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过去叫“纯粹求知的乐趣”,前三部分偏实用,这部分更趋向知识。你的观点和态度,受你的知识量的影响;你的知识量,又决定着你对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在这一部分的书当中,我最希望能跟大家回顾的是这么几本。
1、《中国儒学三千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本书中每个名字都是历史上闪亮的名字。儒学源于殷周,孔子是当时的集大成者。他去世后,儒家迎来了杨朱和墨子的挑战,孟子重新拨正了它的发展方向,得称“亚圣”。再后来就是荀子,他为儒学批判性地吸收了百家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是儒学的第一次毁灭性打击。直到汉朝,才又迎来了儒家的黄金岁月。当时但凡引用儒学经典,谁都不能反对,儒学几乎成了僵死的教条。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援道入儒”、“儒佛融合”。到了隋唐,儒学再度官学化。宋朝则出现了理学转向,朱熹集结了四书。可惜他的思想后来也被僵化了,成了八股文的来源。再接下来,就是王阳明心学的出现和发展。一直到今天,儒学的生命力还是非常旺盛的。我们讲《论语》《孟子》,就是希望儒学能跟当代生活结合,对我们的心灵产生积极影响,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修炼。
2、《荒野上的大师》。“哪有什么黄金时代,从来都是勇毅者于深谷中辟出一线光明。”中国原本没有田野考察,甚至很多外国人只让中国学者负责案头工作。因为他们认为,过去的文人学者,有长指甲,脚不能沾地,没法做科考。但丁文江不信邪,他作为中国田野考察第一人,一回国就和学生们走到田野中去。还有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赵元任、陈寅恪、梁启超和王国维。他们都竭尽全力,为疲弱的国家挖掘凝聚力和生命力。很多人不理解赵元任抗战时推广普通话的意义。事实上,当所有人说一样的语言时,才更容易产生民族认同。包括当时的殷墟考古,也是一剂文化“强心针”,给国人注入力量和自豪感。还有林徽因和梁思成,他们虽为公子小姐,却没有富家子弟的习气。因日本人一句“只有我们有唐代建筑”,就去河北、山西,为中国找唐代建筑。最后,在五台山找到了唐朝时期的建筑——佛光寺。这些“荒野上的大师”,让我们每个后辈学人都能受到鼓舞。
3、《奇观》。“我们是一个个渺小个体,也是一个个宇宙奇迹。”这本书讲了宇宙的八大奇观,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月球和我们的关系。月球原来是从地球上被撞飞出去的。没有它的诞生,地球就不会有一个薄薄的地壳,就不会有磁场,就无法抵御太阳风暴。这次撞击还导致地轴严重倾斜,地球飞速自转,四季也因此形成。全靠月亮的引力制衡、磁场保护,地球才能孕育生命、稳定转动。同时,书里还提到人类如何测算宇宙寿命、提到引力波。我常劝大家多读这种书。因为生活中的很多痛苦和烦恼,恰恰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眼前的事情。把眼光放远,看看浪漫宇宙,看看让我们显得如此渺小的世界,生活反而会更好。
4、《规模》。“是规模,让我们找到生命体、城市、公司的共同点。”这是昨晚刚刚上线的书,绝对是一本“纯粹求知”的书。你知道吗,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是鼩鼱,而且不会再有比它更小的哺乳动物,为什么?因为数学决定了最小哺乳动物的规模只有这么大。如果再小,就无法发展出心脏的第一个分叉,不可能成为哺乳动物。而这是来自哺乳动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征,也叫作空间填充,以及终端一致性。空间填充,指体内的大量“管子”,为了填充在有限的身体中,必须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而什么是终端一致性?比如指不论多大的哺乳类动物,他们的毛细血管的粗细是一样。人和大象的是一样的,输送到终端的能量,决定你就需要这么多的毛细血管。根据这么一个规模的法则,形成了这个世界上种种的生物。同理,一栋大楼也是由大量管线组成,有水管、电线、网络等等,它们也要符合终端一致性。一座城市、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一个生命体。所有的生命都在终端一致性的条件下追求高效率,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会呈现出一个最具效率的生命方向,朝这个方向去生长。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