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 泾师之变(四)

198. 泾师之变(四)

00:00
23:14

通俗西藏史(一百八十九)——泾师之变(四)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我们说了在安史之乱后,第五琦、刘晏、杨炎实施了一整套的财政改革,唐朝的收税从每年不到四十万贯,暴增到每年三千余万贯,涨了将近一百倍。

这时候唐德宗手里有钱,建中平叛的第一阶段也很顺利,形势真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啊!

但没等李适高兴几天,局面就反转了,他这艘小船进入了狂浪滔天的海域。

战争是最有效的钞票粉碎机,吞金程度堪比家里养个娃。

虽然唐朝财政有了一定缓解,但面对胶着的战争还是不够花。

两税法推行之初,规定其他征税科目一切停罢,有外加者以枉法论处。但不久之后,便因为朝廷开支浩繁,就开始税外加征了。

建中元年九月,户部侍郎赵赞奏请,在道路要津处设卡,检查商人的货品价值,按每贯钱税二十文的比例收费。另外,竹、木、茶、漆等产品,全都征收什一税。即便是这么征税,还是不够抵偿军费,征来的钱根本留不下,瞬间就花完了。

到建中二年,商业税从两税法规定的税三十分之一,升至税十分之一。

建中三年,其他道的税钱都提升到跟富庶的淮南道一样,同时提升了盐税每斗加一百钱。[1]

等到李希烈、朱滔反了,战争涉及的范围更广,激烈程度更高,对漕运影响更剧烈,钱也就更加不够花了。按《资治通鉴》的记载,每月消耗的军费达到了一百三十余万贯。这时候卢杞当政,他把搞财政改革的杨炎弄死了,把管财政收支的杜佑撵走了,开始了自己的骚操作。

说到杜佑,咱多说一句,他是名将杜希望的儿子。

这位我们以前提到过,开元年间做过鄯州都督,跟吐蕃结结实实的磕过几回。

《新唐书·杜佑传》记载:“希望大小战数十,俘其大酋,至莫门,焚积蓄,卒城而还。时军屡兴,府库虚寡,希望居数岁,刍粟金帛丰余。”

也就是说杜希望不但能打仗,还懂得屯田搞经济,两手抓,两手都硬。

783年10月 泾原兵变,李适逃亡奉天


另外,杜佑还有个更有名的孙子,就是杜牧

杜牧大家应该很熟悉了,有名的诗太多了,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除了诗写得好,文章也很牛。23岁就写出了需要全篇背诵的《阿房宫赋》。

说起这篇名作,还有个小段子。

唐朝的科举考试是可以“行卷”的,也就是事先拿着自己的作品集,去找大臣推荐。大臣觉得好,就会向主考官推荐,这是合理合法的举动,用不着暗箱操作。

另外,唐朝科举的试卷既不糊名,也不誊抄,是谁的卷纸一目了然。杜佑参加科举之前,太常博士吴武陵就看到了《阿房宫赋》,引为天下奇文,就跑到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郾家去推荐。

崔郾看后也是啧啧赞叹,吴博士洋洋得意地说:“哥们,此等王佐之才,给个状元不过分吧?!”

崔郾听后说:“大哥啊,状元已经内定了!”
吴博士退而求其次,“状元不行,给个榜眼也行啊!”

崔郾苦笑了一下,“不光是状元、榜眼,前四名都有人选了,只能给您个第五!”。

就这样,杜牧高中第五名。

就是第五名还是一样有人争,当时就有人提出杜牧流连花丛人品不好,这倒也是,能写出“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人,估计那种地方也没少去。

现在老有人说高考卷,其实古代的科举比现在的高考卷的多得多。

杜佑自己也是牛人,他是《唐通典》的作者,通典也是唐朝人写唐史中最有名的一部书。

杜牧还有一个侄子,名叫杜环

他是高仙芝的书记官,怛罗斯之战中被大食军队俘虏。因此,遍游阿拉伯帝国足迹直达北非,是第一个到达北非,并有著作的中国人。

他写的《经行记》是对阿拉伯帝国的第一手资料,可惜这本书已经散佚。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片段,都是杜佑写在《通典》里的部分。


卢杞掌权后,马上就要面对缺钱的窘境,他可没有刘晏、杨炎的本事,他能干的就是挖空心思收税,不计一切代价的收税。

唐建中三年(782年)四月,卢杞上奏说:“国家没钱平叛,可富商有钱呐!家财超过万贯的,留一万贯持家,多出来的借给国家,按这个办法筹集五百万贯军费,分分钟就能搞定。”

李适一拍大腿,这招好,就这么定了。等以后有了钱,咱也不赖账,该还多少,还多少!

但他忽略了一件事儿,这种以国家信誉为背书,向民间借贷的行为,必须以自愿为前提,如果不是自愿,那就跟抢钱没区别了!

