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宋陵石刻头像:看见宋朝文化血脉

博物院丨宋陵石刻头像:看见宋朝文化血脉

00:00
03:08

“北宋已矣,古冢默默,唯有不朽的石刻守望千年,纪念着逝去的辉煌。”

宋陵石刻头像,石质,宋代文物,高80厘米,底长39厘米,肩宽50厘米,头宽20厘米,厚33厘米。2009年河南巩义宋陵周王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该石刻头像,仅存胸部以上部分,左耳残缺。他头戴高冠,冠前饰额花,贯笄,身穿交领服,面部和善,温文尔雅。

埋葬着北宋帝王后妃的巩义宋陵,是这个朝代留下的最为核心,也最为隐秘的历史见证之一。

从望柱、卤簿、门狮、瑞禽石屏,到镇陵将军、客使、宫人、内侍,再到相对而立的文臣、武臣,整齐排列在宋陵陵墓前神道两侧的石雕,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反映出北宋石刻艺术的风貌,承载着大宋文化的血脉。

这件文官头像,堪称宋陵石刻的典范。人物眼角下耷,极富肃穆哀戚之情,似乎在对墓主人表达一份哀思。

北宋已矣,古冢默默,唯有不朽的石刻守望千年,纪念着逝去的辉煌。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陈列部文博馆员闫睿介绍,该石刻头像为周王墓中出土的陪葬品,周王是宋真宗的儿子赵玄祐,生前备受其父真宗的宠爱,曾属意为太子人选,去世时年仅九岁,死后“哀荣之数,斯以极致”,其葬仪是按太子的规格执行的,随葬于其祖父宋太宗的永熙陵。

这件石像的雕刻技法和风格与永熙陵较为相近,整体运用圆雕技法,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额丘、眉弓、颧骨、下颊、鼻梁特征,五官刻划写实,尤其是运用线条及凹刻技法表现人物瞳孔,突出双眼,刻划出一位脸型圆润、温文尔雅、年轻俊秀的男士。

其所带高冠,采用减地浅浮雕的雕刻手法,通体雕刻纹饰。冠体正中刻画了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花朵饱满,花瓣曲卷翻转,充满生机,这一纹样也是北宋皇陵的主要装饰纹样。冠体两侧为蔓草纹,冠的底部装饰菱形叶片纹饰为额花。石像的细部处理亦是一丝不苟,其眉毛、胡须及脑后的发丝都雕刻得丝缕分明,细致入微。

尽管石像脖颈以下残缺,但所戴雕花冠帽,仍是其身份的象征。《宋史·舆服志》记载各级品官在朝会、祭祀等重大场合需着不同梁数的进贤冠。从现存宋陵石像来看,文、武臣都戴有进贤冠,不同的是,文臣持笏、儒雅和善,武臣拄剑、威严肃穆。从这件石像的面部表情及所戴冠帽来看,它与太宗永熙陵、真宗永定陵前的文臣形象相近。依据宋陵形制判断,周王墓前应与帝陵一样有神道及石像,只是规模稍减。由此可推测,这件石刻头像或许是原立于周王墓神道上的文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