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闲谈】一场大牛市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0621.【闲谈】一场大牛市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00:00
10:08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追基零距离,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一场大牛市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来自民工看市。

最近降公募费率、降薪等一系列传闻在行业内讨论度很高,不由得让我想起了15年股市大跌的时候,传闻说有外资做空中国,然后一步步阉割股指期货,最后差点把股指期货关了。

事后看来,股指期货不过是背锅侠,没有成熟的衍生品体系,就不可能有成熟的市场。之前写过几次股指期货,现在看这个议题还是太敏感了,不展开了。

其实这一切的根本症结就在于:市场不好。

市场不好,就要到处找原因,所以格局大一点的看法是:这个事情怎么合理解决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到努力解决的动作与决心。

一点点来抽丝剥茧讲下这几件事。

不展示预估净值是否真的能保护投资者利益、防止基民追涨杀跌?

可以先不讨论实时预估净值这个事情会不会导致基民追涨杀跌了吗?因为大家认知不一样,所以争论这个事情是没有结果的,我们就说实际监管中会遇到的情形和合规问题。

根据公募基金季报披露仓位预估净值变动,合规吗?你自己根据公开信息推算,这个没问题,尤其对于持仓很稳定的基金经理,比如张坤这种,你推算出来的涨跌应该会比较准,这个都是公开信息啊,你算这样一下子自己看,没问题,至于给别人看,或者做成系统提供给别人,是否合规?反正之前没问题,之后可能就不行了。

但是现在引发不合规的问题的点在哪里?在于某些直销app利用后台的实时真实持仓数据预估的净值,即便基金经理调仓,最后预估出来的净值也差别不大,这就不太合规了。

再重复一遍,你自有app后台抓取的是基金经理的实时数据,这些持仓数据是没有公开披露的,这是核心问题。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公允的解决方案是:限制各家公募直销app的净值估算功能,要求IT运营风控合规等部门联合整改,不要再抓取实时持仓数据——直销平台净值预估准确往往意味着披露了不该披露的数据,之前甚至有公募把这个功能当做直销平台的卖点。对于第三方销售平台,它们本来就不掌握底层数据,预估的数据都是根据季报公开数据+算法生成,干预的意义就没那么大。

我觉得净值预估的功能对自己而言是有用的,这是跟踪基金仓位变动的重要依据,是我们这些基金行业观察者最基础的工具之一。但这个功能是否是助长了基民追涨杀跌的风气,是否弊大于利,我是没有能力去量化评估的。

降费和新老划断,行业会更好吗?

1、预计不会出现所谓的大量顶级基金经理去私募的情况。

因为对很多知名基金经理来说,管理费创收对他个人的薪酬的边际提升已经不多了,也就是说他贡献的收入从1个亿到2个亿,他的收入也不可能翻倍,反之亦然,每家基金都会有个类似NBA工资帽的规定,总有个上限的。

而且除了量化私募空间比较大之外,这两年从公募出去做主观多头私募的,事实上结果没那么好,而且把整体主观多头的品牌差不多做砸了,很多私银经理对这块的信心下降的非常多,所以很多公募经理即使要出去,也会好好琢磨一下。

2、不仅如此,还可能出现一波权益基金经理的供给侧出清。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管理费收入从1.5%调降到1.0%,看起来是下降了30%,但因为成本端中短期内都是刚性的,可能人力、系统、租金、营销的合计成本一直会是0.5%,那么从净利润的角度看,就是从1%,下降到0.5%,下降50%。

第一条说了,这对于很多头牌基金经理可能问题不大,但是对于其他边缘型的基金经理来说,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冲击,因为原来蛋糕够大,可以2-3个基金经理,养活整个团队,所以这几年,很多基金公司研究员转基金经理的节奏是很快的,基金经理数量大膨胀,但未来,对基金经理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供给侧出清后,留下的可能都是有能力、有上进心、有进取心、愿意主动接触渠道和投资者拉规模的基金经理,这对于基金公司的销售,以及对投资者而言,都是好事情。

3、影响基金公司的产品布局决策。

主动管理偏股基金管理费下调后,如果降到1%,扣掉50%的尾佣,那对基金公司而言,收入就只剩0.5%了,而再扣除销售费用、营销费用、以及零售业务相对更高的人力成本,性价比可能不如直销卖债基甚至货基,可能也不如长线布局ETF,这将导致基金公司,更有动力布局固收、固收+、指数类产品,向平台型基金公司发展。

