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堂《温病条辨》原病篇(上,白话文)

问心堂《温病条辨》原病篇(上,白话文)

00:00
14:36

问心堂《温病条辨》原病篇

汪瑟庵先生参订 受业侄嘉会校字吴 瑭鞠通氏著 朱武曹先生点评征以园先生同参 男 廷莲同校

一、《六元正纪大论》说:辰戌之年,按运气学说的推算,气候必异常温暖,人们往往容易发生疫病和温病。卯酉之年,按运气学说的推算,从春分到立夏阶段阳热更盛,各种危急病证大流行,人们往往暴病而死,而该年从小雪到小寒时期,虽在冬令,气候反而温暖,人们易患温病。寅申之年,从大寒到惊蛰阶段气候也会反常地温暖,容易引起温病的流行。丑未之年,从春分到立夏阶段,因为火热之气极盛,气候较热,容易导致温疠的大流行,不分地区都可以发生。子午之年,从秋分到立冬阶段,易发生温病。巳亥之年,从小雪到小寒阶段,容易导致温病、疫病的发生。以上是论述运气的内容,溯源温病发生的原因。每年温热之气的产生有迟早、盛衰等不同。这是由于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相互配合变化而造成的。只要仔细认真地参考《素问》以及各种注本就可以明白这些道理,这里就不多作叙述了。

按:吴又可认为温病不同于伤寒,前者多于后者,很有道理。但他关于“把温病的发生归结于某个季节出现了不属于该季节的气候”的论述,却未免给人有顾此失彼的感觉。在气候正常,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的年代,虽然遇到温热之气应当较盛的时令,其发病也是轻微的。在饥荒、战乱的时期之后,虽然在运气上温热之气应当轻微的时令,其发病也很猖獗,这是合乎温病发生和流行规律的,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二、《阴阳应象大论》上说:情绪大喜大怒,或者不注意气候的变化,过冷或过热,都会产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阴盛极必化阳,阳盛极必化阴。所以说:冬季感受了寒邪,春天必然会发生温病。

以上几节都是论述气运所引起的疾病,从这一节以下则专门讲人体发生温病的原因。

详细地考证宋元以来诸名家的著作,都没有提及温病与伤寒的区别。如庞安常的《伤寒卒病论》、朱肱的《伤寒活人书》、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王实的《证治》、刘守真的《伤寒医鉴》和《伤寒直格》、张子和的《伤寒心镜》等书,不是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疗温病,就是将温、暑病误认为是伤寒。但又怀疑不能使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的方药,于是就另外设制了防风通圣散、双解通圣散、九味羌活汤等方剂,甚至有的在辛温药中加上苦寒药来治疗。这些在王安道的《医经溯洄集》中都有着最详尽的论述,就不再多说了。前人论述温病最详尽的,莫过于张景岳、吴又可、喻嘉言三人。现在医生所遵循的,以这三个人的学术观点为主。在这里可以稍微分析一下:张、喻二人都着眼于本文中“冬伤于寒”的“寒”字,而对原文前面的“故曰”和“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一句并没有真正地领悟。张氏对温病治疗的论述和处方都与伤寒混淆在了一起,认为温病即伤寒,沿袭了前人的言论,并没有自己的实际心得,所以不值得一谈。喻氏的论述,虽然对温病的内容有一定的分析,但在中篇还是掺杂了伤寒少阴证和厥阴证的相关内容,设立的治疗温病的方剂也不外乎辛温发表、辛热温里等,实际上危害更严重。

像张景岳、喻嘉言这样潜心钻研、造诣很深的名家尚且不免有失误的时候,又怎么能怪后人无从选择,因误治而伤人啊!做学问是多么难啊!吴又可能够认识到伤寒与温病不同,他对所见到的病证不采用辛温、辛热、甘温等方法,然而他却并不明白病邪伏内、伏气致病的道理,认为那种感受风邪立即发病为伤寒、伏藏等到春天才发为温病的说法是错误的,于是武断地认为温病的病因并非感受风寒邪气。他不知道自己的这种误解是没有弄清楚伏气致病的机理,反而指责《内经》中的言论是错误的。我推想以上三位医家的偏颇之处,各有自己的原因:张景岳因为《内经》中将外感寒邪化热的情况也称为热病,自己又不能正确辨别伤寒与温病的差异,所以混淆引用《内经》中的经文,将谈论伤寒的文句,用来论证温热疾病,这就把温病也当做伤寒了;喻嘉言对春温的论述较多,他在初春之际所见到的病证多属感受寒邪,因此他误认为温病的本质就是伤寒;吴又可生活于明末崇祯年间灾荒战乱的岁月,温疫常见,所以不同意《内经》中有关“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他们都是各执己见,却不能融会贯通。我认为温病中的伏气致病,如春温、冬咳、温疟之类,在《内经》中已经有明确论述了。

