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似乎不太平静。
去年8月,财政部先是发布了一项“限薪令”,规定国有金融机构的高管和重要职员的基本薪酬一般不得超过总薪酬的35%。
然后今年2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又发文强调,要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等错误思想,整治过分追求生活“精致化”、品味“高端化”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紧接着,有关金融机构降薪的新闻此起彼伏。
甚至,连金融监管机构也出现降薪现象。根据证监会披露的2023年度中国证监会本级单位预算,其工资福利整体支出由2022年的2.067亿元降至1.703亿元,同比下降17.19%。
金融圈的“不平静”,除了降薪,还有金融领域的反腐。根据21世纪经济报,截至今年6月末,共计执纪审查金融系统干部57人,而去年全年接受审查调查的金融系统干部为77人。
整个金融圈似乎都沉浸在净化的过程中。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金融行业,真的不香了吗?这又给我们投资理财带来哪些启发呢?
回顾金融产生的历史。可以说,金融是配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文明就开始使用货币来进行交换,完整的货币体系一方面标志着金融的产生,也使从前实体经济只能靠“物物交换”进行交易得到极大的便利。
渐渐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中世纪,欧洲开始出现了信用活动的增长。银行家的角色开始出现,他们开展借贷业务,给贸易商进行融资汇兑以方便他们做生意。在金融的帮扶下,商业活动稳步增长,不仅带来了欧洲经济的繁荣,也奠定了未来银行业的基础。
然后,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金融也同步进行各种模式的创新。
当实体经济面临各种风险,如自然灾害,交易对手的信用问题时,金融就开始创新应对,发明了风险管理工具,以帮助企业和个人进行风险管理,从而降低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于是保险和期货就产生了。
当保守的银行家们对“更高风险”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创新不感兴趣的时候,金融又开始创新应对,产生了“绕过银行,直接向金主进行融资”的新模式。于是,区别于银行“间接融资”的方式,“直接融资”开始兴起并蓬勃发展。终于,企业可以自己发行股票和债券,从而筹集资金进行扩张、研发和技术创新。
当初创公司团队“很有想法很有能力,但只缺资金”时,金融又开始更大胆的创新,直接通过给初创公司天使投资的方式,让有理想有能力有创新意识的初创团队“尽情发挥”,于是,独角兽的企业出现了,VC和PE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就这样,金融一直在创新发展,不仅满足了实体经济的需要,推动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也实现了金融业本身的发展壮大。
“脱实向虚”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危害
但任何事物,过犹不及。
当金融与实体经济逐渐脱节,甚至出现无序扩张的时候,金融就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反噬作用。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长三角某地有一个做实业的企业家,改革开放后不久,就开始做小生意,然后靠着4000元的银行贷款,实现小生意到大生意的转换。后面一路靠勤劳、果敢、能吃苦的精神把生意越做越大,在2008年就已经是亿万富翁。然而,2009年的时候,他开始将自己的钱甚至银行贷款,投资到民间借贷和期货市场,最终,在2015年,这个企业破产了。
实业成功用了几十年时间的努力,却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在金融市场将一切归零。这实在是令人唏嘘。
其实,这种故事并非个例。现实情况是,当一些企业家发现,实业利润率远没有金融来的高,当发现辛辛苦苦搞实业还不如“钱生钱”赚钱快的时候,就很容易走入误区。
这就是金融对实业,对企业家的一种反噬。也是我们在今后需要警惕的事。
依稀记得,在摩拜单车“造富神话”之后,曾经有段时间,满大街都是“小黄车”,“小银车”,“小金车”,然后一地鸡毛。也依稀记得,曾经有段时间,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质押不断“加杠杆炒股票”,“市场管理炒股票”,将本应该好好经营的主业当成融资平台,甚至“玩跨界并购讲概念炒股票”,然后还是一地鸡毛。
寥寥几句话,背后却是难以描述的心酸。“一地鸡毛”四个字背后,有多少企业和企业家买了单,又有多少不明真相的韭菜买了单。
除了魅惑实体经济,无序扩张的金融资本,也在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
根据《21世纪资本论》的观点,由于资本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资本积累的回报率往往高于整体经济增长,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进而产生整个经济的贫富差距现象。
