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可谓是风云际会、历经沧桑,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上海一直非常关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曾多次莅临上海,在他的正确指引下,上海在新时期焕发出了日新月异的新气象。
1979年7月,邓小平从安徽黄山游览视察下来后,来到了久违的上海,并住进了“414”招待所的一号楼。邓小平对上海的各级负责人说:“这一次我主要是来休息的,基本不谈工作。”
“414”招待所是全国最大的花园别墅,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建筑别具一格,但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只负责接待中央领导,使得它的利用率十分有限,自从1967年毛泽东最后一次住过以后,这座偌大的别墅已经整整关了12年。
邓小平在“414”招待所休息期间,每天都要早起在花园里散步,这里确实幽雅、宁静,让他感到身心无比舒坦和惬意。但邓小平毕竟是个闲不住的人,虽然他嘴上说是休息来了,但在走遍了“414”的每一个角落以后,一个想法在他脑海里慢慢成熟了。
有一天,邓小平把市委招待处的处长找了过来,问他说:“这么大的房子,这么大的花园,管理它要花多少钱?专门为我们几个大老爷,一年又能住几天?”
处长一下被邓小平问住了,这些数据,他此前并没有仔细统计。邓小平又接着说:“这么一块宝地,我看应该对外开放!让外国人来住,收了外汇,支援四化建设!”
7月24日下午,邓小平正式会见了上海市委全体常委,他在谈话时说:“我这次来‘414’住了10来天,这么好的别墅,可以给外国人住,然后收取外汇嘛!”
上海市委的领导们听后,起初都很惊讶,把一座市属内部高级招待所向外国人开放,赚取外汇,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当时改革开放的强劲旋律已在中华大地上令人振奋地四处奏起,邓小平的这番话,给了他们解放思想的勇气,他们不禁纷纷鼓起了掌。
最后邓小平亲自拍板:“我给大家半年时间准备,半年以后,‘414’就对外开放!”
“414”正式对外开放以后,先后接待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日本天皇和皇后、德国总理科尔等国家元首,它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使刚刚制定不久的开放政策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心中扎下了根,使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决心。
进入80年代以后,上海改革开放的脚步却慢了下来,80年代的上海已没有了昔日的荣光:整座城市没有一栋摩天大楼,地铁还未开工,机场里没有公用电话,指示牌上没有英文说明,菜市场里买不到充足的蔬菜,没有足够的住房,上海人只能三世同堂挤在狭窄的空间里……曾经的“十里洋场”、“东方巴黎”,早已名不副实。
那时上海人的失落感比任何时候都强,他们重塑中心城市地位的决心也由此燃起,但是新的生长点又在哪里呢?
1990年初,邓小平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思索着90年代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战略,他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上海,落在了纵贯上海的黄浦江东侧那块尚显荒芜的土地上。
1990年2月,邓小平来到上海过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亲自来给邓小平拜年,并向他汇报了上海准备开发开放浦东的设想。
朱镕基的设想与邓小平不谋而合,他当即表示同意说:“这是个好事,早该如此,可惜迟了5年。要做几件事情,一下子把开放的旗帜打出去,要有点儿勇气!”
邓小平回到北京后,专门向政治局的领导说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浦东的开发,你们要多关心。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1990年3月28日至4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亲自带领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来到上海,就浦东的开发问题进行了多天的调研,最后形成了《关于上海浦东开发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不久以后,中央正式宣布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将浦东开发作为今后10年中国开发开放的重点。
1991年2月,邓小平再次来到上海过春节,大年初四这天,他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新锦江大酒店41层的旋转餐厅,一边眺望着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一边叮嘱身旁的朱镕基:“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如果当时就确定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1992年初,上海市委市政府迅速制定了上海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以浦东特区开发为龙头,带动了长江三角洲、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把上海建成远东地区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这令邓小平感到十分欣慰。
此后的几年里,邓小平依然每年都来上海过春节。1994年春节,是邓小平最后一次来上海,此时已90岁高龄的邓小平看到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时,十分高兴地说:“上海的工作做得很好,上海有特殊的素质、特殊的品质,上海完全有条件上得快一点!”
邓小平回北京那天,特地把上海市长黄菊请到火车上,叮嘱他说:“你们要抓住20世纪的尾巴,这是上海的最后一次机遇啊!”
如今的上海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金融中心,相信邓小平的在天之灵看到这番成就,一定会非常欣慰!
讲得不错,一直在听。
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