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丨东晋门阀政治丨06 京口怀古:门阀政治的地理问题

历史丨东晋门阀政治丨06 京口怀古:门阀政治的地理问题

00:00
13:39

这一讲,我们来讲讲门阀政治背后的地理问题。为什么要讲地理呢?因为在前现代社会,地理环境对于维持政治稳定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东晋距离我们大约一千六七百年,那个时候的军事对峙,还是是以冷兵器为主,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地形就是影响行军速度和军事成败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基础性因素。所以,东晋门阀政治能够维持100 多年,政治平衡背后的军事平衡,就跟地理条件关系很大,这就是所谓的军事地理。

除了有军事上的平衡,一个门阀要能够延续下去,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经济。门阀家族要能够有持续的经济基础,才能繁衍生息。那么,经济跟地理有什么关系呢?在农耕文明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导致农业水平的不均衡,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为了争夺经济空间,就会爆发矛盾。这就是经济地理的因素。

把军事地理跟经济地理结合在一起,就呈现出东晋王朝立国的地理态势。这也就意味着,理解东晋门阀政治平衡,一定要考虑地理位置关系上的平衡。接下来,我们就从中挑出一些关键的地理要素,把它们当做线索,看看在东晋门阀政治的演进过程中,以及在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中,地理因素起到了什么作用。

军事地理的影响

先来看军事地理方面,在永嘉之乱以后,发生了晋士南渡,在全国范围内,就出现了最主要的军事对立,就是南北方向上的对立。也就是北方先后十六个胡族政权,与南方东晋朝廷的对立。我们知道,东晋朝廷最后选择定都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在长江以南紧挨着长江,依凭的是长江天险。但是,在古代军事地理上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守江必守淮”,意思是要想守住长江防线,必须守住长江和长江以北到淮河之间的平原地区。这也就意味着仅仅依凭长江天险,是无法守住南京城的。所以,东晋定都建康之后,一定要在江淮之间的大平原布置兵力,来保卫首都的安全。而在江淮下游之间,东晋朝廷能够依靠的也只有流民帅和他们的流民武装,这些流民武装大多都有抵御胡族的经验,东晋朝廷不得不重视他们,但同时也不敢放心地使用他们。因此一般来说,东晋朝廷会把这些流民帅和他们的流民武装安置在长江以北,拒绝他们过江南迁。

除了江淮大平原之间需要军事防卫以外,还有一处对于建康的安全很重要。这一处要往西边走,在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就是以现在的武汉为中心,向北到襄阳、南阳乃至汉中,向南到长沙,向东可以顺江而下到现在的安徽、南京。江汉走廊是北方中原地区向南方南下的另外一条大道。如果这条道失守,它就可以在长江上游截断东晋王朝的支援,威胁建康。到现在,长江上游和下游这两条路,也是从北方去南方的交通要道。东线,就是现在著名的京沪铁路所走的京沪线,西线,就是京广铁路的路线。

讲完了南北对峙之后,再来看看东西方向的军事地理情况。东面就是围绕整个首都建康的军事安排,西面就是围绕着襄阳、荆州、武昌这样三个上游的军事重镇的军事安排。在长江下游布兵,可以直接保卫建康,在长江上游布兵,就像刚才说的,可以防备北方胡族政权南下。

这种在东西两处分设军队的做法,容易造成军事在地理上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上游的军事力量一旦过强,如果顺江而下的话,首都建康就会变得易攻难守。

所以,我们在东晋100 多年的门阀政治的演变过程中,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军事变乱,很多都跟这个军事地理的安排有关。军事权臣在朝中不得志的时候,或者有意角逐中枢政权的时候,他们往往先要争夺长江中上游的军事力量,也就是争夺荆州或者江州,从而威胁下游的建康朝廷。

说到这里你可以发现,东晋朝廷不仅要面对北方政权的威胁,同时对内还要防备上游的权臣。在这个意义上,京口,就成为一个军事重镇,起到拱卫建康的作用。京口在今天的江苏镇江地区,位于长江南岸,建康以东,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京口成为拱卫建康朝廷的“东门”,京口地区也聚集着大量的流民武装,这一支军事力量即可向西策应建康,也可以向南策应三吴地区。关于三吴地区,也就是吴地三郡,我们后面会讲到。

到这里,我们就讲完了军事地理的态势。但是门阀要想维持他自己的政治地位,依然需要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地理因素在经济上的影响。

经济地理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江南地区长久以来都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但其实在隋唐以前,中国的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它的农业开发还是相对落后的。那么,东晋王朝的经济中心在哪呢?这就要看看此前的东吴政权所留下的遗产。

在东吴政权的时候,整个江南地区开发的最成熟的就是吴地三郡,也就是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吴郡就是现在的苏州地区,吴兴郡相当于现在的湖州、嘉兴地区,会稽郡则是现在的绍兴、宁波,宁绍平原一带。这三个地方构成了从东吴一直到东晋乃至南朝,整个六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那在这样的经济地理的背景下,东晋王朝自身又孕育着另外一个基本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东晋门阀政治里面讨论的比较少,但却是理解整个六朝时期江南地区政治进程的另外一条很隐秘的线索,那就是北来的士族和江南土著士族之间的矛盾。因为整个南迁的东晋朝廷是以北方士族为主的朝廷,这就意味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时期,晚来的东晋朝廷,会和先来的江南土著士族争夺经济生存空间。

