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贞女劫》_ 罗马共和国的开端与终曲

17.1 《贞女劫》_ 罗马共和国的开端与终曲

00:00
15:48

三联中读的各位朋友,大家好!在读完文艺复兴时代政治理论家马基雅维利代表作品之后,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文艺复兴时代大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贞女劫》和《裘力斯·凯撒》。


莎士比亚:生平及著述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戏剧家和诗人。1564423日生于英国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Stratford),父亲经营皮手套作坊,兼做谷物、羊毛、麦芽等买卖,曾先后担任斯特拉福镇治安官、财务官和副市长等职。得益于父亲在当地的乡绅地位,小威廉五岁时便进入该市文法学校即爱德华六世国王新学校学习,七岁成为该校正式生员,主修拉丁文法和拉丁诗文,涉及作品包括伊索寓言,诗人曼图安纳斯、贺拉斯、奥维德、维吉尔等,历史学家萨路斯特,戏剧家普劳图斯、泰伦斯,哲学家兼演说家西塞罗,悲剧家兼哲学家塞内加等。据当时了解的人说,尽管莎士比亚颇通拉丁文,但他的希腊文可谓捉襟见肘。1579年,托马斯·诺斯爵士翻译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出版,该书后来对莎士比亚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我们的课程即将阅读的叙事长诗《贞女劫》(又译:《鲁克丽丝失贞记》)和罗马历史剧《裘力斯·凯撒》以及《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其历史素材和创作灵感的直接来源,正是普鲁塔克的《平行列传》。


1591年,27岁的莎士比亚结识年方18岁的骚桑普顿(Southampton)伯爵,伯爵本人原名亨利·莱阿斯里(Henry Wriothesly1573-1624),伯爵门第显赫,与王室家族过从甚密,且本人年轻貌美并喜好文艺,莎士比亚与伯爵成为莫逆之交,骚桑普顿伯爵后来便成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庇护人和赞助者,而莎士比亚的两部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董尼》(1593年)和《贞女劫》(1594年)以及部分十四行诗,正是题献给伯爵本人的。而在莎士比亚的所有传世作品中,这两部长诗也是经过诗人生前亲自校订的善本,以致于后世莎学家斯宾塞(H.Spencer)感叹:我们多么乐于拿这两个诗集的正文换取伟大的莎剧的单独一幕啊。(《莎士比亚的生平于艺术》)


30岁至49岁期间,莎士比亚舞台剧创作进入高峰期,从《仲夏夜之梦》到《两个高贵的亲戚》,类型包括喜剧、历史剧、悲剧在内的38部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成为后世研究者和读者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和灵感源泉。1599年,莎士比亚完成罗马历史剧《裘力斯·凯撒》,此剧的现实感无疑针对的是伊丽莎白朝英国动荡的政治形势,由于当时英国历史剧遭禁演,莎士比亚遂借助罗马历史素材发挥义理,讽谕当下。


1601年2月,适值伊丽莎白执政第43年,埃塞克斯伯爵起兵发动叛乱,企图武力逼宫。叛乱最终失败,而作为莎士比亚的庇护人的骚桑普顿伯爵也参与叛乱,两人被捕入狱,埃塞克斯被砍头,骚桑普顿幸得免死,但被囚伦敦塔。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去世,享年70岁,都铎王朝宣告结束。伊丽莎白表侄英格兰王詹姆斯六世即位,骚桑普顿伯爵得到新国王的宽赦,被从囚禁中释放,并受到新君主的恩宠,莎士比亚也被任命为宫廷内侍,由他领衔的国王供奉剧团由于得到国王的礼遇一度如日中天,剧团演出事业蓬勃发展,莎士比亚本人也进入个人戏剧创作的黄金期,《奥赛罗》《一报还一报》《李尔王》《麦克白》《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等一系列名剧相继问世,被不断改编,并公开演出。


1616年423日,莎士比亚死于斯特拉福德新居,享年53岁,这一天也是莎士比亚的生日,两天后安葬于当地的圣三位一体教堂。墓石上刻有墓志铭:看在耶稣基督的份上请住手,毋挖掘这块石碑底下的尸骨。谁在这里动土他将要受诅咒,谁尊重我的遗体就会受祝福。几年后,莎士比亚的妻子、女儿和女婿在莎士比亚墓西侧为其安置了一座纪念像龛,龛顶有家徽,上立象征死亡的骷髅头,左右为象征劳动休息的儿童天使,像下铭刻文字先是两行拉丁文:


“明断如纳斯托,智慧如苏格拉底,艺文如维吉尔;


泥土埋他,人民哀悼他,奥林匹斯山拥有他。


然后是六行英文诗:


“请停步,过路人为何这样匆匆?


