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33.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00:00
18:28

道跨越时空、俱足万物身中。本章节是为资深、有位置的修行人说法:修行到一定高位往往有更多的执着,这是每一个资深修行人要引以为戒的。修行人内心要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存心,资深修行人更须努力弘扬正道。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下一段,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说,众人讨厌某人,必要仔细的审查,然后我们再定夺,到底是对不对。众人都喜欢某人,我们也要仔细的去审查,慢慢的看,看他的作为、他的说话,言行君子之枢机嘛,对不对?看个明白来,我们再来定夺,再来肯定。然后我毁某人或赞誉某人,是有根据的嘛,对不对?所以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这话说是这样说,可是当众恶之的时候,你一定会加上去踹一脚啦。如果大家都在批评某人,批评得咬牙切齿的时候,你一定会再踹他一脚,对不对?如果大家都在赞赏某人,有什么特殊才干的时候,然后你也跟着飞扬。


为什么不去人云亦云呢?因为或许某人为了坚持清高的理想,而为众人所厌恶,这也不一定的。或许某人善于施一些小惠,懂得去迎合人心,因而得到一些同党的所好,那个同党的赞誉。所以纵有众好,众恶的人出现,你依然必须要细查,有没有偏离主轴,才不会对不起人。当然在社会上难免会赞誉某人,但要确有这个实情;难免也会批评某人,这都难免的。但是呢,要有那个实情。


那根据什么来说一个人对错呢?就是那个人的言行、作为,有没有偏离了能够利益大众的这个主轴,这个方向,来衡论的。这个利益又不是以简短的,你说减税是好人吗?当然啦,好像有很多好处,长远来看,到底是好处还是灾难呢?不一定的。这个要看它的比例关系,国家能不能承担,各位对不对?有的时候必须加税的,加税就是坏人吗?有的时候要减少福利啊,各位。每一任的总统,美国总统上任都说:我上任第一件大事,要裁减赤字。各位,你有没有发现每个都这么讲?上去之后谁敢裁减赤字啊,各位?没有半个人的呀!


裁减赤字是什么意思?就是要裁减什么?福利啊,加税呀!谁敢呀?没人敢啊!因为你一做这个事情马上就要下台,各位,对不对?没有一个敢做的。


所以,众恶众好的人,你仔细看。看他做的对不对,是说为众生的长远有没有好处,而不是短暂的。而对短暂看起来有好处,对长远是个灾难,这个就是巧言乱德嘛,各位对不对?这样会不会判断?


下一段,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说,人们应该努力的去弘扬大道,而不是借着大道的天命啊,借着大道的位置,尊贵的位置,而让你受到别人的恭敬或朝拜等等。譬如说,做了一个宗教的教宗,做了一个宗教的教主,那个尊位是不是很高?那这个位置是他来弘道,还是道来弘人?那这个现在的人,选择可能是不同的。古人呐,就是什么位置就要做什么事情的!


孔子这个话是对两种人说法了,一种是错以为加入某个教派的目的,整日就是只会求福求寿,而不修治自己,这种人。那就是,我想加入这个派别,然后我就会得到什么好处,那是人弘道,还是道弘人啊?那是希望这个道能够给你什么,是道弘人啊!你加入一个教派,是希望你去弘扬它还是它来弘扬你?我这样问,大家傻眼了。我们加入这个团体,你怀着某个目的,是希望它的存在给我带来什么好处,还是因为我的存在而让它得到什么好处?这个心态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这攸关于君子跟小人的差别呀!各位不是吗?对吧!


另外一种人,是在道场里,领了什么天命啊,却好逸恶劳的窝在家里等待天时啊!或是虚受人们的恭敬朝拜,而不努力的去弘扬正法。


这两种人,都是指望道来弘扬他。使他有福有寿,有地位,有人供养,或者是有程度,然后上天上作佛了,有没有?而不是想要用他的努力,来弘扬正道。每个人都想要窝在家里,想要不干事,想要好逸恶劳,却想要得尽道的好处。各位,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修行人就是这么一批人呢?一批修行的草莓族啊!对吧?


最后没有一个道被弘扬,没有什么正道被弘扬,全部都是邪魔歪道。我们都指望说,我加入了关圣帝君什么庙会,然后他是武财神,就给我带来什么财富的好处,对不对?我希望我加入了天主教,然后牧师摸摸我的头,然后拐杖可以丢掉,可以直接站起来走路,对不对?你有没有发现你想的都是这些事情啊?跟弘扬正道,跟修道,是完全没有关系的,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些现代的社会现象。


这种心态,纵有再大的天命,充其量就是道场中的一条作威作福的寄生虫罢了。此章是为资深有位置的修行人说法啦,修行到这个时候,有位置了,天命很高了,尊位很高了,往往有更多的执着,这个是每一个资深修行人所要深以为戒的。你内心要存着什么心呢?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对不对?不是等着道来加上你的光彩,增加你的光彩啦!


