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高校校长们的寄语“金句”频出

又是一年毕业季,高校校长们的寄语“金句”频出

00:00
06:38

又是一年毕业季,高校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辞,被视为“大学最后一课”。毕业生们不仅能从这堂课中感受到母校的祝福和期许,还从“金句”频出的致辞中收获几个人生“锦囊”。

那么今年各大高校的校长为毕业生们送上了哪些离别“金句”呢?

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

6月25日,在清华大学2023年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清华大学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王希勤发表题为“胸怀远志 手握蓝图”的讲话。

王希勤在讲话中给了同学们三个忠告:人生目标当以家国为先,是为有志气;人生道路当以原则为崖,是为有骨气;人生旅程当以信心为本,是为有底气。

2023届的毕业生是特殊的一届毕业生,短短几年大学时光,他们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样的重大历史时刻。王希勤表示,这一届毕业生是党的二十大后从清华园奔赴祖国各地的第一届毕业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被时代、被人民寄予厚望。

“希望你们把个人的小蓝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蓝图,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未来。”王希勤说道。

保持坚定和清醒 不随波逐流

6月25日,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在202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致辞,题为《逐梦星河 弘毅致远 奔赴下一场山海》。

杜江峰表示,如何在日益多元化、虚拟化、智能化的世界,保持仰望星空的坚定和清醒,如何做到不随波逐流,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时代之问。为此,他分享了三点感悟。

首先,这个世界需要勇于质疑、独立思辨。质疑精神往往是共同的成功密码,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要葆有超越现实利益追求的价值理想,夯实启真崇善的精神支柱,自觉树立家国情怀、人类关怀和开阔胸怀,力争为强国建设、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需要终身学习、紧跟时代。杜江峰希望同学们保持求知的欲望,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敞开胸怀提升运用智能时代各类工具的能力,提升洞悉时代发展趋势的战略视野,力争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创造、有所建树。

最后,需要起而行之、成就梦想。杜江峰说在通往未知的道路上,行动是不二法门。他希望同学们把求是创新、行胜于言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涵养诚勤之风,沉下心、放下身、挥起手、站稳脚,勇于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磨砺成长,不畏艰难险阻,敢于突破自我,以实干实绩筑基精彩人生。

知行合一致良知,德法兼修事上练

6月21日,西南政法大学2023届毕业典礼现场突遇大雨,为了让学生们少淋雨,校长付子堂把原本准备的3500字的致辞内容,现场“划重点”,总结出两个知识点:“知行合一致良知,德法兼修事上练。”同时他表示,“这本来是我典礼致辞的标题,全文阐释请参照稍后学校官微的推送。”

面对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雨,校长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虽然全程只有15秒钟,被称为“史上最短”的毕业致辞,却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里。也是这短短15秒钟,校长付子堂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什么是“知行合一”“德法兼修”,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和教育理念的革新。

超越“内卷”奔未来

6月16日,在中国计量大学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徐江荣以《超越“内卷”奔未来》为题,与毕业生们共同探讨“内卷”话题。

近几年,“内卷”一词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从学术领域的研究,到字面意义的争论,再到网络空间的传播,各领域各行业都在“卷”!在大学校园,“Z世代”年青人的“内卷”味更浓:考场卷绩点、操场卷体能、赛场卷奖牌、会场卷论文、报告卷PPT、面试卷简历。“打开Timi玩游戏,关上帘子考教资”,不卷不是地球人。

徐江荣表示,“内卷”是“内卷”,竞争是竞争,同行之间的合理竞争不是“内卷”。提高认识、超越“内卷”、成就自我,才是当代青年的共同使命。

“1200多年前杜甫名句‘读书破万卷’,21世纪有一个新解:读书破万‘卷’!”徐江荣希望同学们要面向未来,超越盲目的“内卷”,时常提醒自己为什么出发、要到哪里去、怎么去,不盲目地跟着别人“卷”或“躺”。

同时,他强调要胸怀天下、平视世界,超越狭隘的“内卷”。人们不应在“内卷”中消耗自己的生命,而是要在面向全球、通向未来中塑造新主体。

拒绝躺平

6月16日,在复旦大学202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金力表示,抗疫三年,世界加速改变。比如,“躺平”成为一个网络热词,萦绕在你我身边。大部分人只是口头上纾解压力,有的在生活中选择降低物质期望和追求,但也有一些人表现出精神上的消极淡漠、怀疑奋斗的意义。金力说,年轻人轻言“躺平”,不能简单说孰对孰错,但躺平肯定不是好的人生选项。前路漫漫,必有风雨。人生奋斗要有动力,持久的动力必须是内生动力。

金力指出,拒绝躺平,同学们有三重内生动力:

第一,中国人不会选择认命。古往今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一种文化认同;第二,青年人不能自我压抑创造。欲望是创新的潜动力。年轻人是最有创新欲望和创造活力的,天赋不能被委屈,韶华不能被辜负;第三,复旦人不会选择守成。复旦118年的历史上,如果前辈抱有守成之心,这所学校或许早已夭折。在我们的母校尚在襁褓的时候,创校先贤们就为她立下“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宏愿,然后为学校的生存奔波不止、奋斗不息。所以复旦人深深懂得,高远的理想依靠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去实现,卓越的境界在一次次的拼搏、突破和超越中被成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