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一本“怪书”,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先声。
听书笔记
《明夷待访录》不可多得的原因:
1、中国古代的政论书籍,大都成书在东汉以前,在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中,归入子部,像《孟子》、《荀子》这些书都是如此。随着历史的推进,汉以后的专制王权步步高涨,评论政治的空间越来越小,到了明清,议政几乎已经不可能了。
2、这本书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末的时候,维新派的梁启超在鼓吹变法时,就曾印发此书;孙 中山和革命党也曾用此书推动革命。
《明夷待访录》的作者黄宗羲:
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他生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去世,去世时已经是八十五岁的高龄,从1610年到1695年,他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十七世纪。这个十七世纪,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黄宗羲一生历经了明末党-争、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重要历史节点。他性格刚烈,前半生始终为国难奔走。清军入关后,他一直率军抗清。直到确认复明无望,他才回乡著书立说,一生没有当过清王朝的官,未失气节。退居田园后,黄宗羲著书近两千万字,涉猎广泛,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内心的痛苦:
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觉得国家在自己手里亡了,内心非常痛苦。黄宗羲写作《明夷待访录》,就是对明代的政治制度,甚至整个传统帝制时代的政治思路,做出全面反思,希望由此回复上古中国的理想社会。
独特之处:
《明夷待访录》在学理上否定君主专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构想——一种近似于“二权分立”的现代政治思想。
“明夷待访录”解题: “一个身处困境,但仍然坚持正道的君子,等待来访的记录。”
五大主题: “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
两个关键短语:一是否定君主专制;二是限制政治权力。
1、对君主专制的否定。
原君:在黄宗羲看来,君主的本质是服务者,其存在的意义,是为天下兴利除害,而后来的君主把天下的“利”都给了自己,而把“害”都推给了别人,以至于把天下看成自己的私人财产,传给子子孙孙。
扭转局面的手段:靠立法。黄宗羲在《原法》中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法的合法性问题。以天下人为目的的法,即是“合法”的法,以君主个人为目的的法,即是“非法”之法。他也认为好的制度要优先于好的人才,有好的制度体系,人才才有用武之地,即“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帝制时代的愚人术:统治者和儒生们,想出了“家国同构”的法子。在古代社会中,“忠孝”可以说是一回事儿,比如汉代选举官员,有个办法叫“举孝廉”,只要你孝行闻名乡里,就可以入朝为官,对待君主,要和对待父母一样,君主是“君父”,自己是“臣子”,这就是所谓的“移孝于忠”。
黄宗羲用“气论”打破了“移孝于忠”的传统政治秩序:
他在《原臣》中说: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绝对不是一回事儿!“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也就是说,父亲和儿子,是同一的关系,天经地义。但是君主和臣下的关系,是为了治理天下才产生的,并不存在相互联系的“气”。
简而言之,君臣不似父子,不存在天然的联系,君臣之间只存在“同事关系”,即便君比臣位置高,也不过就是一个领导,并不拥有超然于整个政治架构之上的权力和地位。
2、限制政治权力:
首先是“置相”,恢复行政机构内部的分权与制衡。
所谓相权,也就是管理政府的权力。黄宗羲认为,明代政治腐坏,是从朱元璋罢免丞相时开始的。朱元璋罢免丞相后,自领六部,直接管理政府。所谓“内阁”,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秘书机构。所以在宰相废除之后,君权就变得毫无顾忌了,进而认为“百官之设,所以事我。”也就是说,百官只是为了服务君主一个人才设置的。
虽然这条议论,主要还是针对明代政治的诸多弊端,黄宗羲想恢复的并非是一般的丞相,而是与君主拥有平等地位的丞相。黄宗羲说,夏商周三代,凡是天下大治的时候,当时的君相关系是非常平等的,“臣拜,君必答拜”。
其次,是政治权力的外部制衡,可以称之为“二权分立”思想。也就是行政权和监督权分开。
黄宗羲设想中的学校,与现代民主国家的议会有很多相似之处,议会同样拥有立法权、重大政事的决定权,也拥有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所以,在清末的改革、还有走向-共和的尝试中,黄宗羲的理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本土思想。当时鼓噪政治变革的思想家梁启超,甚至也说:“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受《明夷待访录》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且最深。”
评价:
如果从政治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在中国有史可循的几千年时间里,黄宗羲堪称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虽然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主要承接孟子的“民贵君轻”的观念,但他的创新成分远大于历代其他思想家。孟子警惕君权,黄宗羲直接否定了专制君权,在黄宗羲之前,中国历史上也有否定君权的思想家,比如汉末王充、魏晋鲍敬言、晚唐无能子,但真正提出了一整套君主专制替代方案的,只有黄宗羲一人而已。
与现代的民主观念的距离:
首先,黄宗羲虽然反对君主专制,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君主政体,但似乎并不反对君主世袭。如果从现代视角来看,黄宗羲设想中的君主,相当于一位“世袭的总统”,对于这位“世袭总统”的废立也没有提出明确的方案。虽然宰相可以摄政,但终究只是代为摄政,可以说黄宗羲还是没有突破君主政体。
其次,黄宗羲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却主张文化专制。他认为佛教和道教,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无论是在城内还是在乡间的寺庙、道观,都要改造成学校,它们的产业都该归学校所有,用以资助贫困的学生。在《明夷待访录》里边,他把佛教与巫术等同,认为佛教预知祸福,在民间大行其道,实在是劳民伤财的一种迷信。同时他也认为当时由西方传入的天 主教,也是与佛教一路货色。
这样一来,除了儒学之外,这个国家不需要有其他学说。至于儒家学说内部呢?也需要一套类似“书报检查”的办法,淘汰掉不值得留存传播的东西。以至于凡是没有章法的古文、没有心得的语录、无益于实用的奏议、无补于史学的叙事,一律不准刊刻流传。而已经刊刻的,要全部追回烧毁。虽然黄宗羲这样做,是为了扭转晚明士大夫空谈误国、相互吹捧的风气,但这一点也成了黄宗羲的致命伤,我们放宽历史的视野,就会看到,虽然后世有人把黄宗羲说成是中国的卢梭,认为他的民权思想,可以与同时代的英国思想家洛克相提并论,而且比卢梭早出现了一百年,但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按照黄宗羲规划的那样,就会成为一个儒家思想唯我独尊的体制,那这个社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黄宗羲笔下的那些民权,又能实现几分呢?这一点,历史没有给出答案,但今天的人们,无疑已经有了答案。
解读 | 萧三匝
播音 | 张煜
策划编辑 | 袁博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明夷待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