举个例子,如果有A、B、C三个人,每人都拥有100万元本金。为了方便计算和比较,假设A只做金融投资,且投资年化收益率能有50%,如果按复利来算,那么10年的时间,A将有5767万元的财富;B是个企业家,只投资实业,净利率有20%,如果按复利来算,10年的时间,B将有619万元的财富;C只拿工资,每个月收入1万元,那么10年的时间,C将有220万元的财富。
如果按20年算,那么20年的时间,A将有33.2亿元的财富,B将有3834万的财富,C将有340万元的财富。
正是由于资本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且金融资本回报率一般会高于实业利润率,所以一旦时间拉长,就产生了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并进一步演化为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凡事皆为因果。如果反观2008年次贷危机后全球大幅量化宽松政策,以及10年的美股长牛,然后再结合近几年来民粹主义盛行的问题来考虑,就有点细思极恐了。
除了加剧财富分配不公,无序扩张的金融资本还会频繁地引发金融泡沫以及金融危机。在金融泡沫吹大的过程中,人们容易陷入财富幻觉纸醉金迷;而当金融泡沫破裂时,随着资产价格迅速下跌居民财富缩水,又会引发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冲击。
比如,2000年左右,美国出现了投资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热潮,实际上,许多公司只是概念,实际上没有盈利,也没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最终,互联网泡沫破裂,许多科技公司倒闭,投资者也遭受巨大损失。
又过了几年,华尔街一些金融机构无视监管和风控,过度创新金融衍生品并卖给其实并不懂的投资者。2008年,当持续加息引爆房地产市场崩溃时,这些金融衍生品也相继爆雷,造成了严重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巨震。
这都是我们需要铭记在心的历史教训。
因此,防止金融无序扩张,非常必要且迫在眉睫。而且,金融精英们似乎也该做些改变了。
根据斯蒂格利茨在《不平等的代价》中的观点,当市场经济的问题逐步暴露,当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一种很难调和的不平等,如果富人通过反哺社会,或许还能帮助整个经济和社会重新回归平衡。否则,不平等问题将会进一步加剧,给社会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扩展一下,如果金融精英们可以回馈社会,关注实体经济,而不是加剧“脱实向虚”,那整个经济和社会也会逐步重新回归平衡,实现良性发展。其实,这几年全球发生很多怪事,比如民粹主义盛行,以及美国的国会山暴乱事件,不仅提示了“不平等的代价”,也在提示金融回归服务实业的必要性。
希望金融精英们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更多地关注实体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福祉。
所幸,我们提前意识到了“脱实向虚”的后果,并且有坚定纠正的决心,这几年金融行业的“不平静”就是一个改革与净化的过程。
短期来看,这个时期的金融投资就会不太容易赚到可观的超额收益,毕竟恢复良性发展总是需要一个过程。但长期来看,这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将有极大促进作用。
特别庆幸我们当前的金融资本扩张还在可控范围,最可怕的一种情况是,一旦任凭金融资本无序扩张到一个极值,或许那个时候,我们除了看着金融资本到处割韭菜之外,其他什么都做不了。
金融资本,本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实现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而不应该是无序扩张蚕食实体产业,甚至肆无忌惮地搜刮韭菜的财富。
金融精英们,也应该本着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坚守职业道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圈开始净化。因为长期的“脱实向虚”,将会给整个经济和社会造成极大的隐患。
其实,当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对待金融投资,特别是A股投资时,也应该更清醒和理性。当前国内金融正处于一个“净化”的时刻,想通过在金融市场投机取巧实现“一夜暴富”可能只是幻想。
所以,金融行业并不是不香了,只是,金融行业需要改革和净化,需要重新回归助力实体经济的角色,需要让整个经济恢复“脱虚向实”的良性发展之路。
你们怎么认为呢?
短期来看,这个时期的金融投资就会不太容易赚到可观的超额收益,毕竟恢复良性发展总是需要一个过程。但长期来看,这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将有极大促进作用。 金融圈必须要净化改革了,现在高校优秀大学生不能都往这个圈子集中,要多向实体去分流。 科技兴国,实业强国!
不要背景音乐更好
脱虚向实
讲了大实话,良心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