下一段,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说,有了过错,还不知改进,那就真的叫做过了。这个话有个反向的意思,如果有过错知道改进,那就不是过了。这样懂意思?


人生活在世上,谁能保证无过错呢?除非那个人不说话,不做事,从来没有理想,否则他便不可能。每个人做事情都是从错误中去求道成长嘛,各位对不对?纵使圣贤也是一样,在错误中求道成长的嘛。因此过错本身并不可耻,而且改过正是一个人进步的凭借,也表现了那个人的勇气。但很不幸的,有人犯了错,却不断地把责任往别人的身上推呀。因此要认识一个人的品格,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如何面对过错,以及有没有真正的改过!


因此,在《论语》的里仁篇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说人们的过错,各于其党,就是一群一群的,有它的种类。人们面对过错,有他的面对的办法。看他怎么面对过错,就知道这个人他的品格如何,就知道这个人仁与不仁,品格高还是低。


看一个人的人格,看他怎么面临过错。你看一个人发生过错,就不断不断的往别人身上推,你就知道这个人的人格其实是很低劣啦。你若发现一个人有很多过错的时候,尽量往自己身上揽,你就知道这个人的人格已经高尚了。各位,你现在有一面临过错,你都是开始推,还是往身上揽啊?想一下就知道自己的人格高还是低了嘛,对不对?


然后你看那些常常把过错往身上揽的人,真的有没有吃亏啊?不吃亏的啦!然后一直往外推的,讨不讨厌啦?很讨厌!我们很聪明,但是都是做一些很讨厌的事,对不对?


所以有过错并不可耻,但是如果你一再地有过错,然后一再地对众人承认过错,然后大家就觉得你很高尚了。然后那个过错始终也没改,久了呢人家也知道这个人人格也是低劣了,各位对不对?颜回之所以为人所称道,就是在于一个不贰过嘛,对不对?


况且有些过错你一直犯一直犯,其实想穿了,真的也没得什么便宜呀。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事情?没占什么便宜啦。你看那个赖床的人,整天赖床整天赖床,被骂还是赖床,他就喜欢赖床,各位他占什么便宜啊?算一算,真的是没便宜啊。最后要不要起床?还是得起床,气乎乎的起床嘛,对不对?还没起床,先杀死一身的细胞嘛,先把昨夜养的一股正气消散光了嘛,然后涨红了脸去上班,上学嘛,这哪得什么便宜呢,是不是这样?


下一段,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孔子说,在这个修道悟道的过程上面,我也曾经用一整天不吃饭,这个叫绝食啦。各位,现在的人有没有人这样用啊?叫断食啦。还有一整夜不睡觉的,那个叫做不倒单呐,对吧?用这些办法,在这种吃苦的方式中,不断的去思索,到底怎么样才能够开悟啊?


无益,不如学也。学这个字,不能只解释作学习,学习其实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啦,由试炼错误而得到正解的这个过程就叫做学。说但这些办法对于心性的自然没有实在的益处,他说无益。不如学也,还不如在生活中去观照、去历炼,去体证、去观察,这个才是一个真正的学问。


这句话就告诉我们,真正的道在日常生活里面,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验证的。不要用那些光怪陆离的办法,脱离生活的办法,那不是好办法。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是只是终日的空想,而不去实践体验,那又能产生什么益处呢?孔子在求学初期,也曾碰到困扰与迷惑,就像释迦佛在求学的初期,也曾拜过数位的老师。那些老师有很多啦,有的坐在水塘里面冲瀑布的,有没有?一直冲一直冲。有的就是不吃东西的。有的是用火一直烤他的背呀,烤得他快熟了。反正是很多酷刑的办法了,希望能够成佛。就是孔子所谓以思这个办法。


那这个佛陀也遇过很多错误的方法。而孔子所遭遇的,就像王阳明初期对于格物的误解一般,以为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坐在那里想道理,想到忽然有一天开悟了,这种盲想。


我们看王阳明《传习录》里面这么一段。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晦翁就是朱熹。说你们大家都认为格物的道理,要依照朱熹的解释。何曾把他的说去用?你们每个人都说格物就是格尽天下之事物,有没有人把他的学问拿去用用看呢?我着实曾用来。天底下大概只有我一个人用来,你们都是用解释的,只有我把它拿去实用看看。


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说今年初,我跟一个姓钱的朋友,两个探讨说,格物啦,这个朱熹说要格尽天下之事物,我就跟那个朋友说,要做圣贤,我准备要格尽天下之物。


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前竹子,令去格看。然后呢,你要格尽天下之物,哪里有那么大的时间精力呢。所以,就指着我们庭前的有一丛竹子说,好吧!那我们对着这个竹子格格看吧。


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搬个凳子坐在竹子前面,整天就想竹子有什么理、有什么理,就这样想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想了三天,竹子有什么理呢?竹子跟开悟有什么关系呢?便致劳神成疾。第三天啊,终于精神崩溃了,没办法了。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哎呀,你不好好修行,精力不足,换我来。某因自去穷格。然后王阳明就自己也去格竹子了。搬个凳子在那边格啊!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这不简单,精力过人,到第七天了。亦已劳斯致疾。孔子是不是说不食,不睡,以思,对不对?就在那边想!


