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内江范氏家规:时间长河里 家规守护族人 族人时刻不忘家规

四川内江范氏家规:时间长河里 家规守护族人 族人时刻不忘家规

00:00
12:19

由四川省纪委机关、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四川省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活动已正式启动。活动面向全社会各行业、各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普通社会家庭,征集评选经典家训家规、优秀家风家训故事。

提起范氏家族,人们自然就想到范仲淹。

这位“范文正公”,为人熟知的,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也是那个遥远年代的“纪委”干部——做副宰相时,他负责惩办贪污官吏。对贪官,只要他“勾”了,就查,一查就抓,一抓就判,这个贪官的家人就会痛哭流涕。而范仲淹却说:“我宁可大笔一挥,让一个家庭痛哭流涕,而不能让一路的百姓痛哭流涕。”

范仲淹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的确有些久远,但他思想、他的精神,至到今天,仍在他后人的血脉中得到赓续;而且他的后人范氏家族的后人,不管是出生年代或者是生活的地方,都离我们很近:范仲淹的三十一代孙、范氏家族的三十一世传人,叫范长江。

2023年5月,封面新闻记者多次赶赴内江,在内江市纪委及东兴区纪委的帮助下,寻找范氏族谱,挖掘、整理范氏家族家规,采访范氏家族后人传承家规的故事。

于是,漫长时间河流里,一个家规守护族人、族人时刻不忘家规的故事,由此展开……

范氏祖先入川 定下范氏家规

在赵家坝,范长江纪念馆已是当地的一个网红打卡点。

范长江纪念馆内景。

从规划筹建开始,段瑞明就一直在范长江纪念馆工作,十多年过去了,他几乎成了范长江研究专家。

因为工作原因,段瑞明多方查找范氏族谱,十年前终于在椑木镇中山乡范家找到了。 “族谱一共6本,保存得还好。”但当时只是现场翻看,只拍了几页关于范长江的记载就离开了。

5月15日上午11时许,在内江市纪委宣传部陈芮、东兴区纪委宣传部郭勇陪同下,凭借依稀记忆、加上当地社区居委会干部带路,我们终于找到了黄棚村毛狗洞。生活在这里村民,几乎都姓范。

范氏家族村民,热情好客。见来人了,马上从屋前的李子树上,摘了很多的李子,送到每个人的手里:“没打药的,很甜,你们多吃点。”

聊到范氏祖先何时从何处入川,他们记得,祖先是三兄弟,从广元迁移到内江,分布在隆昌、中山、田家赵家坝,“范长江就是在赵家坝出生的”。再早的祖先,他们记不太清楚了,要看族谱。“族谱在椑木镇上范家德那里。”

范家德去年过世了,族谱在他妻子手里。电话打过去,范妻在外地,几天后才回。

几天之后,我们终于见到了范氏族谱:已有些破旧残缺了。

范氏族谱。

仔细查阅范氏族谱,发现有如下记载:“我族姓氏起于公元前593年晋景公8年时期”。

范氏入川始祖为二十二世祖兴公。族谱载:“己丑年遨游于黄州麻城,地名桅杆村教育事,父以宦逰西蜀知富顺邑宰。”生活在四川内江的这支范氏族人,是从祖居地河内迁至邠州,然后邠州至吴县、吴县至邵阳,邵阳至麻城,麻城至四川自贡富顺,再延至内江椑木、田家赵家坝。

范氏族谱为手书石印本,繁体楷书,采用古法排列,从上至下、从左到右书写。

范家族谱共分六卷,以内江范氏宗系为线,卷卷相承,脉络清晰。

一卷主要为《宗谱序》,主要载有范氏起源及修谱凡例等;三、四、五、六卷为族谱详载,从始祖“履冰公”开始,从一世祖至四十一世。其中对本族有影响者有较为翔实记载,如十一世嫡祖范仲淹,不仅有生卒年,亦有身世记载。

二卷主要为范氏家族家规,由《家训十六条》等组成。范氏家族家规计有《族规十二则》《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仲淹公族规》《百善孝为先》等,《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劝孝歌》:”父母不亲谁是亲,不敬父母敬何人?家中有神你不敬,何必到处去求神?孝顺人生孝顺子,忤逆子生忤逆人。若要儿孙孝顺我,我今先敬我双亲。”《新编治家名言》:“常言家和万事兴,务要团结众乡亲。相扶相助同相敬,才有幸福与太平。齐心合力来做事,同甘共苦亲又亲。”

范氏家族家规内容非常丰富,很难用几句话概括。但归纳起来,就是要求族人对国家要忠、对长辈要孝、对邻里要和。

践行家规 26岁年轻记者 跋涉两千公里去延安

在范氏族谱,我们找到了有关范长江的记载。

范长江字希天,所以族谱上记载为:“希天生于宣统元年己酉九月初三日”,白话表述就是1909年10月16日。

族谱记载范长江出生。

那年那月那日,范长江在四川省内江市赵家坝村出生。其后,他成为《大公报》著名新闻记者;到后来更是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曾先后担任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务。1991年,中宣部批准设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最高荣誉奖“范长江新闻奖”。

