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00:00
08:06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2023.06.17
引言 高速增长的盛宴渐趋结束,面临“增长陷阱”怎么办
我们最反对的那种人,也是我们容易变成的那种人。
——弗兰克·赫伯特《沙丘》
2000年,阿里巴巴刚成立不久,马云、金庸还有8848的老总坐在一起,第一届“西湖论剑”,稚气未脱;华为崭露头角,营收刚过百亿,规模初具,大公司病却不轻,成本做不下来,速度做不上去,赶工加急,内忧外患,处于爆炸的临界点,任正非寝食难安;中国移动成立了,可在一个摩托罗拉传呼机主打天下的年代,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个未来手机用户全球第一的企业呢?做大做强是当时本土企业的主旋律。跟境外的竞争对手相比,本土企业总觉得不够大,不够强,就像一个小孩子与相扑高手较量,规模不在一个水平上。

本土企业总觉得不够大,不够强
(图)

那一年,我到美国读商学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叫供应链管理。
15年过去了。阿里巴巴上市,市值一度超过3000亿美元(2014年11月10日),是雅虎的5倍左右;华为营收达到2800亿元(2014年),是2000年的20多倍;中国移动营收超过6400亿元,据说网络连边疆的哨所都覆盖了。可是本土企业还是觉得做得不够大,尽管在全球500强中,中国公司已经占了106家(2015年),仅次于美国。领头羊还是中国石化,不过排名从第58位一路上升到第2位。2000年,中国的GDP刚迈过1万亿美元大关,排在全球第7位,跟意大利称兄道弟;2014年,这一数字翻了三番有余,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图0-1所示。

图0-1 快速发展30年后,其实规模已经不是问题

但是,伴随快速成长的是成长的烦恼,表现为全面扩张,产品线过长,产品型号泛滥,复杂度大增,企业臃肿不堪,流程缓慢;大规模的库存积压,产能过剩,成本高昂,但客户服务水平还是达不到期望。结果生意越做越多,钱却越赚越少;或者说账面上赚了,实际都进了库存。
可以说,快速成长后,很多本土企业长成了“小胖子”,规模效益递减,成本做不下来,速度做不上去便成了大问题。

快速成长后,很多本土企业长成了“小胖子”
(图)

这些看上去都很面熟吗?是的。那些巨无霸的跨国公司,我们曾经的竞争对手,就是这个样。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竞争中节节取胜。我们历来都笑话竞争对手的低效,现在却在我们身上同样出现。这真是充满讽刺意味,也应了弗兰克·赫伯特在《沙丘》里的那句名言,“我们最反对的那种人,也是我们容易变成的那种人”。简而言之,我们变成了我们曾经的竞争对手。
这些企业具有普遍的销售导向,尤其是在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企业,要么是销售驱动,要么是技术驱动。这本来没有错,因为销售与设计最接近客户和需求,它们是企业成长的驱动力。但是,过犹不及。在销售驱动的企业,销售处于强势地位。销售说,市场竞争如此激烈,我拿下单子多不容易,既然单子我能拿下来,你难道就做不出来?但问题是交期太紧,批量太小,赶工加急做出来,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做还不如不做。作为支持职能,供应链在大多数公司都没有什么发言权,在“一切向客户看齐”的口号下,没有反对的余地,那就只有硬着头皮上的份儿:赶工加急做出来,但成本高昂;或者建一大堆库存和产能,浪费惊人。这样保证了能够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保证了营收,却牺牲了利润,掉进了响应速度快,响应成本高的“响应陷阱”,如图0-2所示。

图0-2 片面追求增长,本土企业普遍陷入“响应陷阱”

人不能一直长个儿,企业也不会一直增长。当增长放缓时,片面追求业务成长和市场规模的副作用就会更加明显。比如,有个以出口为导向,具有几亿元营业额的企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市场需求不振。为了维持业务成长,销售就接了很多小单,有些是好几年没生产过的。量小货杂,连供应商都不愿意做,只有求着供应商的份儿,采购做得跟销售一样苦;交期又紧,赶工加急,得花很多精力跟进,只能雇更多的人。结果呢?几年来企业营业额持平,却平白增加了成百号人,主要在供应链领域。
小公司这样,大公司也不例外。有个大型建筑设备制造企业,由于前几年4万亿的刺激方案,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火热,需求旺盛。该企业就大幅度投资,奔着数千亿的规模建基础设施,尽管实际营收只有几百亿元。等到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结束了,需求放缓,营业额没冲上去,但大幅投入的固定资产开始折旧,企业的成本变高。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就大幅度裁员,处理闲置资产。直到2015年,他们的采购副总来参加我的培训,我问他在忙什么,答曰处理闲置资产。以前是忙着从供应商处购买,现在是忙着折价处理给供应商。
在过去30年里,本土经济高增长,但伴随高增长的是高成本。且慢,要说高增长,大家没什么不同意见;但说高成本,我们不是个低成本国家嘛,这高成本从何说起?我这里说的高成本是指绝对成本,或者说可比成本,即制造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材料、人工和设备的绝对数量。比如,同样生产一个瓶子,我们用的材料和人工时能比日本、北美和欧洲的企业少吗?我们的“低成本”,其实是人工成本和汇率偏低造成的假象。随着人工成本连年以两位数的速度攀升,以及人民币逐年走强,本土企业在相对成本上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人不能永远长个儿,企业也不能一直增长。发展到一定地步,规模变大了,市场日趋饱和,营收的边际增长效益递减,成本增长超过营收增长,利润率持续下降,企业就面临高成本下的低增长,甚至不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盈利挑战,这就是本土企业面临的第二个陷阱——“增长陷阱”。如何避免并脱离“增长陷阱”,是本土企业即将大面积面临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我们面临的将是日本“失去的20年”,很多企业甚至将会轰然倒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