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对鬼神敬而远之。
我们要介绍《论语‧雍也篇》第19、20、21、22这四章。
先看第19章,原文是: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意思是︰
孔子说︰“人活在世间,原本应该真诚;没有真诚而能活下去,那是靠着侥幸来免于灾祸。”
这句话是孔子对人生的综合判断,这样的判断,所代表的是孔子的想法,与世间之人自认为的情况未必相合。
首先,“直”这个字,什么意思?就个性来说,“直”是直爽、正直,像心直口快之类的说法,描写一个人没有复杂的心思,想什么说什么。既然是个性,就没有好坏的问题,而是需要适当的修养。
其次,就德行来说,“直”是自觉真诚。“诚”这个字对儒家十分重要,在《论语》这本书里面,还没有使用“诚”来代表真诚的。孔子有时候提到“忠”,尽己之谓忠;有时候提到“直”,那么跟真诚就比较接近了,也就是由内而发,由忠于内心到直接表达为言行。
那么,孔子认为人活在世间原本应该真诚,也就是应该真心诚意与人互动交往,而不必有虚伪欺诈的行为。如果不真诚而活着,还可以平安度日,那是靠着侥幸而得以免祸。但是,问题是世间不真诚而活着的人,占了大多数啊!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侥幸才免祸的吗?显然不会。
值得注意的是,世间大多数人不真诚而活着,也不认为自己是侥幸才免祸的。但是这种情况并不表示孔子所说的是错误的,譬如说,有人说“行善最乐”,但许多人认为“为恶而不被抓到”最乐!即使后者是许多人的经验,也不表示“行善最乐”的说法是错误的。
孔子是哲学家,有自己一贯的学说。试问:世间许多人不真诚而为恶,结果有的被抓到,受罚了;有的平安无事。我们说,平安无事的人是侥幸得以免祸,那又有什么不对呢?
我们由本章学到的是:人要活得真诚,要由内而发地去择善固执,如此走在人生正途上。别人不这么做,那是他们的选择,孔子认为那是侥幸得免,又有什么问题呢?
再看〈雍也篇〉第20章,原文是: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
孔子说︰“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比不上进一步去喜爱这个道理;喜爱这个道理,比不上更进一步乐在其中。”
本文所谓的知之、好之与乐之,这三个“之”字,并无明确的指涉。究竟所知的、所好的、所乐的是什么?因此,可以由三个层面来看。
首先,在生理层面,譬如我知道运动锻炼很重要,可以保持健康;其次,我喜爱运动锻炼,因为我知道它可以保持健康;然后呢,我在运动时乐在其中,也就是在运动中忘记了烦恼。
再看,在心理层面,譬如我知道学习很重要,可以让我得到丰富的知识;其次,我喜爱学习,因为可以有丰富的知识;然后,我在学习时乐在其中,也就是完全忘记了烦恼。
然后,在伦理层面,譬如我知道行善重要,它可以使人际关系变好;其次,我喜爱行善,因为行善让我更得人缘;最后呢,我在行善时乐在其中。
我们前面用生理层面、心理层面、伦理层面,分别就知之、好之与乐之来举例说明。现在如果专就孔子这句话来看:他说的,应该是他所宣讲的做人处事的道理。他的背后是一贯的思想,那就是我知道做人处事的道理,但比不上我喜爱这个道理,也比不上更进一步我实践这个道理而乐在其中;可以由之体验人生的意义,走向人生的目的。
再看〈雍也篇〉第21章,原文是: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yù)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意思是︰
孔子说︰“中等的人愿意上进,就可以告诉他们高深的道理;中等的人自甘堕落,就没有办法告诉他们高深的道理了。”
本文所谓的“语上”,就是告诉他们高深的道理。“上”这个字,应该与孔子所说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的“上达”同义,因此把它译为“高深的道理”。问题是,“中人以上”跟“中人以下”是什么意思?这里可以举例来说。
譬如一个社会,“中人”占了百分之八十,“中人以上”百分之十;“以下”也有百分之十,那是这样的说法吗?当然不是。因为这一来的话,你要先界定“中人”的条件,那是不太容易的!然后,“以上”、“以下”的人口比例很少,孔子这句话就含意很浅了,并且在〈阳货篇17.3〉孔子说过“唯上知(zhì)与下愚不移”。就是:只有最明智与最愚昧的人是不会改变的。那么,对于“上知”,你跟他语上,也没什么作用了。