4、我不太相信今天传的,所谓新老划断的说法。

这有点理想主义,因为调降费率没有法理约束,不用开持有人大会,大概率是普降,也就是老产品也要调低,只不过会有序推进,可能是头部先降、或者部分产品先降,因为毕竟也需要流程性工作。历史看,当时基金销售新规,将基金销售尾佣的上限下调,也没有搞新老划断。

引申一位基金经理的看法:这部分费用哪怕变成税收上交给国家,也比返给投资者要好,因为这些费用痛感低,节省下来可以鼓励二胎或者转移支付给中低收入人群,真正实现金融支持实体。

投顾如何解决投资者获得感的问题?

这部分我想援引江湖传言君的看法:

想起前两年的持有期产品,反正是有人给洗脑,说为啥基民获得感不强呢,是因为追涨杀跌,频繁交易,所以要发持有期基金。于是铺天盖地的都是持有期基金。这就好比你说雄鸡一叫天下白,从统计学规律上是有意义的,但是是因为鸡叫所以天亮了吗,通过长时间持有显著提高收益水平,是因为我们的市场波动大,牛短熊长,所以在统计规律上看,你持有时间较长取得正收益概率越大,但是你要是非在牛市发持有期,那么贡献你,就是持有一个完整的下跌,避无可避。

同理,基民追涨杀跌是因为看估值吗?私募是一周公布一次净值,很多一个月才能赎回一次,只披露行业不披露重仓股,获得感提升了吗?而有估值说实话,我还能看看谁漂移了,这对我的意义可能更大一点。

降费,总归是好事,但是良心话,公募的管理费其实已经是很良心了,市场的调节作用,可能会是劣币驱逐良币,当优秀的管理人,不能拿到值得管理费或者需要更大的规模才能赚到和原理一样的收入,那么对普通人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所以我支持将业绩和管理费挂钩而不是简单的一降了之。当然对于持有期产品我是支持降费的,毕竟投资者付出了流动性,管理人锁定了收益,降费就当年卡优惠也是对的。

那么延伸一下,投顾开盲盒,你会买吗?

我以前出去跟人聊基金投资,言必称“了解价值、识别风险、合理预期”,好家伙,现在我觉得自己的底层投资框架都被掀翻了:如果我不知道一个产品里面底层投了什么,我为什么要买?

蒙上眼睛,投资者更傻了,我们需要保姆式的投资吗?问题是,这个保姆到底跟你是不是一个阵营的?反正传统渠道和电商渠道都不是,买方投顾理论上是,但还太弱小了。

当然,你买100块,就能看到详细的持仓和净值曲线了。

有位朋友说:当一大群人为单纯降费鼓掌叫好的时候,你就已经看明白为啥韭菜叫韭菜了。基本盘如此,逆向淘汰永存。

我们这些年做了很多投资者教育的工作,包括我自己此前在大平台也对接过很多投教活动,最终产出的不过是一个数字。我们应该反思,投资者需要被你高高在上去教育吗?既然是教育,哪有不花钱的呢?交点学费,不是很正常吗?

如果投资者教育做得好,前几年还会冒出那么多财商割韭菜机构吗?没有实战的教育肯定是不行的。只不过装睡的人太多了。

基金投顾出现后,我觉得更大的意义在于投资者陪伴,就是投顾主理人或者持有人以一种陪伴的方式提供情绪价值,情绪价值同时寓教于乐,提供知识和校正投资者行为,从而提高投资者的收益。

再往后,我觉得投资者服务会变得重要,有服务思维,去用合适的系列服务去匹配客户需求,甚至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达成与客户共赢的格局。

其实这三者本来就是一体的,只是这个行业链条上的食利者太多了,减少中介就可以降低成本,但挡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现在市场上分为三种人:

1、基民是超额收益的来源,他们的认知决定了他们必须被收割,无需同情;

2、基民要被充分保护,所以要做全生命流程保姆式流程,加大限制;

3、基民和资管机构最终可以互相成就、达成共赢。

最后,我其实是坚定支持降费的,本轮行业的出清和市场的出清是一体的,现在的一切都是一些情绪的释放;也请大家想清楚一个事情,21年年初刚刚结束的结构性大牛市,怎么可能在短短2年后就筑底成功。熬。等。持之以恒。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