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第一份全景描绘,解析这场颠覆清王朝的浩劫。
书名:《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作者: 茅海建
今日解读:何志明
解读人简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
播音: 裴喜,北京台特约播音员
责编:袁博
音频编辑:陈子夫
01 听前思考
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后的态度是怎样的?
坐镇主场的中国军队为何不敌劳师远征的英国军队?
战争爆发后中国老百姓又有着怎样的反应?
02 书中金句
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
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人们只有明白地看清了过去,才能清晰地预见到未来。
03 精华笔记
鸦片战争,大家都很熟悉,中学课本上都有提到。但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个样子,来龙去脉如何?反而没几个人说得出来。《天朝的崩溃》这本书,解决了这个问题,它首次对鸦片战争进行了全景式描绘。
为了做到这一点,茅海建穷十年之功,阅读了大量清朝和英国的各种档案文书,以“人物”和“时间”为线索,对鸦片战争进行了“再研究”。
我们常说,魔鬼在细节之中。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进入历史的现场,来感受鸦片战争带来的震撼。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
1、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后的态度是怎样的?
2、坐镇主场的中国军队为何不敌劳师远征的英国军队?
3、战争爆发后中国老百姓又有着怎样的反应?
第一个问题,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后的态度是怎样的?
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在清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在简化版的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却成了十足的摆设,其实他的态度才是决定当时历史走向的指挥棒。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道光的大致情况。
道光是一个守成的君主,总的说来,他资质平庸,才华不如祖父乾隆,精明不如雍正,而胆略更不如康熙,当政期间政绩平平。
道光继位后,首要面对的,还是各地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他始终坚信,祖宗留下的制度尽善尽美,而朝廷存在诸多腐败问题,都是因为官员们的道德败坏和玩忽职守。因此,道光在用人方面,往往强调官员们的“德”,特别是在危难关头,他更偏爱皇亲国戚、贵族子弟,认为这批人世受皇恩,天生带有“天良”和“忠诚”。
他在鸦片战争中先后启用的奕山、耆英等人,都有显赫的家世。但恰恰就是这些人,充分利用当时信息传递缓慢的“优势”,谎报军情和战况,甚至私下与英军暗通款曲,把深居宫中的道光皇帝蒙蔽得无以复加。
贪腐之外,财政的苦难,更是让道光束手无策。他登基后不久,就遇到了张格尔之乱,清政府耗费了一千多万两白银,动用了四万军队,历时七年才将其平定。旷日持久的战争,严重消耗着清政府的财力。针对国库严重亏空的事实,他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广辟财源,他所能想到的办法,那就是厉行节约,力求在减少开支中找出路。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推崇节俭的皇帝,但真正一生节俭的,可能就只有道光。他龙袍破了,打上补丁继续使用。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的这一习惯,使得满朝文武大臣纷纷以穿着破旧官服为“时尚”。道光这种怕花钱的心理,成为鸦片战争中,他在“战”与“和”之间游移不定的重要因素。
因此,守成,怕花钱这两个特点,充分体现了道光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他缺乏决断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在鸦片战争期间的决策。
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坐镇主场的中国军队,为何不敌劳师远征的英军?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队可谓所向披靡,清军的防务形同虚设,连遭败绩。然而从双方所处形势来看,英军远涉重洋而来,无疑是劳师远征,对这场战争,起初他们并无必胜的把握;反观清军,坐镇主场,算是以逸待劳,几乎拥有天然的优势,但是,清军为何仍然不敌英军呢?
按照一般的看法,清军的失败,是输在士兵贪生怕死、将官临阵脱逃上面,毕竟东南沿海一带,从康熙平三藩、统一台湾之后,就没再爆发过大的战争,算到鸦片战争爆发,也有一百五十多年,很多人早就不知道战争是什么了,临阵畏缩,理所当然。但《天朝的崩溃》这本书,给出了更深入的解释。
作者认为,在一场战役中,士兵的精神意志固然会影响胜败,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武器装备、战略战术。如果之前,道光皇帝的游移不定,还只是政治层面的失利。那么接下来,作者从交战的细节入手,结结实实地告诉我们,清王朝输得一点都不冤枉,因为清军在情报搜集、武器装备、军力调拨三个方面,完败给了英国入侵者。
那么,居住在交战地的普通民众对此是怎样的反应?
据英方文献显示,在英军驻扎作战的地方,一些民众主动向他们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乘机大做生意。一些老百姓甚至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等工作。用现代战争的观点来看,这些人的做法无异于卖国求荣。
他们,也就成了当时地方官员,还有清军将领笔下的“汉奸”,在他们呈报给上级的报告中,总是感叹“汉奸太多”、“汉奸助敌不助我”,甚至出现“汉奸村”的说法。“汉奸”问题,由此被当时的清政府,归结为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鸦片战争以及后来多次列强入侵,绝大多数民众的态度,依然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汉奸”来苛责他们。自古以来,老百姓心中只有朝廷没有国家,鸦片战争的时代也不例外。后来,随着国家观念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战争、卫国战争才开始出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就是典型的例子,这都是鸦片战争百年之后的事情了。
至此,这本书的大致内容介绍完毕。结合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们简单做一下总结。那就是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这个“天朝”是如何开始“崩溃”的?
首先,长期以来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将中国与西方世界隔离开来,中国逐渐被世界发展潮流所抛弃。在中国内部,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士大夫,都依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作为最高决策者,道光能力平庸,一心只想守成,使他在鸦片战争期间,始终在“战”与“和”之间纠结,最终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天朝”就此走向“崩溃”;
其次,鸦片战争中,坐镇主场的清军完败给劳师远征的英军,我们通过情报搜集、武器装备、军力调拨三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没落的传统王朝,根本无法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抗。“船坚炮利”,是当时中国士大夫对英国军事实力的论断。中国的精英阶层,开始承认西方军事,也就是“器物”的优越性,他们原有的“天朝上国”的信心,也由此崩塌;
最后,鸦片战争期间,交战区民众的反应,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观念,“只有朝廷没有国家”。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接踵而来的,就是一系列西方的思想和观念,这样一个连锁反应,进一步消解了这个想象出来的“天朝”。
虽然花钱买颠峰会员时犹疑不决,但听了两天之后感觉值得!选书好、解读精、播音美!随时随地听觉享受!但愿365天,天天如是
韦孟杰 回复 @tienir: 看书花钱是应该的,有什么好犹豫
自己就是蛮夷还嘲笑别人蛮夷,真搞笑
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听友198664157 回复 @追风筝的小墨: 说得真好👍🏻
反思历史才能找到进步的动力,没有一劳永逸的统治,还是要放眼世界,平衡差距,才能不处于被动局面!
真是越听越窝火,这就是我从来不看清宫剧的原因!
任何朝代,知识改变命运!不管是谁,皇帝也一样,不学习,不接受新事物,狂妄自大,不了解自己的优劣势,都要落后,都要挨打!学习,发展,提高才有底气!
人总要为自己的不思进取买单!国家也是!
清国非中国,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明王朝已经灭亡。清是中国的殖民者。
绝大多数民众没有同仇敌忾的原因应该是是对清朝统治的不认同!
仅就鸦片战争这个事件过程来看,道光皇帝优柔寡断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信息从来没有完全的真实的展现他的面前,当我们缺少足够的信息来源时,我们很难做出科学且又坚定的决策
火线燃烧 回复 @俊俊7432: 那个皇帝不是这样?就是道光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