当然伏气致病不是唯一的原因,如同前面《六元正纪大论》中论述的每年的气运情况也会诱发。这两种原因是最常见的,还有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原因,或者如吴又可所说的戾气等原因,这些情况偶尔也存在,但仅是变证。这就只有靠医生善于明察其致病的常和变而采取正确的救治方法了。

三、《金匮真言论》说:精气充足是身体保持健康的根本,所以善于保持精气充足的人,到春天就不会发生温病。

《易经》中说:当道路上出现了霜时,河水结为坚冰的严冬也就即将来临了。圣人总是告诫人们要对各种事情及早地做好准备,对微小的事情也必须要谨慎对待。《礼记》中说:做事情要想成功,一定要预先做好准备工作。《内经》中说:高明的医生不仅可以治疗已经发生的病,更需要消灭疾病的诱发因素,这就好像圣人不是治理已经发生的动乱,而是治理可能引发动乱的原因一样。对这一节的内容,可以参看《礼记·月令篇》,还可以与上一条“冬伤于寒”的文句互相参照。冬季感受寒邪,春季会发生温病,但是如果善于保养精气完全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所以《素问》首篇《上古天真论》就说明了男女精气生成、亢盛、衰竭的过程规律;次篇紧接《四气调神大论》,告诉人们春天养“生”为夏季的“长”创造条件;夏天养“长”为秋季的“收”创造条件;秋天养“收”为冬季的“藏”创造条件;冬天养“藏”为春季的“生”创造条件。精气充足的人任何疾病都可扺御,又岂是只有温病不容易罹患!《金匮要略》中认为五脏功能正常,人体就安和健康。奈何喻嘉言不明白这个道理,在论述温病的发生时,把冬季伤于寒邪作了一大篇文章,把不能保藏精气又作了一大篇文章,把冬季伤于寒邪而又不能保藏精气再作了一大篇文章。将这三个方面割裂开来,勉强地用《伤寒论》的原文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未免有考虑过多反而刻板的弊端。“不藏精”三字须灵活看待,不是专指房事过度而言,而是一切可以耗伤人体精气的行为。例如冬季的天气应该寒冷,但是由于阳气不能潜藏,像春天一样发泄出来,使气候反而变暖,甚至桃、李提前开花也可以算作是“不藏精”。

四、《热论篇》说:凡是感受寒邪而造成的温病,在夏至以前的春季发生的称为温病,在夏至以后的夏季发生的称为暑病。暑病因里热蒸迫而应当有汗出,不要使用止汗法。温病,是暑病的先兆。夏至之前是春季的季候,气候温和,阳气发越,阴精不足以与阳气抗衡,所以造成温病。夏至之后是夏季的季候,气候由温和逐渐变得炎热,热气盛就会使湿气上升,热与湿相互结合形成暑气,此时所患的就是暑病。文中的“勿”字是禁止的意思。禁止对暑病使用止汗之法,即是治暑病的一个法则。

五、《刺志论》说:机体强壮而身体恶寒,是伤于寒邪;机体虚弱而身体发热,是伤于暑邪。这是寒邪与暑邪致病的辨证要点。《内经》中已经分析辨别得明明白白,怎奈何世人都以治疗寒邪的方法来治疗温病和暑病呢?