我们来具体看看,东晋朝廷所定都的建康,处于江南地区的西部,周围多山,要往东走,才有比较好的耕种平原。但是,东边已经都被江南土著士族开发完了,已经牢牢的掌握在江南士族的手里了,那么东晋朝廷就很难在这里有什么大的作为。

所以,当时建康朝廷里面的大士族,只能选择去到更偏远的会稽郡发展,这里位于宁绍平原,也有比较好的发展条件。会稽郡这个名字,你可能不陌生,东晋时期,许多文人才子在活跃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典故。比如王羲之就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里面第一句就提到了会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郡就相当于建康朝廷的后花园,《兰亭集》这篇文章就记录了当时的王氏、谢氏等第一流的大士族,在自己的后花园一起春游,一起流觞曲水,吟诗作赋的情景。再比如,李白的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写到了会稽郡的一座山,就是天姥山,“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就是谢灵运,这首诗写的是谢灵运在天姥山登山的情景。

由此看来,东晋朝廷去会稽郡搞建设,另辟蹊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好地方都被江南土著士族掌握了。那么,晋朝刚刚统一的时候,很大的一个麻烦就是要想办法控制江南地区的大族。我们在第五讲里面也讲到,整个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很多世家大族凭借自家人丁兴旺,直接建立起了私人武装。这些私人武装一旦起来反抗,再加上长江天险,中原也就鞭长莫及。所以,控制笼络江南士族,就是西晋王朝在南方一个很重要的执政方针。

比如,东海王司马越最初派司马睿和王导前往扬州以及后来的建康,就是为了控制江南地区,保证江南地区的稳定。但是,东晋朝廷建立之后,由于皇权衰落,军事力量又不足,还要应对南北的军事对张,所以建康朝廷必须对江南士族做出某种妥协和寻求合作,结果就是朝廷不太能直接侵扰吴郡、吴兴郡这些已经被世家大族所占据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看,朝廷和世家大族达到了一种力量平衡。

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的分离

刚才我们分别介绍了东晋的军事和经济所涉及的地理区域,现在,让我们把这些地区连起来看看。东晋的首都建康是政治中心,往东边一点,离首都最近的京口是军事中心,再往东南看,是吴地三郡,这里是经济中心。

我们会发现,东晋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和经济中心,在这样一个狭小的江南地区里面是分开的,所以,这些地区之间必须维持便利的交通。由此,就形成了一条很重要的交通线,这条路线通常由三吴之地的中心会稽为起点,西行过钱塘,再北上吴兴郡、吴郡,经过晋陵、曲阿,也就是今天的常州、丹阳,到达长江重镇京口。到达京口后,再由长江西上,最后到达首都建康。京口就是这条交通线的枢纽。京口附近有着较多山地,虽然也有一些小平原,但并不值得大开发,所以离首都最近的京口,反而是一个比较荒凉的地方。建康朝廷没有心思再来开发这里,江南士族也没有兴趣去开发这里。

所以在永嘉之乱之后,京口地区反而成了一个北迁的政权,和江南土族都不太管的“三不管地带”,所以这里就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从北方南迁的流民。同时,京口地区此前由于北方战乱,也积累了早期的流民,也有流民武装,后来的流民又都愿意来这里安置,就使得这个地区成为流民武装的聚集,而流民武装是东晋朝廷能够依靠的非常重要的军事力量。因此,等下一讲我们讲到东晋权臣变乱时,你就会发现,京口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好,这一讲,我们就从地理的角度,介绍了整个东晋王朝的立国态势。在接下来几讲里面,我们讲到东晋门阀政治内部的斗争和对外战争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行军逻辑,权臣争夺重要职位和地方方阵的逻辑背后,实际上,也有地理因素的考量。我们下一讲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苇710

    听一段自己不了解的历史,而且就在我的家乡,地理位置非常清晰。不错

  • 逍遥水水仙子

    非常精彩!喜欢施展老师精彩的演讲!

  • Nepuno

    我们可能很少会换一个角度来讨论历史的形成,成因。也是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习惯吧。讲到了几个没有太在意到的问题:北府兵的形成;他们的地理位置;与南京的清谈名士之间的争夺。谁是对的呢?看来还是枪靶子说话。还有那个北方来的大门大姓与江南本地人的争执是亮点,在孙浩家那个投降以后江南势力没有完全结束,看看现在的宗族系统就是被其他地区好很多。温州、台州、福州,他们的航海贸易路都是宗族系统鼓励形成的

  • 燕子505

  • 13695110wkp

    不错

  • 雏菊s甜奶油和阳光

    这期如果有地图标识就更好了 可以对地理空间有更直观的感受

  • 夜灭九幽魂

  • 虛幻浮生

  • 听友289470896

  • 张好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