如果你识字,读吧,看嫉妒的死神


把谁放在这纪念像下,莎士比亚!


活的自然随着他死了。他的名字装点这坟墓,


远超过它的造价,因它所写的一切


使现下活人的艺术仅成为它文思的侍童。


最后又为拉丁文:


“死于纪元1616423日,终年53岁。


在青年莎士比亚眼里,《维纳斯与阿董尼》是自己文思的头胎儿,而《贞女劫》则是一部较有分量的作业,其写作时间大致在1593年至1594年间,正值作者而立之年,首印书名为“Lucrece”(《鲁克丽丝》),正文标题为“The Rape of Lucrece”(《鲁克丽丝失贞记》或《贞女劫》,其在书业公所登记册上登记的书名是“The Ravyshement of Lucrece”(《鲁克丽丝被强奸》),故事取材于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岁时记》和历史学家李维的《罗马史》第一卷,以及普鲁塔克《平行列传》中的相关篇章。


话说公元前509年,罗马大军围攻阿狄亚城,围攻期间,一晚,罗马诸将领在国王傲慢者塔昆之子小塔昆的营帐中举行晚宴,席间大家竞相夸耀各自的妻子贞淑贤惠,大家你来我往,一时间争执不下,为此,大家便约定即时打马返回罗马城,看看他们各自的妻子正在忙活什么!最终发现,只有柯拉廷夫人卢克蕾佳(鲁克丽丝)依然和侍女们一道挑灯纺绩,而其他贵妇则玩兴正酣,歌转玉堂春,舞回金莲步。夫人卢克蕾佳勇夺花魁,丈夫柯拉廷自然喜不自胜,心中一时间乐开了花。敢情这位卢克蕾佳夫人不仅贤惠贞淑,而且美貌动人,这激起塔昆王子心中难以抑制的如火情欲,之后不久,塔昆便伺机潜入柯拉廷城堡,将卢克蕾佳强奸,之后便扬长而去。遭此污辱,向以贞洁为至宝的卢克蕾佳痛不欲生,派信差将丈夫和父亲一并唤来,她将自己被王子强奸的过程细节向丈夫等人和盘托出,同时要求他们为自己报仇雪耻,之后卢克蕾佳便毅然拔刀自裁。贵族们一时群情激愤,罗马贵族长期以来对塔昆王室郁积的不满骤然升级,终在布鲁图斯和普布利柯拉的领导下,罗马贵族推翻王政,建立共和。


卢克蕾佳,这位罗马贵妇自此成为罗马共和开国的标志性人物,而她极富男子气概、旨在捍卫贞节和尊严的惊世之举,成为罗马共和德行的典范。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正是透过质疑卢克蕾佳自杀行为的合理性,借以解构罗马共和国家乃至整个帝国事业的正当性。而马基雅维利则反其道而行之,喜剧《曼陀罗》透过隐而不彰的古代卢克蕾佳,对现代式的基督徒卢克雷佳做了格外辛辣的戏谑式反讽,而莎士比亚《贞女劫》则通过其曼妙且深邃的君王诗体,以卢克蕾佳遭遇强奸后选择自裁这一惊世骇俗之举为载体,在传达对君王立身行事的隐秘教诲的同时,寻找反思现代政治的古典借镜。