六、《生气通天论》说:夏令暑邪致病,多见汗出,病在阳分则烦躁气喘,喝喝有声,病在阴分往往静卧,谵语多言。

因其火性迅急易造成人体毛孔疏松,所以病后使人自汗。火性与五脏中的心脏属性相同,暑邪兼有火邪的特性,所以火热邪气容易侵犯心,表现为心中烦乱(烦字是由火和页组成的,就是指心气不能安宁,面部像被火烧一样)。烦躁气喘,喝喝有声的意思是,火热之气克制肺金,肺气受抑则喘,同时由于郁遏胸中的清阳之气,所以喉中喝喝有声。有的病邪不能外达而藏于心,则表现为静默状态,但心主言语功能,暑邪在心中,虽然神态安静,却往往谵语多言。

七、《论疾诊尺篇》说:前臂内侧自肘至腕部的皮肤部分发热较甚,脉象又洪大而数疾者,是温病的表现。脉象盛大而滑者,为邪盛正不虚之象,可以驱邪外出。

本节以下,是论述温病的诊察方法。

《内经》之中对温病的辨察如此分明,为什么世人却都把温病认为是伤寒,而且用治疗伤寒的足三阴经温法来治疗温病!张景岳编著的《类经》一书,把《内经》的原文割裂开来,再打乱拼凑而成。并没有能够深入地阐述这个道理。前臂内侧自肘至腕部的皮肤发热较甚,是火气灼烁阴精的缘故;脉象洪大而数疾,是阴精被火气煎灼至要沸腾了一样的表现;脉象洪大而滑,是邪气有向外透达的趋势。

八、《热病篇》说:热病到了第三天,而寸口脉象平静,人迎脉象数疾而躁,可以在治疗热病的阳经五十九个穴位中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以泻阳分热邪,使邪随汗出,同时还要配合充实阴分的穴位,以补充阴液的不足。如果身体热甚,而阴阳各部的脉象都比较平静,不能使用针刺法。如果属于可用针刺治疗的,应抓紧针刺,刺后没有汗出的则可以采取其他泄热治法。所谓不能针刺的,是因此时邪盛正虚,往往是死亡的危险征象。热病到了第七八天,如果动则气喘而有弦脉之象的,要迅速浅刺手大指少商穴以泄热治疗,使汗自出而病邪得解。热病到了第七八天,如果脉象微弱,患者小便有血,口中干燥,病情极为危重,一天半就会死去,如果脉为代脉,一天就可能死亡。患热病如果已经出汗,但脉象仍然数疾,伴有气喘,且再度发热者,不可再刺肌肤,如果呼吸喘促得非常厉害的,可以导致死亡。热病到了第七八天,如果脉象不数疾而躁,或者虽有躁象但不散大、数疾,在随后的三天中应该有汗出,如果没有汗出,则病情危重,第四天可能死亡。如果一直未曾出汗,不能用针刺强行发汗。如果热病患者痛觉消失,耳聋,四肢乏力活动不便,口中干燥,阳热亢盛,阴液大虚,这是邪热已经深入骨髓,多难以治愈甚至死亡。如果热病患者已经有汗出而脉象仍然躁疾洪大,这是阴液极虚的脉象表现,为死亡的征象;如果有汗出而脉象转为平静的,预后较好,可以存活。如果热病患者脉象躁疾盛大而没有汗出者,是阳热盛极的表现,预后极差(阳热盛极的情况,虽说预后也极差,但和前述阴阳脉俱静而身热的情况还有差别,此证还可以用大剂养阴药来迅速地补救阴液,还有存活的可能。因为已经有汗出而阳脉仍然躁疾盛大,这是邪盛正衰,但正气尚能和邪气抗争,如果能使体内留存有一分正气,就有一分生存的可能,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方法。而如果发展到阴阳脉俱静,提示邪气已经深入到下焦阴分的地步,则正气已经极度衰竭,无力与病邪抗争,只能听凭病邪的发展,患者怎能不死呢)。如果热病患者的脉象盛大而躁疾,汗出以后脉象转为平静,预后较好。热病而不能用针刺治疗的有下列九种情况:一是汗不出,颧面红赤而干呕者,预后极差;二是泄泻而腹部严重胀满者,预后极差;三是视物不清,久热不退者,预后极差;四是老人或婴儿,身热而腹部胀满者,预后极差;五是大汗出,伴有呕吐,便血者,预后极差;六是舌根部糜烂,身热不退者,预后极差;七是咳嗽,衄血,没有汗出,或者虽然有汗但足部无汗者,预后极差;八是热从髓出者,预后极差;九是发热而出现痉厥,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牙关紧闭、咬牙啮齿者,预后极差。凡是出现上述九种情况的,都不能用针刺疗法。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颧部,如果颧部发红,这是热病的表现,如果又见有厥阴的脉证出现,往往会在三天内死亡。足少阳胆经循行于颊前,如果颊部发红,这是热病的表现,如果又见有少阴的脉证,往往在三天内死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