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集〈泰伯篇8.4-8.7〉曾子任重而道远

第83集〈泰伯篇8.4-8.7〉曾子任重而道远

00:00
10:4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曾子任重而道远。


我们要介绍《论语泰伯篇》的第4567这四章。


先看第4章,原文是: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yuàn)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意思是︰

曾子生病时,孟敬子来探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时,叫声是悲凄的;人临死时,说话是有道理的。政治领袖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举止与态度要威严,如此可以使自己避免粗暴与怠慢;神情与脸色要端庄,如此可以使自己容易表现出诚信;言语与声调要稳重,如此可以使自己避免鄙陋与狂妄。至于礼仪方面的细节,自有主管其事的人去负责。


孟敬子是孟武伯之子,鲁国大夫。他应该是曾子的弟子,所以在老师生病时,特地来探望。曾子用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这种自然界的现象,来比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真要比拟的话,应该说:人之将死,其言也真。


古代使用字,可以是广义的,包括在内,是指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本章是曾子总结,他要告诉政治领导的心得,也可以引申为提供各个团体,担任领导的人来参考。


他的建议有三点。

聚焦于领导本人面对属下时,自己应该注意的事项,例如举止与态度要威严,神情与脸色要端庄,言语与声调要稳重;这三点都是表面功夫,但它的效果可以使自己避免粗暴与怠慢,容易表现出诚信,避免鄙陋与狂妄。另外,既然是领导,就难免有各种礼仪方面的规矩,这些就让主管其事的人去负责吧!


孟敬子听了这番话,应该有些体会,至于他能否实践,而实践的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再看〈泰伯篇〉第5章,原文是: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jiào);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意思是︰

曾子说︰自己有本事,却去请教没有本事的人;自己知识丰富,却去请教知识有限的人,有学问却像没有学问,内心充实却像空无一物;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曾这样做过。


本章是曾子回忆以前的一位朋友,是如何修养自己的,他没有明说这位朋友是谁,但大家猜得出来,应该是指孔门的最好的弟子颜回。他描写的时候提到五点,可以分为三组。


第一组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这是从曾子的角度所做的观察,譬如颜回可能问过子贡,也问过子路,因为他们三人多次同时出现在孔子身边,也依序接受孔子的提问,譬如《史记孔子世家》里面曾经记载,有关《诗经小雅何草不黄》的一段讨论。


在曾子眼中,颜回是自己有本事,却去请教没有本事的人;自己知识丰富,却去请教知识有限的人。但是,在颜回自己未必是这种看法,他根本不会自认为有本事,自认为知识丰富;他向别人请教,是真正想要做思想交流。


第二组是:有若无,实若虚。

这同样是曾子的观察,但是在颜回本人,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学问或自己内心充实,我们对颜回的真诚是没有理由怀疑的。


第三组是:犯而不校。

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这一点完全正确,曾子所见与颜回所为,是一致的。关于颜回,值得在此补充一段孟子引述颜回的话,那就是: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有所作为的人应该像舜一样(《孟子滕文公篇上》)。颜回以舜作为效法的对象,而舜呢?他是乐于从别人身上学到善,再努力去实践的。这样去理解颜回,就比较完整了。


再看〈泰伯篇〉第6章,原文是: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意思是︰

曾子说︰可以把年少的孤儿托给他照顾,可以把国家的命脉交给他负责,遇到重大变故也不能使他放弃操守;这种人称得上是君子吗?这种人是君子啊!


曾子认为,具备三个条件的人,称得上是君子了。哪三个条件呢?


第一,可以托六尺之孤。

古人以小孩子两岁半长高一尺,一尺约当今天的23厘米;六尺,身高是138厘米,是15岁,已是成童之年。六尺之孤,是指尚未成年的孤儿,可以把这样的孩子托付给他,表示他一诺千金,值得信赖。


第二点,可以寄百里之命。

百里是指百里平方的国家,把国家命脉交给他,表示他忠心耿耿,可以为国效命,至死不渝!


第三,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遇到重大变故,也不能使他放弃操守,这种作为就近似孟子所谓的大丈夫了!也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篇下》)。这样的人,称得上是君子了。


最后,看〈泰伯篇〉第7章,原文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意思是︰

曾子说︰读书人不能没有恢弘的气度与刚毅的性格,因为他承担重任而路途遥远。以行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个担子还不沉重吗?直至死时才停下脚步,这个路程还不遥远吗?

本章是曾子在《论语》中留下的资料中,最重要的一章。我们以前(〈里仁篇4.15)在介绍曾子所知的,孔子的一贯之道是忠恕时,曾做了详细探讨,并且指出,曾子后来所理解的,孔子一贯之道是仁,那才是正确的答案!我们所根据的正是本章。


我们说过孔子的字,涵盖了人生的三个层次:就是人之性、人之道与人之成。曾子本章所言,重点在于人之道。所谓以行仁为自己的责任,走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上,而结束时,他提到死而后已,这就接上了人之成。试问:一生都要行仁,至死才停止,那么,这个仁不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又是什么?


我们曾分析过,孔子的一贯之道是打通四个层次的,曾子本章所说的仁,已经从思想上的一贯,进展到人我上的一贯,再提升到生死上的一贯,只是,还看不出在天人上的一贯。


说得简单一些,曾子从前所谓的忠恕,是人我上的一贯;本章所谓的任重道远,是生死上的一贯。至于天人上的一贯是怎么回事?还是要由孔子的言行中去找到说明。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诗、礼、乐皆不可缺。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易道思维

  • J之大盗

    曾子说的吾友,君子和弘毅的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慈心大! 孔子教化众人就是顺天,助人成人,尽人合天。志与道合可成大德,必与天地合。 一言合天理便是代天言,一事合天理,便是代天行。孔子的《论语》与周游列国就是天人上的一贯。谢谢老师

  • 清风152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yuàn)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 张文泉zwq

    谢谢老师,又明白一些学习方法和需要谨慎地方,感和觉需要有基础的。落下的课怠惰了,路漫漫其修远,努力。

  • 听友37646841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说:“读书人不能没有恢弘的气度与刚毅的性格,因为他承担重任而路途遥远。以行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个担子还不沉重吗?直到死时才停下脚步,这个路程还不遥远吗?”行仁是一生的事,要推己及人,兼善天下,所以是重任;死而后已,所以道远。曾参晚年领悟了行“仁”才是老师孔子的一贯之道。曾参传承了师道,没有辜负老师孔子的教诲,他的话语同样也令我们后人们感佩与倍受鼓舞!

  • 清风15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清风152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 清风152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jiào);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