明清及以后才出现的。其他细节也有一些不太合适的地方,比如高适请李白吃饭的桌子上不应该有红薯和花生米,这两种食物是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已经是明代及其以后的事儿了。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这些瑕疵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部电影。它通过描写李白与高适两人的追逐功名之路,展现出生动形象的大唐历史魅力,这才是最宝贵的地方。当然,一个人若想在大唐实现人生理想,就必须要通过人才选拔,经受科举制考验。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为什么大唐时期的诗人大都是不如意的呢?


相较于隋唐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大唐科举制允许考生自己报名,不用非得靠官员们筛选推荐。照此来看,大唐的才子们应该可以混得特别好,但为什么大都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呢?


首先,出身限制。大唐时期,若想参加科举考试,必须要满足诸多条件,比如,罪犯和商人的儿子是不能够参加考试的,上文讲到的李白不做官的选择也反映了进入官场的复杂性。名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虽然凭借制举,即皇帝通过非常规的考试招用特殊人才被破格录用,但依然无法步步高升。


此外,低录取率。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宋代,每次科举考试都有两三百人的录取名额,多的时候能达到600人左右;但盛唐时期,每一年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还不到30人,大唐的人才竞争压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不仅如此,才子们若想当官,通过科举考试后,还要参加吏部复试。复试环节,公文写作是达官贵族们的天然优势项目,平民考生想要有所突破难上加难。哪怕侥幸通过复试,也大都需要从九品开始做官,问题随之而来:上面没有人啊!这就意味着他们没有办法继续升迁,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诗人王昌龄就是如此。他进士出身,做了一辈子的县尉和县丞,浪迹天涯,也因此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边塞诗歌,流传千古。


当然,想要实现志向,自然逃不了最后一个难点:钱。大唐都城长安的物价可不是一般的高,如果家底不够厚,想要在京城落脚,难如登天。白居易刚来长安的时候,老前辈顾况就曾经对他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想要在。长安稳定生活下去,一定要有财力,甚至有的时候还要讨好那些达官贵族们。但诗人们普遍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自然也不愿走上这条路,吃了不少亏。


如天才诗人孟郊,他不在意功名富贵,尽管穷到连置办丧礼的钱都没有,但他也依然饱含热情闭门写诗;再如诗圣杜甫,才华横溢,由于不为五斗米折腰,被朝廷权贵们排挤,晚年常忍饥挨饿,艰难度日,但他一直心系黎民百姓,写下诸多不朽诗篇。


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龚金平曾在光明网发表的影评中写道:只要那些有关长安的诗句代代相传,长安就永远不会消失。但是,这些散落在诗、书中的时代印迹,终究会随着一次次的传播而变得轻浅和模糊,最后成为空洞的文化名词。在此背景下,《长安三万里》的创作就极具诚意和野心,分明想穿透历史的尘埃,让观众与诗人完成心灵交汇和情感共鸣。


对传统文化多一份热爱,永葆赤子之心,文化不灭,动漫的创新源泉更不会匮乏。


好了,《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文稿在音频的下方。此外,我们也为您准备了一份书单,帮助您更好的了解那个灿烂辉煌的时代,感兴趣的听友可以点击文稿上方或评论区第一条链接,收听全本内容。


欢迎您关注“热点讲书”,我们与你一起收获新知,通过热点,了解一本经典书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喜马讲书

    点击查看今日书单👉🏻https://pages.ximalaya.com/mkt/act/23e439b408b30418?utm_source=pinglun

    听友375755090 回复 @喜马讲书: 张作霖传

  • 皎木_

    建议高中初中生都看,语文课堂放映别在历史课上放,多谈感受少谈史实。,语文老师只会说他们郁郁不得志创作了啥啥…,似乎所有诗都被这样解释,一句带过然后就背诵完事。如果看完这个就突然理解了很多,将进酒很快就背会了。

    英雄问 回复 @皎木_: 文学与历史分不开的!!@喜马社区

  • 听友481656345

    长安三万里其实也挺好看的

  • 盐圆圆

    挺感兴趣,有时间一定去看看,真心有点欢呼雀跃,谁说动画片只是小孩的专利了,以前逮着小孩子的动画看的津津有味的,以为只有我这个成年人才看呢!后来发现好多成年人看呢!这么多同门哩!感慨啥时候有成人看的动画片呢?没想到心想事了

  • 听友481571806

    推荐《长安三万里》!!!❤

    1763451ycvj 回复 @听友481571806: ii

  • 元宝十

    多一些这样的题材电影,孩子喜欢还学知识

  • 1387276gukf

    学国学 热爱 传统文化 ! 从小热爱传统文化 !

  • 马桂丹

    推荐巜长安三万里》!!!

  • 听友191103330

    谁也没点你啊就开始说,你是没人听了

  • 听友445443618

    而且电影中李白的确不是走的科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