如果说《贞女劫》聚焦罗马共和国的开端,那么,《裘力斯·凯撒》聚焦的则是罗马共和国的终曲,如果说卢克蕾佳以自己的死换来的是共和国的新生,那么,小布鲁图斯,这位真正的罗马人,最终却以自己的死宣告了罗马共和精神的瓦解。《贞女劫》与《裘力斯·凯撒》主题彼此呼应,相映成趣,以老布鲁图斯为首的贵族派驱逐塔尔昆,成功奠定了罗马共和长达五百年的基业,而以小布鲁图斯为首的反凯撒党人,在结束了凯撒自然生命的同时,却在无形中开启了凯撒的政治生命凯撒死了,凯撒万岁!正是莎翁透过该剧所揭示的这一重大政治事件背后的悖谬逻辑。


在《贞女劫》中,塔昆王子被焦灼的情欲裹挟,抛却储君所应持守的行为节度,无视自己作为臣民时刻瞩目的镜子、书本、学校,欲望的狂涛冲决理智的堤防,终致王室被逐,权位尽失。塔昆王子的行迹并非孤例,而是有着前车之鉴,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司教子无方,王子帕里斯诱拐斯巴达王后海伦,阿伽门农御驾亲征,志在报一箭之仇,洗雪前耻,致使普里阿摩斯王室家族身死国灭,曾经傲视群雄不可一世的特洛伊最终被夷为平地。我来、我见、我胜,凯撒力征经营,左冲右突,剿灭政敌,个人权势如日中天,一时间傲视群伦,舍我其谁,从过分自信一转而极度虚荣,不仅个人落得惨死的下场,更使国家陷入新一轮的内乱漩涡。可以说,《贞女劫》与《裘力斯·凯撒》分别以罗马共和国的开端和终结作为历史素材,揭示的却是君主个人立身行事与国运兴衰的内在机理。而作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典型代表,莎士比亚的政治理论与马基雅维利式的君主镜鉴形成耐人寻味的对比。


有关《贞女劫》中译,我们这里采用屠岸、屠笛两先生的合译本,《裘力斯·凯撒》采用朱生豪(方重 校)先生的译本。


《贞女劫》:文本解构


《贞女劫》除献词外,全诗正文265节,每节7行,共1855行,前106节(1-735行),情节是群公子宴会上“PK”娇妻,柯拉廷晒幸福式的炫耀撩拨,塔昆王子来到克拉廷城堡,见到卢克蕾佳夫人,欲火中烧,情欲与理智在胸中翻江倒海,意乱神迷,王子最终情欲战胜理智,于深夜潜入卢克蕾佳的寝室,实施强奸之后,便溜之大吉;106节至227节(736-1582行)是卢克蕾佳的哀诉,其中从196节至226节(1366-1582行)透过卢克蕾佳之眼,观摩墙上一幅希腊人围攻特洛伊的战争人物画,这一部分关于戏中画的深描可以说是整部叙事诗的点睛之笔,它为故事情节增加了历史纵深感,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与罗马王子塔昆,两人行迹彼此呼应,历史与当下相互衔接,浑然一体;227节至265节(1583-1855行)为整部叙事诗的尾声,父亲卢克瑞修斯和丈夫柯拉廷赶到,卢克蕾佳将受辱经过向他们和盘托出,同时叮嘱他们一定要为自己报仇雪恨,接着便拔刀自裁,香消玉殒,一命归天,父亲和丈夫痛不欲生,罗马贵族们群情激愤,最终在老布鲁图斯等人的带领下,罗马人揭竿而起,将塔昆家族永久驱逐出境。罗马从此结束君主制,转而建立共和制。


整部叙事诗没有大场面,更多聚焦主要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深描,精妙的文辞与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交相辉映,人物灵魂的微妙变化与外在行为以及故事情节的推展,彼此交叠,相互彰显。如果说佛罗伦萨政治理论家马基雅维利对圣奥古斯丁以降基督教伦理展开了摧毁性攻势,那么,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则透过诗人的精妙文笔,将古代卢克蕾佳的精神世界第一次全方位地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为卢克蕾佳所代表的古典德性树立了一座壮丽且发人深省的精神丰碑。如果说喜剧《曼陀罗》旨在讽刺现代卢克蕾佳的平庸和苟且,那么,悲剧《贞女劫》则旨在标举古代卢克蕾佳的高贵和自尊。


好的,这一讲就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将帮助大家梳理《贞女劫》的叙事脉络。


这里是西方政治文明之旅第17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