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对意义上讲,我们从来就不是低成本国家

从绝对意义上讲,我们从来就不是低成本国家

00:00
06:10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2023.06.18
小贴士 从绝对意义上讲,我们从来就不是低成本国家
我在北美的工业界有位导师,他写过一本书,是关于通过谈判降价、精益降本和价值工程、价值分析来全面控制产品的成本。有一段时间,他有意把这套方法论介绍到国内,因为他访问过一些中国本土企业后,意识到这些企业在成本控制上有很大潜力。我告诉他,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本土企业都觉得跟欧美企业的差距挺大;唯独对成本控制,本土企业向来是自信满满——如果成本控制做得不好,我们怎么会是低成本国家呢?美国人来教中国企业降本,那还不是在关公面前耍大刀?不信,看看IBM、埃森哲、科尔尼等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在中国接过几个成本控制的项目呢?
其实低成本是个误区,也可以说是这些年来最大的误区之一。
首先,不能把低成本等同于成本控制做得好。从可比性的角度讲,成本取决于消耗掉多少人工时,用掉多少材料,消耗掉多少能源和设备。同样的产品,我们能比北美、日本的企业少用材料吗?那我们的“低成本”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人工费率低、货币汇率偏低的结果。而这两者都在向不利于本土企业的方向发展。不信,问问那些劳动密集型,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就知道了。
人工红利、汇率差价就如供应链里的高库存,掩盖了问题的实质,企业也就失去了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系统和流程来改进的机会。比如客服流程复杂、低效,对于很多本土企业来说,解决方案无非是多雇几个小姑娘,一个人每月工资也就3000多块钱。但这治标不治本,虽说相对成本较低,绝对成本却更高了。欧美企业呢,它们负担不起这些小姑娘,那就只好从系统、流程的角度探究问题在哪里,通过自动化或者流程改进来解决问题,这样倒是真正把成本做下去了。
对于本土企业来说,飞速发展中,问题多多,很多可归因于管理粗放,系统、流程不足,没法有效支持业务的成长。多雇几个小姑娘式的解决方案就是“打补丁”,公司越来越大,补丁越打越多,组织、流程也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低效,公司的“自重”也越来越大,最终无法承受,重则轰然倒地,轻则陷入“增长陷阱”,盈利式微或者亏本,甚至走上不归路。
其次,控制成本也不能等同于不花钱。对于很多本土企业来说,控制成本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决心。成本压力下,各种开支一刀切,连有些该花的钱都不花了,比如建立信息系统和员工培训。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到过一些生产型企业,发现它们连基本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都没有。有个制造企业都成百亿的规模了,年采购额40多亿元,却没有ERP,所有的采购订单都是手工操作,光采购员就有七八十个,平均工龄只有两年左右。这些员工经验有限,有些高层次的事,如战略供应商的管理,根本做不来,供应商的价格、交期、质量问题多多,“摁下葫芦起了瓢”,注定成本做不下来,速度做不上去。
我们经常笑话发达经济体的高成本,但别忘了,我们也正朝着那一天发展。2014年3月下旬,我去一个中欧合资的企业培训供应链管理,跟他们开玩笑说,不要低估你们欧洲合作伙伴的成本控制能力,如果我们也面临他们那样的高人工成本、高社会福利和严格的环保要求,或者员工1/4的时间在度假,1/4的时间在准备度假,1/4的时间在从度假中恢复过来,你就能体会到,他们的成本控制做得有多好了。
坦白地说,这二三十年来,我们的增长总体上是高成本下的高增长,相对更容易;而成熟经济体呢,基本上是低成本下的低增长,相对更困难。高成本下的高增长相对容易,因为一俊遮百丑,很多问题被高增长的光环所掩盖;低成本下的低增长难做,因为稍不注意,成本就会吃掉唯一的盈利,这半年就算白做了。而对于本土企业来说,高速增长的盛宴迟早会结束,我们面临的将是高成本下的低增长,或者不增长。按照目前的经营水平,真难想象众多企业如何才能熬过高成本、低增长的寒夜。
“高增长、高成本”的最理想出路是“高增长、低成本”,就如这几年的苹果,但除了苹果,还真找不出几个公司在这个象限;次理想出路是“低增长、低成本”,比如欧美和日本的那些知名大型跨国企业,凡是你能叫上名字的,大多属于此列;最差的出路就是“高成本、低增长”的“增长陷阱”,就如三一重工、振华重工、中兴等大型本土企业这几年所经历的,如图0-3所示。

图0-3 高成本、低增长容易陷入“增长陷阱”

“增长陷阱”之普遍,恐怕远超一般人的想象。像2008年以来的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光伏、风电、海运、造船等行业,都是整个行业陷入“增长陷阱”,七八年过去了,还是不见好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