结果在“借钱”过程中,官吏爆捶长安富商,逼人走投无路上吊自杀,京城富户如同被盗贼洗劫。但即便如此,搜罗的财物估值也只有八十八万贯,离五百万贯的目标相差甚远。

卢杞一看完不成任务,把手伸向了长安市场自发形成的商业信用体系,将富商存在市场的货款、抵押金、预付款(“僦柜纳质钱”,“积钱货”、“贮粟麦”)全部收走了1/4,并直接封了市场中的钱柜。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商人们都炸了,长安东西两市以罢市抗议。愤怒的市民堵住道路,指名道姓的要求卢杞出来给个说法。

德宗不得不出来给他擦屁股,“诏皆罢之”。《旧唐书·卢杞传》

可“借钱行动”刚过了一年,卢杞又开始动歪心思了,这次他盯上了房产税(“税间架”)。

建中四年(783年)六月,卢杞又让手下赵赞上奏,请求收“房屋间架税”、设立“除陌税”

“间架税”实际上就是最早的“房产税”,“间”是个量词,“架”指的是两根柱子之间的空间,两架为一间。

这个房产税的覆盖面可实在太大了,堪称360°全覆盖无死角的打击。不论男女、老幼、贫富,只要有房全在征收范围之内,而且还没有免征额度。

在他的房产税计划里,“房屋分为三等:上等每间收税二千,中等收税一千,下等收税五百。”

要注意呀!征收单位是每间(开间),而不是一栋,换句话说就是,两柱子之间一个窗户的面积,是征税的基本单位。而一般的房屋都是三开间,一门两窗的布置。

这样征收下来,穷人家的房子也得上千钱,富人家的大宅子动辄数以万计。

要是户主敢不交,后面还跟着罚则呢,“凡隐没一间,杖打六十,举报人赏钱五十贯文。”

伴随“房产税”一起实施的还有“除陌税”(“商品交易税”)

卢杞将之前的税收额度从20%,直接提升到了50%。

如果是以物易物的交易,直接折算成钱征税,如果私自交易被税官发现,隐瞒一百钱就没收;隐瞒两千钱杖六十;举报的人赏钱十千,赏钱由隐瞒者出。《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四》:

这两条政策施行后,唐朝的商业日渐萧条,百姓民怨鼎沸,“痛怨之声,喧嚣遍及天下”。

就是在这个状态下,泾师之变爆发了。

还记得乱军入城后,喊了一句什么口号吗?

“不抢你们的‘僦柜纳质’啦,不税你们的‘间架、除陌税’了!”

这句话说得就是抢商人存在市场的货款收房产税的事儿,因为这两件事儿搞得民怨沸腾,乱军喊出口号后,才会有这么大的杀伤力,瞬间就和长安百姓达成了一致。

当乱兵到达丹凤门时,围观的百姓数以万计。

李适见势不妙,召禁军前来护卫,结果“竟无一人至者”。

原来德宗即位后,深恨代宗时,鱼朝恩、程元振等的宦官执掌禁军兵权,于是罢了宦官手中的兵权。但随着神策军不断出关平叛,关中的力量日渐削弱。

当时陆贽就对李适说过,京畿之地的军队出征太多了,朝廷的防备力量严重不足。万一将帅中有人又步朱滔、李希烈的后尘,引导异族入侵,或者发兵京郊,此乃肘腋之患,陛下该如何应对呢?

他的建议是召出关平叛的神策六军,严守四境,同时罢除京城与各县的间架等杂税。让各地的人民获得安宁,人心不再动摇,国家的根本就强固了。”

但李适听不进去,他想的就是弄更多钱,调更多兵,一锤子弄死叛乱者。

但京城防御单薄的话,他倒是听进去了,解决方案是征更多的人加入神策军。

可惜李适用的人不行,得到信任的神策军使白志贞伪造名册,中饱私囊,对东征死亡的兵员一概隐瞒不报,商贾富人行贿后,便将他们的名字写入军籍,享受朝廷的供给与赏赐。

这些人根本不用去当兵,而是市场上卖货。

司农卿段秀实发现以后,就像德宗上言道:“禁兵不精,空额严重,如有患难,将何待之!”

但德宗根本不听,现在真的要用到禁军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无人可用,那些名册里禁军士兵都站在宫门外看热闹呢。

眼看乱兵已打破宫门,李适只能带着贵妃、太子、公主等人和一百多太监仓皇逃出长安,直奔奉天(今陕西乾县),这也是唐朝历史上第三位出逃的皇帝。

就在出逃前,宰相姜公辅挽住德宗的马缰进言:“朱泚曾担任泾原节度使,由于受到弟弟朱滔的牵连,闲居京城,一直郁郁不乐。现在这种情况,不如将其杀掉,以绝后患。如果哗乱士兵推举他为首领,那就难于控制了。如果您不想杀他,那就把他召来,带着一起走。”

但此时李适已经乱了方寸,只说了句“来不及了”,便匆匆出发。《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四》

