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上帝之城》_ 奥古斯丁:被误解的圣人

13.2 《上帝之城》_ 奥古斯丁:被误解的圣人

00:00
08:34

三联中读的各位朋友,大家好!


在了解了奥古斯丁的生平之后,这一讲我们开始讨论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著述主旨和文本结构。


奥古斯丁一生著作宏富,仅仅著作和专题论文计有113种,还有200多封信件和500多篇布道辞。既有诸如《论自由意志》(De libero arbitrio)、《论三位一体》(De Trinitate)、《论秩序》(De ordine)这样的哲学探问式著作,也有诸如《论基督教教义》(Dedoctrina Christiana)、《创世纪字解》(De Genesi ad litteram)、这样的阐释经典义理的著作,更有大量针对诸如摩尼教(Manichaeism)、多纳图派(Donatism)、佩拉纠派(Pelagianism)的论战性著作。我们的课程集中阅读的《上帝之城》(Decivitate DeiThe City of God)可以说是奥古斯丁论战著作的典范,也是奥古斯丁思想的集大成作品,该书于公元413年动笔,期间几经中断,终在13年后的公元426年告竣。 


《上帝之城》的写作缘起正是公元410年西哥特国王阿拉利克(Alaricus370-410)洗劫罗马城,三天三夜的烧杀抢掠使罗马城饱受摧残。之前,蛮族对罗马围攻已经持续三年之久,导致城内爆发严重饥荒,一度出现人吃人的惨烈局面,瘟疫肆虐,造成大量生命的丧失,蛮族军队首领趁机漫天要价,从皇帝到官吏,他们不惜搜刮民脂民膏,以期换取敌人的仁慈,图一时苟安,终在公元410824日午夜,罗马城门洞开,蛮族军队蜂拥而入,抢劫、烧杀、强奸,他们无恶不作,干尽了各种伤天害理之事。在罗马建城后的第1163年,曾经傲视群雄的帝都罗马遭到蛮族部落的狂暴蹂躏。


该事件本身在整个帝国上下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眼见永恒之城罗马陷入灭顶之灾,很多异教徒便将这一灾难归咎于基督教,认为这场灾难正是对罗马人背叛民族神、改信基督教的严厉惩罚。早在公元前384年,西罗马帝国皇帝提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便通过敕令,将基督教确立为帝国国教,同时打压异教信仰,镇压异教徒的反抗,这一度在广大基督徒中间激起某种普遍乐观的情绪,即罗马帝国将是上帝在人间建立基督王国的工具,普世的基督教帝国在全世界的实现指日可待,全世界将为此成为一个赞美基督的唱诗班基督教时代已然来临。然而,蛮族军队对罗马城的围攻以及大肆洗劫,使得基督徒的乐观情绪遭遇沉重打击。而异教徒们积压已久的不满也集中爆发,在他们看来,所谓的基督教时代,正是罗马人背叛自己固有的民族信仰,因而遭遇惩罚陷入灾难的时代。奥古斯丁写作《上帝之城》,一方面在于回应异教徒的上述指控,另一方面则出于安慰基督徒的失望情绪。


就《上帝之城》的写作动机,奥古斯丁在他的《回顾》(Retractationum Libri Duo,又译《订正录》)中这样写道:哥特诸部族在他们的国王阿拉利克带领下劫掠了罗马,这场巨大的灾难性攻击使罗马饱受摧残。众多伪神的崇拜者,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为异教徒的,总想把这种摧残归罪给基督教,从此用更加尖刻和更加野蛮的方式污蔑真正的上帝。因此,我为上帝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于是决定写《上帝之城》诸卷,以反对他们的污蔑或谬误。(《上帝之城》,3)为此,奥古斯丁将驳异教徒contra Paganos)作为《上帝之城》的副标题,以突显自己写作的出发点和直接动机。


《上帝之城》全书皇皇二十二卷,前十卷作为整部书的前半部分,对罗马道德、政治、罗马宗教、神话以及哲学展开系统批判,其中第一卷可作为全书的引子,针对罗马城遭到的洗劫本身,诸如众多罗马妇女遭到强奸,他们凭靠什么继续活下去?等等与这场灾难直接相关的问题;第二至第五卷转向对罗马历史本身的考察,历数基督之前罗马所遭受的种种坏事,人们对那些异教伪神的崇拜,罗马人的道德败坏,等等;第六至第十卷借助瓦罗(Marcus Varro,前116-27)的著作,展开对古典宗教、古典哲学的系统批判,从基督教神学角度对古典神学以及哲学中关于诸神的说法展开揭露。


如果说《上帝之城》前十卷旨在,那么后半部分即第十一卷至二十二卷旨在,即对基督教政治学体系展开正面讨论,具体阐述上帝之城civitas Dei)与地上之城civitasterrena)的起源、进程以及历史的终结。前十卷意在否定罗马人的文明理想,后十二卷旨在树立新的基督教式的世界史观。《上帝之城》与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遥相呼应,大哲学家沃格林曾指出,奥古斯丁二十二卷的建构是一种以阿拉伯数字进行的符号游戏。十卷的《理想国》,接下来是十二卷的《法义》(《法律篇》);进一步细分是二个五和三个四。这些整数被组合在一起,就是其比例为《法义》的城邦提供基本的和谐音律关系的整数。……它当然只涉及论著的谋篇布局,但它也表现出奥古斯丁的符号召唤的力量(沃格林:《政治观念史稿》卷一,页256-7


奥古斯丁《忏悔录》(Confessiones)与《上帝之城》彼此呼应,互为表里,如果说《忏悔录》否定了自我,在其中,我们目睹了一个异教青年经过艰苦的寻觅探索,最终皈依基督的心路过程,那么,《上帝之城》经过系统的论辩和论证过程,最终完成了对整个古典文明真实面目的揭露和否定,在其中,我们见证了奥古斯丁在古典文明精神废墟之上,构造出一整套全新的基督教心灵秩序的过程。《忏悔录》拯救了灵魂,《上帝之城》则抛弃了祖国,在奥古斯丁看来,抛弃祖国正是拯救灵魂的前提。而一千年后的马基雅维利(1469-1527)则反其道而行之,在他看来,拯救祖国永远是第一位的,弥留之际的马基雅维利说他宁肯下地狱跟古代伟人们在一起谈论政治,而不愿上天堂,跟祝福者和道德高尚的人做伴(《尼科洛的微笑》,245)。


阅读《上帝之城》,我们这里采用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的中译本。


好的,关于《上帝之城》著述主旨和文本结构,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将集中讨论奥古斯丁对罗马政治传统的解构。


这里是西方政治文明之旅第13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