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07:鳌拜的人生巅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康熙07:鳌拜的人生巅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00:00
12:14

上一集我们讲到康熙亲政之后,苏克萨哈请求退休,鳌拜却趁机栽赃苏克萨哈这是对皇帝亲政表示不满,强迫康熙皇帝批准将苏克萨哈处以极刑。这样的做法,让一个已经亲政的少年天子感到十分屈辱,多年后康熙还回忆此事说:“凡用人行政,鳌拜欺朕无权,恣意妄为”。就是说自己虽然亲政了,但仍没有掌握实权,是在鳌拜的逼迫之下批准处死苏克萨哈的。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其实康熙自己也是主张将苏克萨哈处死的。毕竟当时的他已经亲政,所以苏克萨哈请求退休的奏疏呈上去之后,下旨询问苏克萨哈怎么就如线余息,得以全生?有何逼迫之处?为什么在此不得生,去守陵就得生?这一系列问题应当就是康熙自己问的,而不是在鳌拜的逼迫之下问的。而且负责审讯苏克萨哈的人是康亲王杰书,他是努尔哈赤的重孙,也是入关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皇室亲王,是比较受康熙重用的兄弟辈的亲王之一,后来的捉拿鳌拜和定罪也都是杰书在康熙的授意之下一手执行的。因此,在杀掉苏克萨哈的时候虽然鳌拜风头正健,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康熙想要把大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苏克萨哈作为辅臣之一,也是需要扳倒的势力。至于清朝官方史书的记载,说康熙不同意鳌拜对苏克萨哈的判决,不过是康熙在事后故意把处决苏克萨哈的罪名转嫁到了鳌拜头上。因此,这一派学者认为,对苏克萨哈的构陷,表面是鳌拜一手操控,实际是康熙在背后推波助澜,在除鳌拜之前,就先解决了另一个辅臣。对于这一说法还有一个直接的证据,就是康熙在扳倒鳌拜之后,给一些被鳌拜冤枉的人都平了反,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苏纳海、朱昌祚等人,都予以平反昭雪。但是,苏克萨哈却没有得到这一待遇。实际上,康熙在收拾完鳌拜之后就重新审理了苏克萨哈一案,而重审的结果仍然是苏克萨哈的确有罪,只不过罪不至灭族而已。可见,除掉苏克萨哈,只是康熙在除鳌拜之前的一次牛刀小试,同时也给鳌拜头上多扣了一顶屎盆子。

不过,即便是康熙利用鳌拜除掉了苏克萨哈,此时的鳌拜却浑然不觉,因为这个时候的他太志得意满了,四位辅臣已去其二,剩下个遏必隆对自己俯首帖耳、惟命是从,所以鳌拜自己可能都觉得人生达到了巅峰。我们来大概看一下鳌拜集团这个时候的实力:

鳌拜当时的爵位是一等公。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爵位的含义,这里我们先来插讲一下清朝的爵位制度。清朝的爵位分为两种,一种是宗室爵位,就是皇族成员所封的爵位;另一种是民爵,就是皇族之外的人所封的爵位。我们先来谈皇室爵位,这里面的概念以后我们也会频繁使用。清朝规定,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及其兄弟的后裔称为“宗室”,所有的宗室成员都腰系黄带子以表明其身份;努尔哈赤父辈以上先人的后裔则称为“觉罗”,其成员腰系红带子,以示区分。宗室和觉罗都是皇族,成员都可以封爵,只不过宗室较觉罗与皇帝这一支在血缘关系上更近一些,地位也更高。宗室爵位分为十四等,也称为十四等爵制。最高一等是和硕亲王,以后我们就会讲到,皇子当中年龄成熟、表现好的,一般都会封到亲王的爵位,亲王之子可以拥有世子的爵位,然后是多罗郡王,郡王之子封为长子,然后是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概念在清朝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是八旗当初分配权力和财产的一种政治格局,不过到了康熙朝,大家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爵位等级,入八分以上王公可以说是宗室的内圈,所获得的特权和地位更高,入八分以下王公就是宗室当的外圈了,地位要低一些。宗室获爵者子孙可以世袭,但是每袭一次都要降一等,就是实行降袭法,父亲如果被封为亲王,儿子在承袭的时候就要降为郡王,孙子就降为贝勒了,除非是铁帽子王,那是世袭罔替的,就是永远承袭原本的爵位而不降等,清初只有八个铁帽子王,其他宗室爵位多是要降袭的。在十四等爵以外的,被称为闲散宗室,不过毕竟因为是天潢贵胄,即便闲散宗室也相当于四品官了。