由于李适走得太匆忙,很多大臣都没得到消息,只有卢杞、白志贞、赵赞、陆贽等少人追上了德宗。

乱军士兵听说德宗跑了,高声欢呼,“皇帝老儿跑啦,大家发财的日子到啦。”

于是一哄而上,从宫中玩命往出搬东西,直到累得实在搬不动了为止。老百姓一看,哎妈呀,还有这种好事儿,跟着乱兵一起搬。通宵达旦,人流如潮,进不去宫门的,就在路上抢搬东西的人。长安大街上,抢劫的、运货的打成了一锅粥。

等到抢的差不多了,泾原士兵有点傻眼了,哗变的时候就是脑袋一热,现在东西也抢了,皇帝也撵跑了,脑袋也凉快了,往下咋办没注意了。

这其实就涉及到了暴动和起义的根本区别,暴动就是一哄而上,属于无组织、无纪律、无纲领的三无产品,而起义则是有明确领袖、有明确政治诉求,有明确组织结构的军事团体。

783年6月 全国战区分布及割据形势


这时候,泾原节度使姚令言也想开了,手下士兵哗乱抢了皇宫,不管是不是他组织的,他日后都不会有好果子吃。既然已经走上了叛乱的流光大道,那就只能一往无前的走到底了。

他出来对乱兵们说:“这么闹哄哄的不是个办法,我们应该推举朱太尉(朱泚)为主,大家一起谋个长久富贵。”

姚令言带着几百人马到了朱泚的府邸,朱泚吓坏了以为是来杀他的。结果这些人伏地叩首,请他去皇宫。等朱泚到了皇宫,都在宫里住下了,还感觉是在梦里。

他本以为兄弟造反,自己被罢兵权闲居长安,这辈子就算是交代了,指不定哪天德宗一生气就会掉了脑袋,哪成想还有机会成了皇宫里的老大?!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六日,他张贴告示称:“泾原将士身居边疆,不熟悉朝廷礼仪,进入宫中让皇上受惊,西出巡幸。朱太尉已统辖六军,神策军士兵及文武百官应全都到圣上出巡的地方,不能前往的到本官官署来接受命令。如三天之内,查出两处都未具名的人,一概斩首。”

文武百官只好出来见朱泚,有的大臣就劝他去迎接德宗回朝,朱泚的脸咣当一下就撂地上了,一部分官员见势不妙只能偷偷逃走。

这时候源休冒了出来,他出使回纥和平解决了突董被杀事件,自以为功劳很大,可朝廷给的赏赐很少让他心中不满。朱泚作乱后,他跑进皇宫跟朱泚一顿白呼,大讲古今成败之理,又引了符命之说,劝朱称帝。

这把朱泚给美得都快忘了自己姓啥了,此时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李忠臣和太仆卿张光晟也跟了朱泚。

这位张光晟咱们以前也提到过,他就是杀了突董的振武军使,然后才有源休出使回纥的事情。

结果突董事件里两个重要人物,最终都跟朱泚造反了。

跟着朱泚一起造反的,还有凤翔、泾原两镇的大将张廷芝、段诚谏。他们本来带兵去救襄城,还未走出潼关,就听说朱泚占了长安,撵走了皇帝。两人一合计,杀陇右兵马使戴兰,带着军队投奔了朱泚。

这让朱泚认为自己人心所向,坚定了造反的决心。

十月八日,朱泚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次年正月,又改国号为,改元天皇

他以姚令严为侍中、关内元师,李忠臣为司空,源休为同平章事、中书侍郎,遥立河北割据的弟弟朱滔为皇太弟。并写信对弟弟说:“三秦之地,指日可平。大河以北的唐军,还要仰仗弟弟来消灭,你我兄弟必能相会于洛阳。”

到此时“四王二帝之乱”的主角全部登场,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泚称秦帝,李希烈称楚帝。

朱泚在长安各种忙乎,提桶跑路的李适在干啥呢,在长安的大臣都投降了朱泚吗?里面有没有铁骨铮铮的人呢?

咱们下期接着说!

参考书目:

[1]、《建中削藩失败原因管窥》_陈志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85053iesf

    老师严谨的求证,诙谐的讲解,有时让人泪目,有时让人忍俊不禁!

    白发布衣 回复 @1385053iesf:

  • 禾木念青

    想起来欧洲的窗户税弄得欧洲人盖房子都不装窗户了!

    白发布衣 回复 @禾木念青: 哈哈哈

  • 听友207578171

    最近西藏史都变成唐史了

    格格乌大王 回复 @听友207578171: 相关么,首先藏史料不足,再者唐史与藏史交叉也挺精彩,最重要是老布免费奉献的,讲的不错。还要啥自行车

  • 香香猪猪猪

    老布辛苦,每日等更新

  • 老谭家的老谭

    终于更新了

    白发布衣 回复 @老谭家的老谭:

  • 听友272543937

    头等舱

    白发布衣 回复 @听友272543937: 哈哈哈,头等舱坐好

  • 吃光天下

    终于更新啦

    白发布衣 回复 @吃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