范长江广为人知的故事,发生在全面抗战以前。

当时,日本觊觎中国,范长江敏感意识到: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于是,26岁的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经川西、陇东、祁连山、河西走廊、贺兰山、到内蒙古……走遍大半个中国,跋涉2000余公里,采写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经典作品。第一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字里行间倾注了对红军的同情和敬意。

之后的1937年2月,在中共高级领导人博古和罗瑞卿陪同下,范长江到达延安,先后见到了廖承志、朱德、毛泽东。范长江因此成为国内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范长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前往延安采访,用大量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让当时的国人看到了民族的希望,这其实也是他用行动在践行范氏家族家规。

传承家规 范家四个儿子从小被严格要求

1935年西北行之前、到1960年,范长江曾先后四次回家乡内江。每次的点点滴滴、一举一动,体现出来的都是家国情怀。范长江夫人沈谱,是著名的爱国人士沈钧儒的爱女。两人的婚礼简朴而别开生面。结婚那天李公朴、周恩来、冯玉祥等前来参加祝贺,邓颖超因病未出席,但送来了贺词。沈谱多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周总理和邓大姐的题词和贺柬,是他们终生不渝的工作和生活的指导原则。”

范长江有四个儿子,长子范苏苏、次子范东升、三子范小军、四子范小建。

范苏苏还记得幼年的经历:最初读北京育才小学,条件好、高干子女多、小孩重攀比。范长江担心养成不良习惯,便将其转入平民化的鲍家街小学;又因鲍家街小学教学水平一般、学习成绩受影响等,再转入第二实验小学。在校学习期间,自己步行走读或住校,禁止公车接送孩子。读初中后,范苏苏还被安排到农场进行劳动锻炼,做了两年暑假的社会实践。

四子范小建,年仅15岁正中学时,就到了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的内蒙古农村插队落户,当下乡知青。他印象中的父亲,虽是部级干部,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自己孩子与农村孩子交朋友。“父亲还要求哥哥们与农村孩子互相通信,互相勉励。教育孩子们身居城市高墙大院,要知道外面的世界,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范长江从小处着手,教育孩子们要诚实、勇敢。范小建约5、6岁时,贪玩,不小心弄死了司机小卜养的一条小金鱼,范长江非要小儿子当面向司机认错,求得谅解。

生活俭朴,廉洁自律,不贪钱财,是范长江传承家规的又一方面。

范长江新四军时期使用过的一条军毯,范小建在内蒙古农村插队落户当知青,到后来去西藏、回北京,几十年来,破烂不堪仍不舍去。范长江遗物中的一件皮夹克衣服,也随范小建从内蒙、东北、西藏到北京,“几十年来,天气寒冷时,穿在身上暧在心里。”

范家父子的皮夹克。

见证家规力量 北京地铁口拿雨伞的那个瘦小身影

段瑞明去北京很多次,其中范苏苏家就去了五次。

近年来,范苏苏致力于收集整理父亲的文章、资料,组织、参与纪念父亲的活动,尽自己作为之子的责任和义务。他先后编写出版了《长江自有后来人》等多部文集。2010年,范苏苏把《长江自有后来人》的所有收入,捐给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把这些获奖者的作品集中起来,供新闻院校的学生和读者去学习,这本身是一件好事;再把这些书款捐给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就更有意义了。”范苏苏的话,很朴实语,但心很善良且火热。

另一个多次见过范家人的家乡人,是现任东兴区融媒体中心主任吉方清。

2015年9月,任东兴区广播电视站站长时,吉方清与时任东兴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刘均、副书记郭启文等,去过北京范家,拜望老乡、抢救性拍摄范氏家族家规的有关素材。“范家人对老乡很好,哪怕是单独一个人去,范家人都会约上有关人员一起,聊家乡变化、聊新闻,还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在吉方清的眼里,范氏几兄弟有共同特点:“谦逊、豁达,像家里的兄长一样,给你倒茶、帮你搬凳子。”

范苏苏与段瑞明。

2015年9月,吉方清等人到范苏苏家拍摄素材,“几兄弟背诵白居易的《观刈麦》,非常流畅,脸上那种郑重严肃的表情和条件反射的肢体语言,让人很是感慨。”范长江把岳父沈钧儒手书的白居易《观刈麦》诗,悬挂于墙自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思自愧,尽日不能忘”。范家人坚持节衣缩食,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范家四个兄弟身上。

2015年8月,吉方清与时任东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倪轮去北京出差,拜访了范苏苏先生。“他知道后,仔细给我们讲,地铁怎么坐、哪里转车、转到哪里,很细,生怕我们找不到。”那天,是初秋,北京下雨,微风、微凉。出地铁站后,吉方清他们发现,范苏苏竟然站在出口等着他们,“手里拿着两把给我们准备的雨伞……”那一刻,吉方清很感动,“他那么瘦小,快70岁的人,又是厅级干部,很多人做不到。”

从那一刻开始,范苏苏的身影,深深刻进了吉方清的脑海,是那样的温暖、又是那样的高大伟岸……由此,他回望到了范家兄弟的父亲范长江,甚至回望到了范氏祖先的代表,范仲淹……

而范家四兄弟的下一辈子女,在这新时代,正以自己的方式,赓续着范氏家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