现在,中等的人是世间大多数人,“以上”、“以下”这两个词,所指的是“而上”、“而下”,“而上”是说,他们愿意上进,那就可以告诉他们高深的道理;“而下”是说,他们自甘堕落,那就没有办法告诉他们高深的道理了。孔子在意的是,一个人是否立志上进,有心上进的人,你教导他才有效果,否则只是浪费力气而已。
最后,看〈雍也篇〉第22章,原文是:
樊迟问知(zhì)。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yuàn)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本章,樊迟请教明智与行仁。这是个好问题,先说明智。
孔子认为,明智必须兼顾两面,就是如何待人与如何待神。他说:专心做好为百姓服务所该做的事,敬奉鬼神但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我们在〈为政篇2.24〉听孔子说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两章对照:可知孔子很重视一点,就是在面对鬼神时,不可忽略面对百姓。其次呢,原先强调对鬼神不可谄媚,本章〈雍也篇6.22〉则强调对鬼神要敬而远之。对鬼神敬而远之,并不是孔子的发明。在《礼记‧表记》里面,提到夏朝跟周朝,都是“事鬼敬神而远之”,就是事奉鬼,尊敬神,但是对鬼神都保持距离。
谈到明智,为什么要对鬼神保持距离呢?因为你不能忽略“务民之义”,就是专心做好为百姓服务所该做的事。结论是:明智的人懂得以适当的方式待人与待神,不能只注重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
再说行仁。
我们说过,“仁”是个人的人生正路,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人生正途随之有别。譬如在《论语》中,樊迟三次问仁,另外两次是在〈颜渊篇12.22〉与〈子路篇13.19〉,而孔子三次的回答都不同,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本章的回答,孔子说“先难而后获”。意思是:行仁的人先努力辛苦耕耘,然后才收获成果,这样可以说是行仁了。这里提到的“先难而后获”,听起来并不复杂,重点在于“先”与“后”二字。
“先”,是指专注于工作上,负责尽职做好当前的工作。
所谓“难”,未必是指困难的事,而是说,凡事认真看待,皆为难事。好像人生除了眼前这件事,没有任何其他的念头,也就是专心致志,把每一件该做的事都当成困难的挑战,丝毫不敢松懈。至于“后获”,是说根本不去考虑收获的事,尽其在我,为当下负责,这才是“仁”;这才是人生正途。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宰我对仁不理解。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孔子倡导的是君子修为,为人要真诚,内心要坦荡。不能靠侥幸、机巧地为人处事,那样就太盲险了,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心要慎独与敬畏。
“人之生也直”人为什么应该真诚? 人的性出于天,性要黑暗,绝还不了天曹债;人不明白人道,还不了人间债;心属因果,心不死,还不了因果债。性是一世为前因,身是一世为现在,心是一世为来因,自己若能三界合一,诚明一致就可见性。——善人 谢谢老师
人生除了当下的事,没有重要的事。做好眼前事,当下行仁最重要
孔子为什么要考虑教中等人的问题?不想学的人根本不会请教与听,不是吗?
AI小助理 回复 @听友240997361: 诶嘿,孔子的教导不光是传给学生,还要传播给社会上下层人,普及仁义哪有小看普通人呢?
朱熹解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是对人对事包括对家庭、单位,尽最大的努力,把该做的事做好。恕是推己及人,对别人对社会不要太苛求,站在别人立场上思考问题,就可以不至于出现偏差了。 朱熹这样解释对不对?
樊迟问知(zhì)。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yuàn)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yù)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尽其在我,为当下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