皇族以外的世爵,我们刚才讲了称为民爵。民爵中的最高等级,清初的时候也是王,为了区别于宗室的王爷,一般把民爵中的王称为“异姓王”。不过,清朝只把王这么高的爵位封给了极少数的几个人,比如我们之后会讲到的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和孔有德,他们之前都是明朝的将领,在清朝入关之前就带领着自己的部众投降到清朝这边,为了表示对他们的重视和笼络,当时都封以王爵。但此后,清朝就再不敢轻易把王这么高的爵位授予异姓,特别是后来吴三桂等人发动了三藩之乱,康熙将三藩平复之后,民爵中就以公为最高的品级,公以下是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和恩骑尉。在民爵当中,公、侯、伯都是超品级的,就是比所有的官员品级都高,从子爵开始相当于一品官,男爵就相当于二品。而且公、侯、伯、子、男这五个爵位,每个又分为一、二、三等,就是公当中分一等公、二等公和三等公,侯、伯、子、男也一样,都分一二三等。我们刚才提到鳌拜被授予一等公,实际上就是达到了当时民爵当中的最高品级,没法再加封了。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清朝的民爵多以军功获得,就是必须在战场上立有军功,如果没有军功,其他的功劳再大,想要获得爵位也是很难的事情,而且越是往后,朝廷授予民爵的时候就越谨慎和吝啬,像后来曾国藩平息了太平天国,给清朝皇帝解决了让他头疼无比的大问题,结果也就给了个一等侯的爵位。民爵和宗室爵位一样,也是行降袭法,而且当初规定民爵是五世而止,就是只能承袭五代,之后朝廷就要把爵位给收回来。但实际不少爵位传得很久,甚至超过十代,表现出清廷对于有功之人的一种优容。

好,介绍完爵位制度我们再回到鳌拜,鳌拜爵至一等公,到了最高等级,再加上太师衔。当年姜子牙就是周武王的太师,可见太师的地位之高。到了清朝,太师算是个高级荣誉职衔,整个清代大臣中加上太师衔的,也只有鳌拜和遏必隆两人而已。鳌拜不仅自己荣誉加身,全家上下都显赫一时,他的儿子那摩佛也承袭了二等公,就是父子都是公爵,儿子比父亲低一等,然后那摩佛又加上太子少师衔,这个听起来感觉鳌拜父子就是皇帝父子的老师。鳌拜的弟弟穆里玛担任镶黄旗都统,管理一旗的事务;鳌拜的侄子讷尔都尚公主,就是娶了康熙皇帝的胞姐,被封为和硕额附。鳌拜的亲信中,班布尔善,我们之前提到他是皇族,是努尔哈赤之孙,但是作为皇室近亲,班布尔善除了承袭了辅国公的爵位之外,并没有在当朝得到重用,于是他就追随鳌拜,成为鳌拜的心腹之一,很快就担任了大学士。后来班布尔善成为鳌拜集团中影响力仅次于鳌拜本人的人物。康熙六年三月十一日,可以说是鳌拜党羽最为辉煌的一天,这一天他的三位党羽同时被任命为尚书这样的高位,分别是阿思哈由原来的兵部尚书改任吏部尚书,而兵部尚书则由鳌拜的另一党羽噶褚哈担任,马迩赛则担任工部尚书。而在这一年年底,马迩赛又担任了户部尚书。马迩赛的这次任职,尤其显示出鳌拜势力的嚣张。清代中央官员实行的是满汉复职制度,就是一个职位上同时有一位满人和一位汉人任职,就是一职二人,表示皇帝满汉并重的思想,当然实际上如果从满汉人口的基数上来看,这样下来满人的任官比例肯定比汉人高很多。当时,户部已经有了一位满尚书和一位汉尚书,而马迩赛则成为了第三位尚书。所以这其实是一个违背制度的也是很奇怪的任命,显示出鳌拜势力硬性向各部扩张的过程。而且马迩赛到任之后不久,班布尔善就对户部的汉族尚书发起弹劾、将其革职,从此马迩赛就把持了户部事务。这种情形,用康熙后来的话说就是“文武各官,尽出伊门下”,朝中都是鳌拜的党羽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hewmz

    我怎么数宗室的爵位都是12个呀,难道是把亲王之子的世子以及郡王之子的长子也计算在内么?

  • 潘朵拉_5d

    超级喜欢听毛老师讲,让我们了解了清代文化,毛老师讲的太好了,谢谢

  • 听友206888675

    快来抢沙发吧垃圾

  • 子铭_13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