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所以王阳明跟那个姓钱的朋友就两个叹息说,哎呀!我们两个是当世的才杰啊,连我们两个的头脑来格物都格不了,那别人还用说吗?那圣贤恐怕是做不得了。


就像这样,人们常以为是在外物的身上,以为道是在外物的身上,因此才有王阳明及朱熹那一种错误的格物方式。或是以为,道是在不食不寝的苦行状态下才会想得到,因此才会出现孔子及释迦的不食不寝去思维的这些修行的方式。当然也有人以为呀,道必须在没有任何思考的状态下才会出现,因此也才会有执著在静坐时百物不思的方式中,却不得而出。


那么真道在哪里呢?它是在某个状态下才出现呢,还是无时无刻都存在呢?各位,这个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啊!你认为“道”是在你想象的那一种状态下,还是在任何状态下都应该在啊?这是一个你必须去思索的问题。


“道”跨越时空,“道”肯定在任何时空下都在!各位,对不对?在《庄子-知北游》里面,有这么一段有趣的对答。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住在城边,城郭的东边的一个人,问庄子说,所谓道,恶乎在?你说的道在哪儿?


庄子曰:无所不在。庄子说,无所不在。说道,任何时间下都在,在你日常生活每一分都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他说,那你得指个确切的证据给我看,我才相信呀。


庄子曰:在蝼蚁。说蝼蚁身上就有道。道在气里面,各位,蝼蚁身上有没有气呀?万物都是气所造的。曰:何其下邪?说,啊?道这么卑贱吗?在蚂蚁身上?


曰:在稊稗。稊稗就是未熟的杂谷啦,比这个稻米不能比的啦!杂草,但是有小谷子。说在稊稗上面。曰:何其愈下邪?啊,怎么又更卑下了呢?


曰:在瓦甓。瓦甓就是瓦片跟砖块,说在瓦片砖块上面都有了。曰:“何其愈甚邪?”怎么又更卑下了呢,道怎么这么卑下呀?


曰:在屎溺。在这个尿跟排泄物里面了,通通有道啊!东郭子不应。东郭子气得脸都红了,说不出话来。


各位道在哪里呀?任何东西上,任何时间下,任何形态下。那包不包含你的各种言行举动下呢?那当然是包含的。所以不是在不食,不寝的状态下,不是在百物不思的状态下才有!那当然是有的,但是不是在那时候才有,在任何一分一秒下,与你的本性相应的话,那个道就已经在了。


庄子的意思是真道早已具足在万物的身中,当然也具足在我们的身中。既然早已在我们的身上,那么不论我们是在静坐中或动态中;或是在吃饭中或在饥饿中;或是在睡觉中,或在清醒中;或在思考中,或在没有思考中,它必然随时都是存在的。


它既然无时无刻都在,那么你想要把你的身体造作在一个什么特殊形态下,才能去体会身中的道呢?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够体会呢?那不是任何状态下都可以的!


你为什么也不必造作?因为不论你在日常生活的什么状态下,它一秒钟也不曾离开的,你所缺少的只是开始去观照它,认识它而已。不如去认识你自身中的道,然后将这个清真的道,实践在动态生活中的每一刻,以验证你的知见是否扭曲了它。


你所体会的道,必须在任何的动静中都可以验证才行的。或者是在动态中,依然能够保有它清真的面貌,这个才对的。这个便是孔子所谓不如学也,那个“学”,学而时习之的“学”呀,在任何的时机状态下,都能够验证得到,才是真正的“道”。


以上这一段就告诉我们,要避免修行走入了一个枯木死灰、顽空的偏锋,或者是尚玄好奇的偏锋,它当然在那个状态下是在的,但最主要在平常的状态下也都在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225

  • yyyfx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积极主动尽人事,而不是消极被动。很及时的提醒。感恩!

  • 静坐的小丸子

    人能弘道,确实感觉自己就等着道来弘自己,没有想着为正道去做一些事情,当真正想为正道做些事情时,身中就有一股浩然正气,有使不完的力气似的!

  • 静坐的小丸子

    道每时每刻都是在的,在我们身中,在任何万事万物中,不需要跋山涉水去求道,不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才能引出道,就在日用伦常中,去观照、去体悟,去时习

  • 关雎子

  • 如是观我

    学即练习,即体验

  • 听友409075971

    感恩

  • 梦唤真诚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15.28~31》

  • 吉平2010

    只是求好,那就不是修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